“李鬼”行騙記:借疫情趁“需”而入,起底網絡貸款詐騙黑產


“李鬼”行騙記:借疫情趁“需”而入,起底網絡貸款詐騙黑產


文 | 木子


疫情期間,部分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受影響,企業為現金流擔憂,個人為房貸、車貸、信用卡、花唄等還款發愁。用戶還款難,銀行等金融機構逾期數據走高,放貸隨之收緊,不少人情急之下便選擇使用網上的各類APP貸款,但其中卻陷阱暗藏。


一些詐騙團伙疫情之下開始趁火打劫,他們冒充各大知名金融平臺,以下款需繳納保證金、解凍費等名義四處騙人,短時間內便捲走了上億元資金。


面對這個電信詐騙的新焦點,如何進行有效打擊和防範?這是擺在監管、金融平臺、消費者及社會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貸款遇上虛假APP


“只需提供身份證信息就能拿到貸款”、“零抵押零擔保,手機閃電放款”……最近,受疫情影響,人們借款需求走高,尋求網絡貸款,不少人卻掉入陷阱。


何進近期接到一位自稱“小米金融”信貸經理的電話,對方表示可以提供一筆5萬元的免押低息貸款。添加客服微信後,對方發來一個“小米金融”APP的二維碼,要求安裝註冊。登錄後,APP提示何進徵信不良,客服表示需要繳納一筆貸款額度5%的信用保證金,也就是2500元。


何進考慮到自己確實有過信用卡逾期還款記錄,於是未多加思索便將保證金轉入到客服聲稱的公司財務個人賬號。隨後何進點擊提現,APP又提示何進綁定的銀行卡賬號有誤,貸款被凍結。客服表示需要換一張卡,並讓何進交納2萬元的解凍費,解凍費在放款時一同返還。可轉賬之後,何進提現仍不成功,客服表示是新銀行卡的流水不夠,需再轉賬1萬元來補充流水。


何進恍然發覺被騙,無奈卻已深陷泥潭,悔之晚矣……


受疫情影響,一些中小企業、個體經營者、創業者和失業者等群體因資金週轉困難,由於傳統貸款渠道門檻高、程序複雜,民間融資渠道受限,他們便紛紛轉向網絡貸款,不法分子通過開發專門的“高仿”知名借貸平臺APP實施詐騙,各地網絡貸款詐騙數量激增。


據360金融反詐實驗室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假冒借貸APP騙局2019年9月集中爆發,10月增長率甚至高達223%,11-12月逐漸下降。而隨著新冠疫情蔓延,該騙局又呈現高發趨勢。最新統計顯示,2020年1月騙局增長率為-54.1%,2月增長率則突然上升至35%。


“李鬼”行騙記:借疫情趁“需”而入,起底網絡貸款詐騙黑產

疫情期間假冒借貸APP電信詐騙呈上升趨勢,數據來源:360金融反詐實驗室


“今年一季度,山東省內貸款類詐騙案件立案數達834起,損失1088.4萬元。”據山東省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工作人員透露,目前網絡貸款詐騙案件,為去年同期的數倍。保守估計,今年以來全國貸款類詐騙損失已超過億元。


一位貸款中介告訴消金社,貸款類詐騙APP或網站,披著知名貸款平臺的“馬甲”,普通人很難甄別。平臺的名稱、網站域名難辨真假,網頁設計、主題、顏色完全克隆。而冒充知名借貸平臺可以增加可信度,打消受害人的顧慮。


“目前正是受疫情影響的特殊時期,一些騙子還打著疫情補貼、低息貸款的政策幌子,專挑一些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從業者下手,比如餐飲個體經營者、旅遊導遊、酒店員工等。”該貸款中介補充道。


某借款用戶向消金社表示,他在拍拍貸明明還逾期兩萬,現在卻收到一條短信,提示點開鏈接便可以新提現35000元。“真是APP廉價的年代,都想著用APP騙錢。”該用戶感嘆道。


專業成熟的行騙套路


網絡貸款詐騙,損人錢財,危害社會,那騙子們具體是如何施騙的?


消金社瞭解到,網絡貸款類詐騙套路基本一樣,“劇本”非常成熟——犯罪團伙打著當天提現、大額度、低利息、零徵信等旗號吸引受害人,先施以小利降低受害人防範意識,引誘上鉤,再以保證金、解凍費、刷流水等理由,一環扣一環設置陷阱、騙取錢財。


事實上,在當前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貸款詐騙人員的詐騙手段已得到了升級,讓整個詐騙流程也變得“簡單高效”。


自媒體“終結詐騙”作者二弟,在反欺詐專家的幫助下登錄了詐騙集團的管理後臺,發現這幫騙子的所有套路,都可以通過管理後臺輕鬆實現。


“李鬼”行騙記:借疫情趁“需”而入,起底網絡貸款詐騙黑產

網絡貸款詐騙管理後臺


從上圖可以看出,騙子想模仿的網站名稱、標題、站點的描述、公司的名稱都是可以隨便填寫的,商標也可以隨意上傳。例如騙子想冒充小米金融,就可全盤照抄正規“小米金融”的網站名稱和口號“最快最便捷的金融服務!”


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來貸款,騙子還可在站點描述中寫到:“日息低至0.02%”、“三分鐘極速到賬”、“提前還款無手續費”等廣告詞語,反正這些受害人接到的貸款電話、短信內容和空頭承諾都是編造的。


在行騙流程上,為博取貸款人的信任,騙子一般會在開始的時候,告訴借款人審核通過,但需要繳納保證金、保險費等,或者謊稱並已經按照公司要求放款,隨後還會給借款人發一張公司轉賬的截圖,但截圖上卻顯示轉賬失敗。


通過詐騙管理後臺發現,原來不論是保險、解凍或轉賬失敗,騙子都是可以在後臺提前做好預設或隨意修改。例如,轉賬失敗這個圖是可根據申請人的賬號和額度自動生成的,受害人在交了保險費後,也會收到通過管理後臺自動生成的一張保單,以增強用戶的信任。


“李鬼”行騙記:借疫情趁“需”而入,起底網絡貸款詐騙黑產

網絡貸款詐騙管理後臺


為什麼不少借款人會如此深信不疑,除了前期的鋪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客服說的所有問題,受害人不僅可以實時在APP上看到狀態,而且還會同步收到短信提示。


而事實上,都是客服通過管理後臺私人定製發送短信而已。


想下款先交會員費、徵信不良、流水不夠等讓貸款人糾結的理由,對於專業騙子來說,不過就是在後臺動一下鼠標、更改下訂單狀態而已。他們只需要在和借款人溝通時,一邊操作後臺,一邊配合精心設計的話術稍微施加點壓力,然後不少人便信以為真按要求去做了。


以上述貸款詐騙管理後臺為例,僅僅3月10日與11日這兩天,便已有412個人註冊了,這些人把這個APP當做是正規的借款APP,安裝並填寫了個人信息,已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布好的陷阱。


消金社瞭解到,除了功能強大的專業詐騙管理後臺,目前還包括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獲客引流、APP製作等上下游各種產業,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成的網絡貸款詐騙產業鏈。


從利潤點來看,假冒知名平臺除聯繫客戶索要保證金、解凍費等外,也包括為714高炮等不規範貸款平臺導流、竊取用戶隱私、販賣用戶數據等。


據瞭解,雖監管不斷打擊,但金融平臺用戶信息非法轉賣行為屢禁不絕。消金社在多個貸款甲乙合作交流群發現,不少人仍在倒賣用戶貸款信息,價格最低幾分錢一條。而關於借貸信息交易的具體情況,消金社曾在《用戶數據被暗地倒賣,揭密現金貸流量交易內幕》一文中詳細記敘。


“李鬼”行騙記:借疫情趁“需”而入,起底網絡貸款詐騙黑產

貸款甲乙合作交流QQ群中,有人正在倒賣借貸信息


此外,在假冒APP的製作上,從技術上來看,目前也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


“我們可以做得和知名貸款平臺一樣,無論從名字、頁面、功能等方面完全仿照。”一家專做APP技術開發的公司業務負責人陳森告訴消金社,他們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提供用戶想要呈現的APP效果,全部的費用可以控制在4萬元以內。


另據媒體報道,有懂網絡編程的技術人員在家仿製小米金融、度小滿金融等知名APP界面,對外出售價格甚至低至1500元至2500元。


在可能面臨的對知名借貸平臺的侵權問題上,陳森建議,可以在APP的頁面上做些微調,避免完全模仿帶來的風險。而消金社發現,

打擦邊球目前也是部分貸款平臺的常規操作。


在蘋果應用商城APP Store裡搜索“借唄”,除了支付寶外,還有一個顯示名為“手機借唄”的APP,很容易讓人想到是借唄的移動版,極具誘導性,而實際上這是一個為714高炮引流的貸款超市。


如何防範和打擊?


消金社瞭解到,“假冒借貸APP”騙局已成為當前電信網絡詐騙中發案量大且最具有欺騙性的一類,是當前電信詐騙的新焦點。


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發佈的監測數據,截至2020年2月底,發現互聯網金融仿冒網站4.81萬個,受害用戶達12萬人次,互聯網金融仿冒APP2801個,仿冒APP下載量3343.7萬次。


詐騙團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財產損失,還損害正規借貸品牌的口碑。當用戶發掘上當時,往往正規APP便成了投訴的對象。


投訴平臺聚投訴顯示,目前平臺涉及“工本費”“解凍費”“假APP”等關鍵詞的投訴達上千起以上,微粒貸、平安普惠、京東白條等知名金融平臺均“榜上有名”。


通常而言,騙子打一通電話或發送一批短信,成本幾百元,成功率可能是萬分之一或更低,但哪怕只騙到一個人,起碼能賺上千甚至上萬元。“投入小,產出大”,再加上疫情對人們生活影響的推動作用,網絡貸款詐騙變得十分猖獗。


那麼,如何才能進行有效打擊?


首先,這需要公安、監管等部門強化打擊與整治。


2月6日,公安部發布消息稱,全國已開始嚴打涉疫情詐騙違法犯罪活動。


與此同時,全國許多地方的公安部門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發佈提示,制定了圖文、視頻等不同形式的防騙指南,甚至防詐騙中心還直接致電或發短信給用戶,提醒人們增強防範意識。


“李鬼”行騙記:借疫情趁“需”而入,起底網絡貸款詐騙黑產

廣州市反詐中心防範網絡貸款詐騙提示短信


有業內人士告訴消金社,如今80%的詐騙犯罪通過網絡渠道實施,警方想直接打擊其實有一定難度,因為這類網絡貸款詐騙團伙的大本營大多是在國外,他們將服務器部署在韓國或東南亞緬甸等地。


有業內人士建議,除了直接嚴懲詐騙人,政府還需對網絡貸款詐騙配套產業鏈一併清掃和規範。


某短信運營商的工作人員向消金社透露,現在管控比之前嚴多了,近期他們已停止和金融貸款平臺的合作。“前段時間有幾家發貸款公司短信的公司遭了,現在好多公司都不敢發了。”


其次,作為網絡貸款詐騙的受害方之一,被冒名的金融平臺也要積極行動起來。


一家知名借貸平臺品牌公關負責人譚思向消金社表示,他們平臺除了發佈澄清公告和打假聲明,還針對平臺年輕用戶群體居多的特性,在防詐騙教育內容上除了使用傳統的圖文形式,還以短視頻形式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教育,以此更加直接有效的做好防騙警示提醒。


此外,要打擊網絡貸款詐騙行業的生存空間,消費者需提高防範意識。


對此,業內專家建言,金融消費者在使用金融類APP時,注意甄別,通過正規渠道貸款,抵制在未享受服務前就繳納“手續費”等行為。


同時,該專家表示,在防詐騙公益方面,從業機構可建立專門的防詐騙公益基金,對被詐騙嚴重且需要幫助的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給與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網絡貸款詐騙數量激增,部分個體經營和創業者成為受害者,也從一個側面暴露出部分中小微企業在疫情下的困境,傳統貸款渠道與民間融資渠道雙雙受限,企業資金週轉困難。


對此,有關部門也要予以重視,及時關懷並幫助受到疫情衝擊的中小微企業,通過降低貸款利率,疏通銀行貸款渠道等舉措,為他們融資貸款打開“方便之門”。


總而言之,要想真正有效打擊網絡貸款詐騙,根治頑疾,需結合當前實際,監管方、平臺方、消費者等多方共同努力與協調行動,徹底剷除這條黑色產業鏈得以滋生的土壤,市場才能獲得規範和淨化。


注: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