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善橋的來歷:野上村——橋上村——清善橋

2000年版《寧晉縣誌》(寧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張楓林總編 ,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76頁:清善橋在紀昌莊東南4公里處。相傳,清初,有人從外地遷來,依滹沱河上一座橋建村,名橋上村,後來北面的野頭莊改名清善頭,橋上村隨之改今名,但至今附近村民口語仍以“橋上”相稱。

這個記載可靠嗎?清善橋最早源於何時呢?

考析《隆慶趙州志》記載的野上村

清善橋《孫氏家譜》:“順治十一年,由侯家佐村遷移至清善橋村。”這個記載也比《寧晉縣誌》的記載具體的多。實際上,清善橋明代中期已經成村。清善橋原名野上村。明《隆慶趙州志》寧晉縣分志:“野上村渡,野莊頭渡口,俱在縣東。”因為原來是渡口,因此才建橋以方便通行。這也是清善橋村的最早記載,也由此可見清善橋的歷史並不晚於清善頭村。同時也足以證明,清善頭原名“野莊頭” 而不是“野頭莊”。《寧晉地名志》:“清善頭在紀昌莊東偏南3公里處。清順治初年,此村常出人命,稱野頭莊。”明顯寫錯了。

《隆慶趙州志》這一記載,把清善橋的歷史起源提前了一百多年。隆慶(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是明朝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隆慶趙州志》最早的是隆慶元年(1567)刻本,而《隆慶趙州志》寧晉縣分志部分依據的是嘉靖四十年《寧晉縣誌》。《內閣藏書目錄》 (適園叢書本)卷之七;“《寧晉縣誌》,嘉靖辛酉教諭胡向等修。”1561年是明世宗嘉靖四十年辛酉年,康熙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熙元年是1662年,兩者相差近百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也比《寧晉地名志》新版《寧晉縣誌》的傳說可靠的多。

清善橋的來歷:野上村——橋上村——清善橋

“清善頭橋”:《畿輔通志》的一處錯誤

欽定四庫全書《畿輔通志》卷二十九《寧晉縣義學》:“一在清善頭橋。已上俱康熙五十四年建。”“清善頭橋”寫錯了,或者清善頭,或者清善橋,因為清善橋的歷史並不晚於清善頭村,清善橋原名“野上村”,清善頭原名“野莊頭”,通過上述的考證寧晉縣歷史上無“清善頭橋”。

“清善橋”村名源於何時

為何“野上村”改名“清善橋”?“ 野莊頭”改名“清善頭”?上述兩村改名於何時?尚有待進一步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