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藩鎮兵力來看:各藩鎮的地位,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關於唐朝時期的藩鎮,筆者昨天已經簡單說明了一些。那麼今天就來給大家聊聊,藩鎮之間彼此的兵力數量究竟是多少?淺談一下“

唐朝各藩鎮”的兵力數量,既有十萬之眾,也有五千“小鎮”。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閱覽一下。

“軍額”

看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什麼是“軍額”?面對當時藩鎮林立的現實,將其逐個削弱,撤銷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為一來容易引起節度使們的猜忌和不安,二來,因為不少節度使駐紮的地方都是當時唐朝的軍事要地,不是邊塞就是某個關鍵地理位置。節度使們的作用也就決定了,朝廷不能輕舉妄動。

所以,最有效和溫和的辦法就是在他們還尚未崛起的時候,限制他們的軍隊數額,而且不能私自增加或者刪減。

從藩鎮兵力來看:各藩鎮的地位,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當時各藩鎮”軍額“

“天高皇帝遠”

當然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我們都知道,在藩鎮裡面,手握軍政大權的節度使擁有絕對的領導權,況且因為“天高皇帝遠”,所以他們的自由度很大,手裡掌握的軍隊也和規定的數額有不少的出入。

比如圖中的昭義軍。昭義軍地處山西,而山西又位於黃土高原,雖然現在被稱為“表裡山河”,但是在唐朝時期,這裡一直是貧瘠之地。由於多山少地,物產相對於其他地區相對缺少,很難供養一支數量龐大的軍隊。所以,要求他的軍隊只能保持在二萬人左右,能夠滿足當時安定地方的需求即可。

從藩鎮兵力來看:各藩鎮的地位,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各藩鎮地理位置

但是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為了對抗朝廷,劉從柬拼命擴軍,愣是把一支原本維繫在兩萬人的軍隊擴充到了接近十萬餘人。

其實關於“軍額”的設置,唐朝還是安排挺恰當。軍額在五萬以上的河東鎮負責把守河朔三鎮,既要防範少數蠻族的入侵和騷擾,還要負責當時唐朝北都的安全(就是現在的太原);而宣武軍則控制著唐朝江淮地區的漕運線,要知道在交通尚不發達到唐朝,江淮漕運線可是往來運輸糧草的重要命脈。而宣武軍的作用就是負責打擊周圍的土匪,保證漕運的通行。

從藩鎮兵力來看:各藩鎮的地位,孰輕孰重,一目瞭然

唐朝邊塞古蹟

而最少的陝虢和都畿二鎮,手中的軍隊都在五千至萬人左右。主要是因為這兩個藩鎮的所在位置,都是極為普通。既不會發生大的戰事,也沒有特殊的防衛要求。但是確是各個地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要能做到自保,這在必要時對其他藩鎮進行增援即可。

根據《全唐文》記載:兵力鮮少,承認平時尚能自守,遇有動亂,則需調兵助防。

通過當時的藩鎮實力對比圖,我們可以看出:天平軍的軍事力量也其實不大,和其他擁有10萬之眾的大藩鎮相比,甚至還有點兒小。

值得一提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天平軍的組成。鑑於唐朝時期的主流軍隊配置,天平軍也基本上由步兵和騎兵組成。而這其中,又以騎兵居多。根據以下史料可以看出,當時位於早期唐朝東北地區的淄青鎮(天平軍前身)盛產名馬,所以組織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是相對來說較為容易的。

貨市渤海名馬,歲歲不絕。——《舊唐書.地理志一》

光啟三年,朱珍攻璞州,朱楦遣弟將騎萬人救之。——《資治通鑑》

即使到了後來經過一系列的變化,在不斷的平叛和重組中,騎兵依然在軍隊中佔有很大的比例。

窺一葉,而知秋。元寶認為:在以步足為主的唐朝軍隊,能夠擁有如此成建制,成規模的騎兵部隊,他們的戰鬥力可想而知。我們都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步足們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成建制的騎兵衝擊,由此可見,即使在人數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面對周圍擁有10萬之眾的藩鎮,天平軍也能顯得從容不迫。畢竟實力才是當時的通行證。

但是即便如此,天平軍也只能稱得上是“二流”軍隊。因為就各個藩鎮的戰力來說,平盧軍為最強,但是到了唐朝末期,逐漸遜色,忠武軍異軍突起成為唐朝末期藩鎮的精銳之師。關於具體的藩鎮戰力分析,筆者會在之後為感興趣的朋友更新出來。

好了,品歷史,我們是專業的,歡迎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