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巨獸化石:古尼斯湖水怪,體型破紀錄

古生物學家在冰冷的南極洲發現了一具長得很像尼斯湖水怪的古代遺骸。就像傳說中的尼斯湖水怪一樣,它也不是一窩小不點。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巨獸化石:古尼斯湖水怪,體型破紀錄

圖中飢餓的阿里斯頓蛇頸龍看到了烏賊。

史前蛇頸龍是生活在恐龍時代的一種四趾倒立的海洋爬行動物,從鼻子到尾巴有36英尺(11米)長,大約和現代電話民意測驗一樣長。這個新發現的“海怪”現在是已知的最大的依拉絲莫龍(一種長脖子的蛇頸龍)。

“不僅很長,也很健壯結實的”,重近15噸(13.4噸)還活著時,使其成為最重的生物,研究首席研究員何塞·奧格爾曼́說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拉普拉塔博物館和在阿根廷拉普拉塔國立大學。

研究人員於1989年在南極洲的西摩島上發現了巨大的蛇頸龍化石。但是這頭巨獸太大了,岩石又太硬了,以至於它在2005年、2012年和2017年三次往返才把這隻巨獸完全救出。在此期間,科學家們收集了1760磅。(800公斤)嵌在岩石中的骨骼化石。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巨獸化石:古尼斯湖水怪,體型破紀錄

島上,這些化石隱藏在岩石下面,只有7.5英尺(2.3米)以下, 地質線顯示白堊紀-古近紀滅絕。這種臭名昭著的滅絕導致了非鳥類恐龍和蛇頸龍的滅絕,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6英里長(10公里)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

O' gorman告訴我們,考慮到這些化石接近K/Pg邊界,這種古老的海怪可能生活在那次大滅絕之前的3萬年。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巨獸化石:古尼斯湖水怪,體型破紀錄

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CONICET)成員O'Gorman說,這種特殊的蛇頸龍可能屬於Aristonectes屬,但科學家們不確定它是否是一個新物種。他說,這是因為新發現的化石與其他化石沒有足夠的重疊,很難進行比較。

換句話說,鑑於尼斯湖水怪和它驚人的相似之處,暱稱它為“尼斯湖水怪”也許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儘管如此,阿里斯頓人的遺骸確實揭示了它的生命。研究人員發現,它的部分椎骨融合在一起,這表明它已經完全成年。雖然阿里斯頓龍是一種巨大的野獸,但它的脖子並不像其他的松馳龍那樣伸長,因為它的頸部椎骨確實更少。這就是為什麼研究人員稱它為“矮胖的”,O'Gorman指出。

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巨獸化石:古尼斯湖水怪,體型破紀錄

研究人員說,甚至它的位置也與其親屬的歷史記錄相符,因為在世界的南部地區也發現了其他晚白堊紀的彈性化石,包括巴塔哥尼亞(阿根廷南部和智利的一個地區)、南極洲西部和新西蘭。

這種新發現的阿里斯頓石可能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也就是說,沒有脊椎的動物,比如水母。O'Gorman說,這種巨大的體型表明它的生態系統是繁榮的,可能充滿了美味的獵物。他補充說,如此豐富的條件可能一直持續到大滅絕。

這項研究主要由阿根廷國家南極理事會和阿根廷南極研究所資助,將在10月出版的《白堊紀研究》雜誌上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