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團本為“玩物”,你是否太耿耿於懷了?

選我所愛容易,但堅持愛我所選其實真的很難。

兩年社團體驗,我試過為了改稿而逃課;試過老師在講臺上慷慨陳詞時,我在底下若無其事地構思文章脈絡;也試過為了彌補別人工作上的失誤加班加點,直到凌晨十二點才吃上冰冷的晚餐。

我見過一個辯論隊隊長因為賽前焦慮,凌晨兩點躲在寂靜的走廊裡啜泣,說著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擔心對不起往屆師兄師姐的期待云云。也見過因為社團內某幹事臨時退部,而在朋友圈破口大罵,數落著對方毫無集體榮譽感、不顧大局的人……

從什麼時候開始,當初的“興趣社團”變成了一種“我不做,沒人願意做”的責任式任務?從什麼時候開始,社團工作於你而言已不再是一種躍躍欲試的挑戰 ,而變成了壓在你背上的那捆乾柴、堵在你胸口的那束稻草?

大學社團本為“玩物”,你是否太耿耿於懷了?

其實大學社團本為“玩物”,何必太過耿耿於懷呢?

之所以視社團為“玩物”,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大部分人加入社團是因為一開始懷揣著喜歡和熱情。社團的全稱應為“興趣社團”,其偏重在興趣。有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到一起,支撐著一個社團的成長與繁榮。一旦社團失去了“有興趣”之人,就如肉體失去靈魂;第二,我們慣用“玩社團”來表達自己加入某個社團的目的,可見我們的初衷是從中獲得課餘生活的愉悅與滿足。我想,大概沒有人是因為想多幹些活而加入社團吧?

我曾嘗試問自己:“當初為什麼加入這個社團?”答案是,因為喜歡。“那麼後來為什麼留下來,現在為什麼明明心態很崩潰卻持續工作著?”答案是,因為覺得應該如此。

我們選擇此社團而非彼社團,往往是因為自己喜歡;因為有了喜歡,所以凝結了一腔熱情;憑藉著熱情,我們興致勃勃地去摸索、學習、試錯,由最初的小白變成了符合社團定位的模樣……

令人遺憾的是,熱情雖是外殼堅硬的金屬,但時間剛好是最易腐蝕熱情的酸性液體。當熱情褪去光澤,社團能用於挽留我們的,大概只剩往日的情誼以及我們內心的責任感。而後我們可能慢慢

把任務當作無法逃避的指令而非鍛鍊自我的難得機會,當社團或部門出現問題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把錯誤歸結到自己身上,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是待人接物的方式。

大學社團本為“玩物”,你是否太耿耿於懷了?

我的部門曾有個小朋友中途申請退部,作為部長,我有義務去了解其中的緣由。而她當時給我的答覆是“因為不喜歡了,也因為不開心”。我其實很佩服她“follow my heart”的勇氣和決心。因為當遇到瓶頸時她會捋清楚自己加入社團的初衷,對比力不從心的現狀,她選擇果斷退出以保全初見該社團時的怦然心動,而非逼迫自己將就、忍耐。

而很多人卻做不到如她般毅然決然,也包括此刻的我。我們總易被各種事情牽絆,或許是師兄師姐的期待、或許是對社團榮辱興衰的爆棚責任感。總之,我們選擇了屈從現實留守陣地,而其實心中早已預習過無數遍瀟灑離去的劇本。

大學社團本為“玩物”,你是否太耿耿於懷了?

“熱情總是快速褪去,我們或許因為差距而更加落寞”。當我們不再如初始時“遊戲”社團,而是每天靠意念逼迫自己去完成指定的任務、接觸指定的人,我們便不會再享受那種忙碌,反而覺得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曾經我們甘之如飴的事情,後來甚至淪為我們認為的導致績點下滑、錯過兼職實習的機會、佔據閱讀時間的“罪魁禍首”。我們便一邊抱怨著,一邊完成著,一直煎熬到換屆。

其實從一開始我們就該調整好自己對待社團的心態,始終以遊戲的態度對待這個“玩物”或許更適合。

“遊戲”社團並非吊兒郎當,而是把遊戲開關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以個人的社團去留為例,我們要明白,不是由愛發電的事,往往做不到全情投入,反而容易拖延、將就。有時候不因外界因素而勉強自己,恰恰是對社團工作質量的一種提升,也是自我尊重。也要明白,每個社團有自己的發展軌跡,而你只是其中一環,若你竭盡所能卻無法扭轉某些壞局面,不必急於攬起一切責任。樂觀看待、以平常心處理,反而可能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