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市——內蒙古中西部地級市,面積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200萬。

這裡是草原與沙漠交錯的乾旱地區,20世紀一度非常貧窮,近二十年以煤炭資源和經濟迅速增長聞名。人均經濟總量曾經排名國內第一。

本集,我們將遊覽鄂爾多斯東南部的準格爾旗、東勝、伊金霍洛旗、烏審旗。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在黃河的“幾”字之內,西、北、東面都是黃河,東南和南面隔著長城與黃土高原接壤,平均海拔1300-1500米左右。

前面講過黃河兩套,呼包二市的土默特平原叫前套、巴彥淖爾的河套地區叫後套。那麼,黃河裡面就是鄂爾多斯高原,俗稱套內,還有一個套西地區,就是現在的阿拉善盟。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高原從地形特徵上,分四塊區域:

北部紅色區域——黃河南岸是衝擊平原區,大約佔鄂爾多斯總面積的6%,主要是杭錦旗、達拉特旗、準格爾旗的北部,其地質與巴彥淖爾和土默特類似。雖然從一方面看,這裡適合農業耕種,但是恢復草原生態的呼聲也很高,這也是整個鄂爾多斯的普遍矛盾——挖取資源?還是保護生態?

東部綠色區域是丘陵溝壑區,佔鄂爾多斯總面積的30%,主要是市區、準格爾旗和達拉特旗南部。地表侵蝕強烈,水土流失嚴重,不適宜耕種,適合林業牧業結合。

中部黃色區域是庫布其、毛烏素沙漠,佔總面積的40%,主要是烏審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腹地。沙漠只能適度發展牧業,重點發展林業防風固沙。

西部紫色區域是波狀高原區,佔總面積的24%,主要在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錦旗。這裡氣候乾旱少雨,是傳統的乾旱型草原牧區。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歷史:

鄂爾多斯高原在距今14萬到7萬年前,在南部的無定河流域(上圖中下部那條黃色的線,就是無定河),就是非常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史稱“河套人”的古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那時候綠樹成蔭,水草豐美。

到了公元407年的時候,鄂爾多斯高原的自然條件依然很好,匈奴後人赫連勃勃在這裡建立了大夏國,修築了至今尚存的統萬城。 拋開遠古人類不說,最早的歷史是大禹治水的年代開始,鄂爾多斯就開始有了明確的記錄:渠搜國、葷粥、鬼方地。到了春秋時期,林胡人,也就是匈奴人佔據著鄂爾多斯高原(上圖,春秋地圖)。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戰國秦漢時期,鄂爾多斯地區處於漢匈交替控制之中

戰國時期:朔方城、魏國上郡、秦國北地郡、趙國雲中郡、

大秦帝國“新秦中”“河南地”、

大漢帝國沙南縣、西河郡、上郡,

匈奴帝國單于屬地、

東漢又設五郡、直到東漢末年又成為匈奴的牧場。

這段時間的歷史,如果深究下去,需要大量的史籍才能說明。我們簡單的根據鄂爾多斯的地理條件推理一下:

這塊沙漠為主的乾旱的高原區,始終是中原農耕文明的邊緣地帶。雖然歷代中原王朝設置了郡縣,但並沒有大量的人口在此居住,也沒有大量的農田開墾,這些郡縣只是中原王朝領土的象徵,是軍鎮哨所的駐地,類似現在的邊防哨所,人口也都是軍隊和行政人員的家屬居多。而除了城鎮及其郊區外的大部分的區域,還是遊牧民放牧的草原。

(秦漢有過大規模的移民、開荒種地,但是都因為戰爭等因素,沒有延續下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前面曾說過內蒙古考古發現的話題,鄂爾多斯考古出土的很多匈奴墓葬,裡面除了有中原文化的影響外,還有很多受西方文明影響的圖案器物,尤其是一些金器、青銅器的造型和圖案,有明顯的歐洲西亞風格。

這種影響可能是兩方面原因,一個是河西走廊一帶當時居住的白人國家烏孫、月氏人可能遊牧到了鄂爾多斯地區,與當地的匈奴人有了一些貿易或交換。二是匈奴人可能遊牧或通過軍事進攻劫掠或征服了部分河西走廊的白人國家,從而吸收了西亞和歐洲的藝術造型。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南北朝和隋唐遼金元時期,鄂爾多斯依然是少量郡縣區和大量遊牧區並存的局面。

後趙國的朔州、大夏國的統萬城(上圖,16國時期的夏國); 北魏國的夏州、西安郡、靈州、鹽州、東夏州;

隋朝的榆林郡、朔方郡、靈武郡、鹽川郡;

唐朝的勝州、夏州、宥州以及各個都督府(唐朝的都督府,就是相當於現在的俄羅斯某個加盟共和國,屬於遊牧民的領地,表面上歸附大唐,實際上自治);

遼金夏元時期更多名稱,我們不一一列舉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西夏統治鄂爾多斯的時間比較久,超過200年。當時的鄂爾多斯是西夏的東南前哨,西夏佔據高原與大遼大宋大金對峙多年。

這一時期的鄂爾多斯,和秦漢時代一樣,大部分地區繼續遊牧,少量河流溝谷平原地區,設置城市,管轄為主,實際上的居民很少。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到了明清,鄂爾多斯高原第一次有了鄂爾多斯這個名字。這是統一東部蒙古的達延汗分封的右翼萬戶之一——鄂爾多斯萬戶的領地,就是“很多宮殿的意思”。因為這裡是成吉思汗的陵寢所在地,有世代守護陵寢的土爾扈特人在此居住。

順治時期,大清征服鄂爾多斯(基本沒打,投降了),設置了札薩克盟旗——伊克昭盟,下屬七個旗: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左翼前期(準格爾旗)、左翼後旗(達拉特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前旗(烏審旗)、右翼後旗(杭錦旗)、右翼前末旗(札薩克旗)。

這些旗大部分保留至今,只是鄂托克分出了一個鄂托克前旗,郡王旗和札薩克旗變成了現在的東勝區和伊金霍洛旗。

鄂爾多斯的近代史(主要是民國期間)非常有內容。蒙古王公的腐敗生活、蒙漢矛盾、牧區農墾、日本人滲透和入侵、國共勢力膠著、鴉片種植、獨貴龍運動、抗日鬥爭、解放運動等等,我們在後續的旅行過程中,慢慢介紹。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是一個非常具有蒙古人文色彩的地方,大家不要認為鄂爾多斯就是煤老闆,其實這裡的蒙古文化保存的比較好。

第一個特色文化就是成吉思汗陵的祭祀活動,分別在每年的農曆3月21日、5月15日、8月12日和10月初3共進行4次。其中,農曆3月21日是一年一度最隆重、最盛大的成吉思汗春季大祭——查干蘇魯克大祭。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第二個就是走奧特爾的草原遊牧文化(奧特爾就是轉場,逐水草的遊牧)。

走奧特爾是避災的方法。草原遊牧民一直強調草場是公共利益,是大家共有的。在正常的年景下,各家都有相對固定的地盤。但是,一旦遇到災年,受災嚴重的牧民就可以趕著自己的牲畜走奧特爾,去到受災較輕的牧民的草場,借牧自己的牲畜(當然,需要經過路過的和目的地的牧民的同意)。

這種互幫互助的遊牧文化,雖然在現在的牧區已經很少見了(因為國家出臺了鐵絲網政策,牧區的流動性大大降低了),但是在內蒙古的一些地方,還是保留了下來,鄂爾多斯就是其中一地。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第三個是保存至今的鄂爾多斯蒙古方言、手工藝品(上圖)、蒙古馬種等。

鄂爾多斯蒙古方言是內蒙古四大蒙古方言之一,與內蒙古地區的其他蒙古語方言都可以聽懂和交流,只是在某些詞語的發音上保留了獨特的特徵,這些特徵究竟是傳承了哪些古老部落的方言,還有待研究。如果真能有研究結果,也許可以證明古代那些歷史悠久的部落在草原上是如何交流的,語言差異和共同點多大。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蒙古馬三大名種之一——烏審馬,產於鄂爾多斯烏審旗,另外兩種是烏珠穆沁馬和克什克騰鐵蹄馬。

烏審馬體格較小,肩稍長,尻較寬,蹄廣而薄。其特點是體小靈活,性情溫馴,適合沙漠地區騎乘和馱運。騎乘每小時13~15 km,日行50~70 km,最快能日行100 km以上。近年來,烏審旗數量劇減,由上世紀六十年代的3萬匹減少為如今的2000匹,瀕臨滅絕的危險。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第四個蒙古文化是輝煌燦爛的蒙古族婚禮——鄂爾多斯婚禮,如同印象麗江一樣,這是來鄂爾多斯旅遊必看的節目。演出除了展示一些婚禮習俗外,最特色的就是鄂爾多斯的蒙古族服飾,尤其是女性服飾,特別漂亮。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還是音樂之鄉,著名的歌唱家、民族歌手輩出。騰格爾、鳳凰傳奇的女歌手玲花都是鄂爾多斯人。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是中國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煤炭佔全國的1\\6,天然氣佔1\\3,稀土高嶺土佔1\\2。另外,石油、天然鹼、芒硝、食鹽、硫鐵礦、泥炭、石膏等儲量都非常大。

鄂爾多斯的阿巴斯白山羊絨,佔全國總量的一半以上,上圖就是鄂爾多斯最早的馳名商標——鄂爾多斯羊絨衫。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在鄂爾多斯叫做蒙古大汗右翼鄂爾多斯萬戶和內札薩克蒙古伊克昭盟的中前期時代,也就是明朝中後期和清朝中前期的時候, 鄂爾多斯近十萬平方公里的廣大的地區,養活幾萬蒙古遊牧民還是可以的。

從乾隆開始的逐步放墾內地移民,到民國初年達到第一次開荒高潮。再到抗戰時期,伊克昭盟是內蒙古中西部大量逃亡人士的避難所。解放後,伊克昭盟人口激增。20世紀70、80年代伊克昭盟相對比較貧困。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到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的經濟熱潮達到了頂點,鄂爾多斯的奇蹟也迅速發展。

康巴什新區(上圖)。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的經濟是內蒙古最好的。大量的固定投入、基礎建設已經完成了,道路橋樑、樓堂館所、公共設施都建設好了,未來的鄂爾多斯人,就是應該合理的利用資源,持續發展。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講完鄂爾多斯市的大概情況,我們開車出發,從距離呼和浩特最近的準格爾旗開始遊逛高原。

準格爾旗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不算大,人口30多萬,在內蒙古算是多的了。2000年以前,這裡是國家級的貧困縣。2000年以後,在中國百強縣裡排名第12。

關於準格爾旗的經濟發展情況,我就不多說了,煤炭為主的地方,整體情況和鄂爾多斯一樣。旗政府所在地薛家灣鎮,城市建設非常好,整個鄂爾多斯所有的旗,城市建設在內蒙古絕對是第一流的。其基本特點是:街道寬闊整齊乾淨衛生、公園綠化好、公交配套完備、大酒店大商場很多,都是現代化的小型發達城鎮標準。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準格爾,蒙古語,左的意思,這個旗正式的名字是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新疆的準噶爾盆地,也是這個意思)(鹿鼎記裡,韋小寶說康熙要封噶爾丹為整個兒汗,就是這個準格爾汗的意思,左翼)。

歷史上的準格爾在新石器時期,也曾經有仰韶文化的人群從河南陝西遷入這裡農墾,後來由於氣候變冷,逐漸變為草原。

歷史上的準格爾旗和鄂爾多斯的歷史大致一樣,歷代中原王朝設點管理,但大部分時間和空間,都是遊牧民的領地。比較有名的歷史點有:

隋煬帝北巡,在勝州的榆林縣大宴突厥、契丹、和奚等各部酋長3500人,那是相當牛掰的場面。勝州榆林縣,就是現在準格爾旗北面,緊靠黃河南岸的十二連城古城遺址(除了名字,現在地面上基本上不剩什麼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五代十國時期,西北有個叫藏才族的小部落(應該是和党項差不多的羌人),佔據了準格爾,首領起了個漢族名字叫王承美,他先是歸附大遼,大遼准許他在現在的準格爾旗納日松鎮二長渠村建城(現二長渠村古城)。

後來他又歸附北宋,北宋賜名豐州,與陝西的神木、府谷合稱“河外三州”,是對抗西夏和大遼的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存在了近200年。直到北宋亡於大金國後,才被西夏佔領,請看上圖。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準格爾旗南部納日松鎮的著名的油松王,就是北宋英宗年間天然落種而成的,這是準格爾旗比較值得去的旅遊景區了,就是位置實在有點偏。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大清國,內扎薩克蒙古,西部二盟之一的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現在的準格爾旗,理順關係了嗎?反正我認為是叫鄂左前旗挺好的,鄂爾多斯高原、鄂爾多斯萬戶、左翼(東邊)、前旗(南邊),多清晰的地理特徵啊。

現在叫個準格爾旗,漢人不知道啥意思,蒙人也分不清是哪個地方的左翼旗。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準格爾旗的旅遊資源特別分散,大部分都不在主要的公路附近。從最北的黃河南岸的十二連城往南,在布爾陶亥蘇木,有準格爾的王爺府,1868年第九代準格爾札薩克王爺修建的。

準格爾王爺府,和內蒙古其他王府一樣,都是清末民初的中式建築(直到清末,內蒙古的王公都還是住在蒙古包裡,沒有蓋中式的王府),當然了,大部分毀於文革,近年返修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準格爾旗因為距離呼和浩特和包頭非常近,在中華民國時期,發生了很多很多歷史事件。從王爺的故事,到百姓的故事、革命的故事都有。這些歷史,我大部分是通過內蒙古文史資料獲得的。這套書大概有100多本,大部分都是王公、名人、革命家的回憶錄,是瞭解內蒙古民國曆史的珍貴資料。今後,我會挑選其中有價值的,整理出來,給大家看看。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再往南,過了榮烏高速(山東榮成到內蒙古烏海),納日松鎮有個阿貴廟和阿貴廟保護區。說實話,能來這裡的人算是非常資深的驢友了,地點確實太深了。

阿貴廟在內蒙有好幾個,東部西部都有,為什麼?因為阿貴是蒙語——洞穴的意思。凡是建在山洞、峭壁上的寺廟,都叫阿貴廟。

這個阿貴廟大概是1000多年前開始有的,當時主要是類似雲崗、敦煌等地,非朝廷大規模的官方行為,只是僧侶和信徒感覺這裡地勢、山體比較神秘,自行開鑿的石窟。後來陸續有了很多的壁畫,到了清朝,大力推進蒙古地區佛教化的時代,加蓋了一些廟宇。文革期間,這麼偏避的地方也沒有幸免,大部分都被破壞了。阿貴廟和油松王離的不遠,這裡被開闢為自然保護區,主要是保護獨特的植物資源。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準格爾旗最大的寺廟是準格爾召,位於準格爾旗最西部的準格爾召鎮境內。建成於1623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是當時蒙古鄂爾多斯萬戶部落的一個首領多爾濟所建。

大明帝國賜名寶藏寺,後來大清帝國賜名寶堂寺,蒙古名叫額爾德尼蘇木,也就是珍寶廟的意思。這個召廟經過歷代擴建,到民國時期,是伊克昭盟最大的寺廟。(後來結果一樣,文革大部分被毀)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從準格爾召往西不遠,我們就到了鄂爾多斯市的老市區——東勝區。

東勝區就是以前的伊克昭盟政府所在地,後來伊克昭盟改成了鄂爾多斯市,這裡變成東勝區。再後來鄂爾多斯市政府搬遷到新區康巴什,這裡還是東勝區。雖然不是政府所在的區,但整個鄂爾多斯的最大城區,中心城市還是東勝區。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東勝的歷史和鄂爾多斯一樣,就不多說了,名字源於“勝州”,東邊的勝州——東勝州。

清朝時期,這裡是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也就是俗稱的郡王旗的牧地。後來隨著漢人移民的遷入,清末設東勝廳,成為伊克昭盟七旗一廳之一。

民國時期的東勝,基本就是一條街道的超級貧窮小鎮。如今的東勝,那絕對是內蒙古數一數二的現代化美麗城市。城市建設高端大氣上檔次。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這裡有一個秦直道旅遊景區,秦直道,陝北人俗稱“皇上路”、“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涼武帝村,武帝乘涼之意),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14個縣,7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它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東勝區西邊,有個小湖叫泊江海子。有一段時間,有很多遺鷗在這裡棲息,於是就建了一個世界珍禽園,簡稱世珍園旅遊度假區。

上圖,傳說中遺鷗成群的湖泊。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到了現場,才知道這裡的湖水好幾年前就幹了,遺鷗早就飛走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東勝往南三十公里,就是鄂爾多斯市的政府新區——康巴什

從一方面看,在沙漠裡建造一座新的城市,展示了鄂爾多斯市政府強大的經濟實力。這個城市修建的絕對是國內一流水平,設計費一看就是花了很多。從道路、佈局、園林綠化、小區、公共設施等等方面都是非常高水準的,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真是非常的好。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從另外一個方面看,整個城市有點浪費。不論你說高瞻遠矚也好,大膽嘗試也好,放著一個東勝區不去完善和有機改造建設,另起一個新區是不是有些浪費。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其實鄂爾多斯真是一個說不清的地方,很多人質疑這裡某些現象。但你不得不承認,鄂爾多斯一直在改善當地的人居環境,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工礦企業也承擔著綠化沙漠植樹造林的義務(錢包鼓鼓的老闆們真的也大面積的植樹種草呢,不然鄂爾多斯的草原可能大範圍沙漠化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康巴什往南不遠,就到了成吉思汗陵所在地——伊金霍洛旗。

清代伊克昭盟盟旗制度開始的時候,這裡是屬於郡王旗的,也就是鄂爾多斯左翼中旗。

乾隆年間因為成吉思汗陵寢的重要性,就從伊克昭盟各旗抽調人口,又從烏審旗劃出地方而設置了一個特殊的鄂爾多斯右翼前末旗,俗稱札薩克旗。

解放後,郡王旗和札薩克旗合併,改名字為伊金霍洛旗(蒙語,聖主陵園)。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現在的伊金霍洛旗,除了成吉思汗陵寢外,還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化工基地,具體到什麼地步,我們後面可以看到。

康巴什緊挨著伊旗政府所在地阿騰席連鎮,鎮的北面,就是清代的郡王府。

郡王府,是整個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個王府。

清軍入關前,鄂爾多斯首領額林臣降清,被封為多羅郡王,並任第一任伊克昭盟的盟長。此後,雖然貴為郡王,但實際上真沒啥錢。我們說過,鄂爾多斯以前非常貧窮,人少、牲畜少,啥也沒有。郡王一直都住蒙古包,到光緒年間才蓋了十幾間瓦房。

再往後,民國了,伊克昭盟的土地放墾了,種糧食多了,財政收入就多了。於是,1928-1936年,第十五代郡王花了13800多銀元(郡王旗一年半的財政收入),蓋了八年,蓋成了郡王府。(這裡就是下面我們要講的末代王爺奇忠義的家)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郡王府往南,就是成吉思汗陵,關於成陵的介紹和各類祭祀活動的細節,請大家參考其他文章,非常詳細。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歷來就是達爾扈特人(守陵人)的領地,既不屬於郡王旗,也不屬於札薩克旗,當然,解放後就都合併了。

到了郡王旗,我們順帶講講末代蒙古王爺奇忠義的故事,不一定有多麼的精彩紛呈,但是可以反映出當時的很多歷史現象,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反思。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一、家族與家世

奇忠義蒙名為“奇渥溫·孛兒只斤·伊爾德尼博錄特”,“奇渥溫”是家族姓氏,“孛兒只斤”是氏族名稱,“伊爾德尼博錄特”是本人名字。漢名取家族姓氏“奇渥溫”的諧音為姓,忠義為名。老先生於1927年誕生在鄂爾多斯左翼中旗札薩克多羅郡王府裡。

奇忠義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公元十六世紀,成吉思汗15世孫達延汗巴圖蒙克統一了漠南蒙古各部,即命其三子巴爾斯博羅特統領鄂爾多斯部,並擔任濟農,擔負守護和祭祀成吉思汗陵的神聖職責。巴爾斯博羅特即是奇忠義的18代先祖。至奇忠義的13代先祖額璘臣時,清朝代明而立,額璘臣率鄂爾多斯部臣服清朝。清世祖頒詔封額璘臣為 多羅郡王世襲罔替,並執任鄂爾多斯濟農。

“鄂爾多斯”是蒙古語,意思是“宮帳群”,也譯作“八白室”,成吉思汗去世之後, 窩闊臺汗為了紀念聖祖,在哈拉和林建立了紀念宮帳,祭祀成吉思汗的遺物,稱為“鄂爾多斯”。適應遊牧的傳統,也受到戰爭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八白室輾轉遷徙,行遍萬里草原,供人們瞻仰。清朝初年,八白室遷到鄂爾多斯左翼中旗,該旗也因此得名“伊金霍洛”,意為“聖主之陵園”。(注意,成吉思汗陵並不是真正的陵墓,而是祭祀的落腳點)

奇忠義的曾祖父特古斯阿拉坦呼雅克圖郡王在世時,辛亥革命爆發了。1911年12月, 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宣佈“獨立”稱帝,舉世“登極大典”,年號“共戴”。並向內蒙古各旗發出《勸降書》、《優待條件》和各種文告。擔任伊克昭盟副盟長的特王會同盟長阿拉賓巴雅爾等人,認為內蒙盟旗世受清恩,為了維持盟旗制度不變,繼續擁護民國政府,特王得到民國政府褒獎,晉封和碩親王。

1937年,奇忠義10週歲時,日軍侵佔了包頭,策劃攻佔成吉思汗陵,以佔領“蒙古人心目中的耶路撒冷”,並派特務烏吉達(真名內田勇四郎)前往伊旗,企圖協迫鄂爾多斯各旗王公將成陵遷往包頭。奇忠義的祖父臨危不亂,致函盟長沙克都爾扎布召集各旗王公開會,據理力爭,反對遷陵,挫敗了日寇陰謀。

二、啟蒙之路 奇忠義自幼受的是具有草原特色的王府教育。 從5歲開始,奇忠義從父學藏文、唸經書,每天還要向佛像叩頭。起初叩頭7次,後來增加到108次。學習了一年藏文,奇忠義已經會認、能誦,遂師從祖父學習滿文,主要是以清朝《聖旨》為講解對象,理解“忠、孝、仁、愛”。1933年,奇忠義正式拜師學習蒙、漢語文、數學、歷史(特別是家族史)、政治。並在1939年春到郡王旗衙門當了3個月的練習生,接受從政訓練。(蒙古貴族當時還是很看重教育的,這主要是受大清國的影響)

當年秋天,12歲的奇忠義經沙盟長批准,成為襲一品銜的頭等臺吉,名符其實的王族成員。受爵之後,其父巴圖吉雅記名札薩克、鎮國公給他起漢名“奇忠義”。

三、初涉政壇

1941年春,奇忠義隨其父巴圖吉雅赴陝壩謁見 傅作義將軍,他通過旗裡交好的仕官與國民黨駐旗官員商議,並經祖父同意,在1943年秋擔任了旗保安司令部軍需處長。

四、宦海風濤

1945年春,伊盟盟長沙克都爾扎布病逝,奇忠義多方運籌,以駿馬、鴉片等厚禮交好國民黨伊盟警備司令 陳玉甲,7月份,由行政院任命圖親王為綏境蒙政會委員長、伊克昭盟盟長兼保安司令長官。奇忠義任財經委員會委員。

1945年11月底,奇忠義的父親巴圖吉雅病逝。圖親王力排他議,宣佈“長孫奇忠義登記為記名札薩克,並立即電報蒙藏委員會備案”。第二天吉時,為奇忠義舉行了記名大典儀式。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五、流離之路

1948年,伊克昭盟的 烏審旗、 鄂托克旗的廣大地區已經解放。為加強對蒙旗王公的控制,綏遠省政府主席 董其武敦促圖王攜家眷前往 歸綏。圖親王主持了在包頭召開的“伊克昭盟冬季防務工作座談會”,圖親王向參加會議的伊盟各旗王公仕官分析了形勢,提出面對國共兩黨的戰爭,我們應該採取中立的態度,既不背離中央,也不對抗共產黨,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靈活多樣地應付局勢

六、逃脫樊籠

面對解放軍的逼近,奇忠義等王公逃往銀川,處在寧夏馬鴻逵的控制之下,何去何從,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如果衝破牢籠,迴歸家鄉,可以同家人團聚,但是,家鄉已經“赤化”,共產黨如何對待“封建王公”,是否會像外蒙古那樣斬盡殺絕,尚未可知;如果以“國大”代表身份飛往廣州投靠國民黨,國民黨固然歡迎,但是眼看國民黨大勢已去,個人背井離鄉,前途又在哪裡呢?思前想後,奇忠義認為:祖父在世時已經授命與共產黨接洽和平解放事宜,並與共產黨代表達成了協議。本人與共產黨並無仇隙,回返故鄉還是有一線生機的。奇忠義於是尋機逃脫樊籠,回到郡王旗家鄉。

七、選擇

奇忠義返回郡王旗時,伊盟盟長鄂其爾呼雅克圖任命22歲的奇忠義為郡王旗札薩克,承襲多羅郡王爵位。1949年6月,隆重舉行了奇忠義繼承王位即札薩克位的就職典禮。奇忠義遂成為郡王旗的最後1位札薩克、末代王爺。

1949年 8月5日,郡王旗召開了群眾大會,正式宣佈郡王旗全體軍政人員和平起義。8月下旬,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派師長鄔四兒帶騎兵部隊到郡王旗“營救”奇忠義。奇忠義一行逃到杭錦旗的特木蓋地區。國民黨綏遠省當局仍不放棄對奇忠義的拉攏。董其武發來電報,任命奇忠義為伊克昭盟副盟長。但是,沒過幾天,董其武又發來電報,稱“綏遠省準備起義”,徵詢奇忠義的意見。奇忠義當即覆電:願意追隨董其武先生起義。

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起義。

八、新的歷程 奇忠義回到郡王旗後,即將旗務正式移交給東郡工委,並向全旗宣佈“從今日起,我們世家300年的統治權,正式返還於人民”。

1950年3月,代表大會順利召開。奇忠義被選為第一任郡王旗人民政府旗長。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九、“文革”罹難

1966年春,擔任副盟長的奇忠義主持召開杭錦旗、達拉特旗兩旗的分水會議,會議上,奇忠義驚訝地第一次聽到“造反”這個詞。不久,奇忠義本人就成了“造反”的對象。

返回盟裡後,8月16日,奇忠義的辦公室來了40多名 紅衛兵,宣佈“經紅衛兵司令部研究,決定把你揪出來,進行隔離審查!”隨後,將一塊寫有“反動王爺、歷史反革命”字樣的紙牌掛在奇忠義脖子上,便押著他遊街示眾。在隨後12年的“牛棚”生涯中,奇忠義多次被批鬥、毆打,腰被打斷,肋骨斷了7根,歷經非人的折磨

十、桑榆為霞

1978年12月,中共伊盟盟委對奇忠義的錯誤結論作了徹底的糾正。1979年夏,奇忠義當選為盟政協副主席。後來,又當選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直到2007年去世,奇忠義仍是世襲的濟農,主管成吉思汗祭奠。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成陵參觀時,也都由他陪同。幾十年來,奇忠義一直以祖父圖布升吉爾格勒和碩親王為楷模,忠實地履行日祭、月祭、季祭。

末代王爺奇忠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民國時期的蒙古社會的實例,我陸續會給大家講一些民國時期的內蒙古歷史,到一定時候再總結一下,看一看內蒙古現在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成陵往南繼續走,就到了札薩克鎮,也即是以前的札薩克旗,旗內有很多的寺廟,但規模都不大,而且很分散,我就沒有深入進入。 從札薩克鎮的新街高速出口出來,就進入了陝西省地界。我們先去看一個大湖:紅鹼淖。

聽名字就是知道,這是一個蒙古語命名的湖泊(淖爾)。這裡以前曾經是伊克昭盟的地盤,現在歸了陝西省,說到這裡,我簡單介紹一下“黑地”。

大家看地圖,從山西的河曲縣,到陝西的靖邊縣,明長城非常明顯的存在著。按說,長城一直是中原王朝和遊牧草原的分界啊?為什麼現在長城北面一大片地方屬於陝西呢?

清初,為了防止蒙古人和漢人造反,防止他們互相串通,就在長城以北設置了五十里的禁地。在這個範圍內,不允許漢人進入耕種,也不允許蒙古人進去放牧。這裡,就是黑地,也就是現在的陝西最北部這一塊(後來範圍擴大了)。

有這麼一個黑地,誰都心有不甘,後來為了糧食和錢財,大清朝廷慢慢的就放開了。於是,這片黑地大部分都變成了農業區了。這從地圖上的地名就可以看出:長城以內的農業區,地名都是以人為本的,劉家莊趙家堡之類的。而牧區的地名,都是以自然特徵為主的,蒙古語都是用:山、井、泉、湖、樹這些來作為地名的(非常淳樸的自然觀念,大地是大家的,不是某個人家的)。

黑地的地名,就是混合的:可可蓋,大昌汗、巴拉素這些明顯是蒙語地名;麻家塔、白家廟、孟家灣這明顯是漢語的地名。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回到紅鹼淖,聽名字就知道是個鹽湖,盛產鹽鹼。我們從高速出來,已進入陝西,就感覺到處都是運煤車和破爛的公路。整個紅鹼淖周圍都在修路補路,交通狀況極差。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到了紅鹼淖,已經開發成了著名的大型旅遊景區了。門票很貴,於是,找了個當地人從小路帶進去(中國景區普遍現象),到了湖邊看了看。湖還是很美的,很大,可是周邊開發的就不敢恭維了,形容一下:亂七八糟、宰客懵人。簡單看了看,趕緊走人。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從紅鹼淖上高速,在陝西境內的榆林市,繼續南行100公里,在橫山縣(陝北著名養羊大縣,放牧有傳統)出高速,穿過一段鄉村小路,就到了統萬城,上圖。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關於統萬城,我們要從南匈奴說起。

東漢末期,南匈奴內附,居住在內蒙古、山西一帶。南匈奴自認為是有漢家血統,就經常派人去洛陽學習漢族文化。曹操時期,南匈奴的左右賢王,因為自己有大汗公主的血統,所以把自己都改姓“劉”,成為了劉豹、劉去卑。這時候的南匈奴,部分貴族大臣都已經完全漢化了。

後來到了西晉、十六國時代,左賢王劉豹的兒子劉淵建立了“漢”國(史稱後漢),而劉淵的族侄劉曜又建立了“趙國”(史稱前趙),這兩支匈奴仰慕儒學、推崇漢化,最後都基本漢化,後代融合在河南山西漢人裡了。

右賢王劉去卑的兒子劉猛則作為匈奴的軍隊統帥,繼續在草原征戰。

這時候,鮮卑人逐漸從大興安嶺山裡走出來,開始融合留守的匈奴部眾,逐漸強大起來。因為通婚,所以父親是匈奴母親是鮮卑的這部分人,被叫做鐵弗匈奴。

劉猛的兒子,就娶了鮮卑女子為妻,生了兒子,叫劉虎。

鐵弗匈奴首領劉虎一開始投靠鮮卑人,後來因為他們嫌棄鮮卑人文化程度不高(我是大漢皇室後裔,姓劉,你們鮮卑人連個文字都沒有,太落後),就去投奔了他的族兄“前趙”的劉曜(前趙後來被羯人石勒的後趙滅亡)

(上圖,1000多年依然保存的城牆塔座)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此後,劉虎的部眾和子孫,一直和拓跋鮮卑人死磕(有點類似足球的同城轉會,一旦背叛,就成為仇人)。打了幾十年,鮮卑越來越強大,劉虎的孫子劉衛辰倒黴遇到了北魏的著名厲害的道武帝拓跋珪,被殺的幾乎整個宗族覆滅,還好他的兒子跑了,這個兒子叫劉屈孓,匈奴名字叫勃勃,當然,很多書裡也管他叫劉勃勃。

(上圖,統萬城內部)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劉勃勃跑到了後秦,投靠了皇帝姚興,姚興看他一表人才,就重用他,封為將軍。

劉勃勃在朔方(河套一帶),收羅了各種雜胡、通婚的鮮卑等好幾萬部眾,人馬達到了數萬。

公元407年,劉勃勃叛後秦自立,自稱大單于,國號大夏。

為啥叫大夏呢?因為16國時期,各個國家立國選國號都要追尋皇室淵源,比如秦、燕、趙、魏、漢這些,你得有來源才好糊弄老百姓。劉勃勃一看,前面人把各種春秋戰國國號都選得差不多了,剩下那些南方的楚、吳、越這些也太不沾邊了,勃勃一怒,乾脆咱們從夏商周那裡找,哥們直接溯源到第一個夏朝,比你們都正統,所以叫了夏國。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立國期初,劉勃勃乾的不錯,連續打敗了鮮卑薛幹三部、姚興的後秦、南涼禿髮鮮卑。

公元413年,劉勃勃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修築都城,名曰統萬城。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他要統治萬邦,所以叫統萬城(可見他的漢語水平是相當高的)。

劉勃勃又說:他們家老祖先本是匈人,從漠北南遷,因為自己的語言和漢人的不同,所有就隨了母親的姓——劉。現在看來,這是不對的,不合乎古禮所以要改姓。因為他當了上天之子,就說明他的美好顯赫的生活是和上天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就姓“赫連”。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後來,赫連勃勃在亂世之中,聯合這個、打擊那個,也混的不錯。尤其是趁著前秦被滅的空檔,417年攻佔了長安,並在那裡稱皇帝,不叫大單于了。但他沒有在長安辦公,那時候南方的晉國還挺強,老是北伐呢,經常能幹到長安洛陽。於是,勃勃回到了剛剛蓋好的統萬城。一直住到425年,在統萬城去世。

看上圖,赫連勃勃還發行了錢幣呢——大夏真興還是太夏真興?(內蒙古中西部方言形容打麻將手氣旺,都叫“興”,看來是從這兒來的,以後打麻將想贏錢的要揣著這個銅錢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上圖, 統萬城附近的千年古柳)

好日子沒幾年,427年,世仇北魏的拓跋鮮卑就攻取了統萬城,勃勃的後人在平涼繼續稱帝到431年,大夏國被北魏徹底滅亡。據說陝西延川縣東南六十里的白浮圖寺那一帶,是劉勃勃的家族墓葬。

赫連勃勃的故事還很多,比如他愛殺人、比如他在很多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是非常有帝王風範的等等。十六國時期,這樣的帝王故事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但我認為還是大同小異,我們應該把視野放到更寬的層面上來看。就是遊牧民的漢化問題。

赫連勃勃是匈奴在中國最後的痕跡,其實他的漢化已經很嚴重了,雖然他也想恢復匈奴的民族文化,但畢竟大環境不允許,大漢帝國對於周邊的遊牧民的影響太深了。在那個時代,大漢就是文明和先進的象徵,是所有人追求的終極目標。

追逐大漢文明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東西方交往的斷絕。這些遊牧民接觸不到西方的文明和文化,不知道還有其他的文字和書籍。所以,被鐵弗匈奴鄙視的拓跋鮮卑最後堅決徹底的漢化了。

後來,直到突厥內訌,西突厥被迫西遷,才又打開了東西文明溝通的渠道,大唐才迎來了一個國際化的大時代。

契丹女真就是因為被西夏、回鶻這些國家阻隔,對西方接觸太少,最後也徹底漢化了。後來的滿清也是,西方和北方有蒙古人在阻隔著他們與西方的交流,滿洲人漢化更加徹底。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再說統萬城吧,統萬城被當地人叫做白城子,因為它的建築都是白色的。統萬城也不是憑空就選址建造的,這裡是漢朝奢延城的舊址。統萬城被北魏攻破之後,繼續沿用。隋唐時候是夏州所在,西夏後來佔據了統萬城,所以,西夏立國選的國號是因為被封為夏王而來,就是從這裡來的。

994年,統萬城被北宋攻佔,宋太宗下令遷民毀城,統萬城廢棄至今。

現今的統萬城,最有價值的除了保留的城市和建築本身外,區域生態環境的變化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課題。

很多史書記載,當時的統萬城周圍,水草豐美,適合放牧。現在我們去看看,情況如何呢?(上圖,解放後還有附近村民曾經在城牆上挖窯洞居住,現在都被清理走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首先從河流角度看,無定河及其支流黑河、盧河、納林河、海流兔河、紅柳河依舊在流淌,儘管水量不大,但在如此內陸的地區,有這麼多的水系,實在是非常難得。僅從這一點上看,就可以想象1600年前,這裡的確水草豐美。

上圖,統萬城周邊地區最常見的植物——旱柳,也叫砍頭柳,當地居民在這種柳樹樹冠茂盛的時候,把樹冠砍掉燒火,樹冠還能重新生長。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其次,曾土地和土壤上看,無定河東部陝西境內,基本上還是黃土高原的地貌,大部分都是黃土丘陵,只有在河流衝擊的溝谷地帶適合耕種。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千溝萬壑的地形也不適宜大規模的馬群、牛群放牧,只能是少量的牧羊人翻越溝谷尋找牧草。這個漠北大草原完全不同。從這一點上看,這片區域也養活不了多少的人口,這裡與人口稠密的中原還有很大的差距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第三,沙漠的侵入已經非常明顯了,毛烏素沙地從西北方向逐步移動,可以想象的是當時的統萬城西部,應該不是現在的佈滿沙地的景象。否則,也不會在此建都了。這就可以看到這1000多年,沙漠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侵蝕。

但從現在的統萬城東南地區看,生態環境要比西北的甘肅地區好非常多。甘肅地區整個山都是黃的,溝裡也沒有什麼植被,而這裡到處都是旱柳和牧草,還是比較不錯的。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陝西,陝北橫山縣,著名的白山羊,統萬城一帶,現在屬於橫山縣。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從統萬城往西4公里,進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境內,沿著無定河,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巴圖灣。這裡,是整個鄂爾多斯最美麗的一處港灣。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巴圖灣是無定河西南方向的支流——紅柳河在即將匯入無定河的時候,因為土質沙化,蜿蜒成了幾處河灣,水面比較寬闊,於是形成了巴圖灣。 (紅柳河的中游,就是距今十萬年的“河套人”遺址)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巴圖灣現在是個水庫,沒有旅遊開發,是個風景如畫的區域。

下到水邊,有很多紅柳樹,沙灘非常漂亮,水也很清澈。平時幾乎沒有人,但週末還是有些人來野餐、燒烤、拍照的(很多垃圾可以證明)。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巴圖灣裡水鳥不算太多,但也有,比起其他淖爾來說少了一些,有人釣魚,據說水裡魚不少。但不能游泳啊。說實話,這裡是整個內蒙古中西部最漂亮的湖泊,最適合露營的地方。可惜就是距離中心城市太遠,當然,正因為太遠,才沒有被破壞。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巴圖灣的北面,在無定河的另外一個支流納林河附近,開發了一個納林河旅遊度假村,還有一個薩拉烏素大峽谷(無定河的蒙語叫薩拉烏素河,黃色的河的意思,這裡也有古人類遺址)。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開越野車,在巴圖灣西岸的沙地裡穿越,對於城市裡的居民來說,非常新奇刺激。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破壞植被。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政府應該正確的引導,比如現在,大家任意在沙地上開闢道路,就像在草原上亂開一樣。脆弱的沙地生態是不能負擔這麼多的汽車壓路的,政府應該規劃一條道路(禁止是不現實的了),關閉其餘的道路,並且要有專人負責保護。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從巴圖灣往西不遠,到了蘇力德蘇木分岔,往西到鄂托克旗、寧夏、陝北方向,往北到烏審旗、鄂爾多斯市區方向。西線我下一集介紹,我們先往北返,去神奇的烏審旗。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烏審旗,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2萬,蒙古族3萬多,比例算是比較高了。

內蒙古地區總體蒙漢比例是1:9,大部分地區,都是漢族佔大多數,這是因為蒙古族人口本身較少,漢族一遷入,人口馬上激增。只有東部的通遼的幾個旗,蒙古族人口比重較大,有的旗超過一半。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烏審旗的天然氣儲量是全國縣級地區之首,是中國的天然氣之鄉。全旗大部分處於毛烏素沙地境內,但是現在防風固沙、植樹綠化工作開展的不錯,大部分沙地都有稀疏的植被覆蓋。這都得益於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開發了大量的財政收入。

烏審旗雖然沙地多,但是鹽鹼湖也特別多,尤其是鹼湖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型化工企業,是我們接下來考察的重點。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烏審旗原名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是蒙語捕獵的網套的意思,烏審旗的蒙古人,是古老的林中百姓,是蒙古人在西伯利亞和呼倫貝爾大本營的原始部眾。

這部分人應該是跟隨成吉思汗出征的部落之一,後來居住在鄂爾多斯。達延汗封鄂爾多斯萬戶,其中一個鄂托克就是烏審。後來儘管叫了鄂爾多斯右翼前旗,但解放後還是恢復了烏審旗的部落名稱。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蒙古歷史上的名著——“蒙古源流”的作者薩岡徹辰,就是烏審旗蒙古貴族。蒙古源流一書寫於清初,在乾隆年間翻譯成滿文和漢文。 《蒙古源流》原名《額爾德尼——因託卜赤》,是蒙古三大史學著作之一(另外兩個是蒙古秘史和蒙古黃金史)其時間跨度從開天闢地到明末清初。它的重要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在於:

一是提供了元末至清初蒙古大汗的完整系譜;

二是詳細記載了達延汗統一蒙古本部的過程;

三是提供了達延汗諸子名號及其所屬部落名稱;

四是真實而生動地描述了鄂爾多斯萬戶的歷史;

五是記錄了格魯派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傳播的歷史;

六是反映了北元時期蒙古社會組織、部落變遷、經濟狀況、思想意識、封建主之間的關係等諸多方面的歷史面貌。

此書的蒙古名字的意思是:印度、西藏、蒙古諸汗源流。書中開頭,把蒙古大汗的祖先起源歸結到印度和西藏,很明顯是藏傳佛教的需要。當時的蒙古地區正是大力弘揚佛教的年代,和佛祖靠在一起,可以提升蒙古大汗的地位。當然了,這種說法毫無根據,純屬牽強附會(但不影響本書的主體史實準確性)。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薩岡徹辰這一名字,徹辰是封號,意思是“聰明賢明”,薩岡是他的真名。關於他的名字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解釋。

在烏審旗蒙古人薩岡徹辰始終是一個神聖的名字。

薩岡徹辰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他自幼聰慧,十歲就被封為徹辰洪臺吉,意思是聰明的皇子。十六歲參與政事,管理當地政務。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平穩安定的生活沒過多久,在29歲時,他離開了政壇。他一生中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目擊了林丹汗雄心大業的崩潰,經歷了明、清王朝更替等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清朝統治確立後,他把注意力轉到了歷史方面,他急切的要寫下自己民族的歷史,讓子孫後代記住蒙古族高貴的血統和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曾經有過的輝煌,他用去近二十年時間,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佛教經典著作,蒐集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寫成了《蒙古源流》。

薩岡徹辰去世後受到家鄉人們的特別尊重,他的墳墓四周禁獵、禁耕,一年四季有五次祭祀,每年的農曆5月13是大祭,烏審旗王爺還要親自去祭拜。

1830年成吉思汗第26代後裔、烏審旗王府左翼協理陶迪把祖先成吉思汗、呼圖克圖徹辰黃臺吉、薩岡徹辰三個人的畫像和四世班禪等三位高僧的畫像放在一起開光,做成一張神像並建立了一座匯眾神熙寶殿,將畫像供奉在裡面,這樣的祭祀一直延續到1901年。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1901年烏審旗南部伊克布當等地被劃給陝西開墾後,當地蒙古族牧民被迫遷徙到現烏審旗的圖克鎮梅林廟嘎查,哈日嘎坦部蒙古人臨走時帶走了祭祀神像,每年農曆5月13日祭祀時從幾百裡地帶來神像祭祀薩岡徹辰的英靈。

薩剛徹辰的陵地劃歸陝西后,每年農曆5月13的大祭日,除了離開故土的蒙古人回來祭祀外,當地的漢族人也要參加祭祀,如今,陝西的漢族人對薩岡徹辰的祭祀活動更為隆重。他們每年為祭奠盛會敬獻九隻綿羊,誦祈禱詞。

幾百年來守護和祭祀薩剛徹辰英靈的是哈日嘎坦部蒙古人,1901年他們離開家鄉後,來到了現在的烏審旗梅林廟地區生活,並把祭祀神像臨時供奉在梅林廟。但忠誠的哈日嘎坦部蒙古人,每年農曆5月13都要走幾百里路,到陝西陵地去祭祀。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上圖,烏審旗獨貴龍廣場,到了這裡,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獨貴龍運動和席尼喇嘛的故事。

獨貴龍(蒙古語Duguilang,環形、圓圈之意)亦譯“多歸輪”。它是19世紀中期以後,蒙古人的一種民主性的鬥爭形式。參加這一組織者經常坐成圓圈,共同討論研究各項問題;在鬥爭中通過決議和上報政府的呈文簽名,亦呈圓圈形。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內蒙古地區大量徵兵籌餉,攤派駝馬,1858年(咸豐八年)廣大牧民成立了反抗封建統治的"獨貴龍"組織。迫使伊克昭盟盟長與烏審旗札薩克王公等當眾宣佈減輕賦稅。

1902年,清政府以“新政”的名義,明令取消對蒙古地區的封禁,推行“移民實邊”政策,允許和鼓勵蒙古王公放荒招墾。清政府派遣理藩院尚書銜兵部左侍郎貽谷來綏遠督辦內蒙西部地區墾務,規定開墾蒙地“押荒一半歸蒙,升科地租全歸蒙旗”。

伊克昭盟盟長兼札薩克旗札薩克阿爾賓巴雅爾等七旗王公為取寵清廷,獲利自肥,都爭相報墾,強行經濟掠奪,濫墾牧場、土地,激起蒙古人民的強烈憤慨。

1905年,烏審旗蒙古族人民組成有兩千多名群眾參加的十二個“獨貴龍”組織,以海留圖為中心,進行抗墾鬥爭。宣佈反對王公出賣土地,拒不繳納各種賦稅等。獨貴龍運動擴散到整個伊克昭盟並且堅持到1910年,使蒙古王公和墾務局未能如期出賣丈放土地。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席尼喇嘛(1866—1929),蒙古族。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人。原名烏力吉吉爾格勒。“席尼”是蒙古語為“新”。席尼喇嘛即“新喇嘛”。 席尼喇嘛出身貧寒,7歲時就被送到牧主家作牧童。1881年,他15歲時在王府服差役。20歲時,被王府錄用為筆貼式(文書),很快又晉升為京肯筆貼式(相當於秘書長)。使他有機會參與政事,接觸到蒙古族的上層社會。他曾提出減輕人民負擔,清除貪官,改善旗政的建議。

1905年,烏審旗暴發了以抗墾為中心的“獨貴龍”運動錫尼喇嘛極受鼓舞,他毅然辭官,參加到“獨貴龍”運動之中。為了迷惑敵人來掩護自己的身份,他於1907年出家做了喇嘛。因半路為僧,又有妻室,故自稱“席尼喇嘛”(新喇嘛)。結識60多名志同道合的安達(盟兄弟),並以此為核心,在全旗組織了11個“獨貴龍”,總部設於王府附近。

1911年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對內蒙古仍採取羈縻制,愚昧奴化、武裝鎮壓蒙古族人民。席尼喇嘛高舉反抗王公和抗墾鬥爭的大旗,在各地展開“獨貴龍”運動,被群眾推為抗墾運動的領袖。烏審旗的“獨貴龍”在他領導下,宣佈廢除一切賦稅徭役,“獨貴龍”聲威大振。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獨貴龍”運動的迅猛發展,震驚了袁世凱軍閥政府。1915年北京蒙藏院命寧夏總兵馬福祥和伊克昭盟盟長阿爾賓巴雅爾派兵鎮壓。他們誘騙逮捕了席尼喇嘛,“獨貴龍”運動陷入低潮。1920年,在眾兄弟的全力營救下,席尼喇嘛逃出監獄,來到北平(今北京)。隱居在雍和宮。在京與另一位“獨貴龍”運動領導人旺丹尼瑪取得聯繫。1924年,在他的幫助下,席尼喇嘛到蒙古人民共和國學習。

1925年10月,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成立,席尼喇嘛當選為中央委員。翌年歸裡重新組織獨貴龍,多次擊敗旗王府軍隊和陝西軍閥景嶽秀的進攻,並一度佔領王府。1929年,席尼喇嘛被叛徒殺害。(上圖,席尼喇嘛故居)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烏審召廟建於清康熙年間,是鄂爾多斯四大著名召廟之一,共有大小廟宇24座,570間,大小塔203座,喇嘛住房195處。廟內設有經學院、曆法院、梵理院等學術機構。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烏審召曾為清朝鄂爾多斯右翼前旗最大的寺院。統轄全旗各寺廟。

《烏審召史略》記載,從西藏來了一位名叫囊索的喇嘛,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此地興建了一座小廟。被送匾授為“德格慶達木楚格薩楞寺”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本旗第六任札薩克奏請達賴七世,請他派遣在拉薩的喀爾喀部喇嘛——羅桑多爾濟為本寺第一代活佛。因該活佛途經青海塔爾寺時,帶回兩尊檀木刻制的釋迦牟尼像供於主殿內,故有“召”廟之稱。後來該寺派人去北京弘仁寺取來108卷《甘珠爾》經,從此烏審召亦稱“甘珠爾經廟”。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烏審召現在是鄂爾多斯市佛教協會所在地,足見其地位之重要。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烏審召古樹參天、環境幽雅,是一塊風水寶地。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上圖,扎榮噶沙爾。

根據九世班禪的意旨,1934年烏審旗末代王爺特古斯阿木古郎籌建了稀世寶塔——扎榮噶沙爾。據歷史記載,此類塔全世界僅有三座,另外兩座在泰國和尼泊爾。

遺憾的是,原塔還是沒有幸免於文革的瘋狂。我們現在看到的,是2001年原樣重建的塔。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很多藏傳佛教的寺廟,都有這樣的“女士止步”的牌子,我沒有了解到準確原因,大概是因為寺廟的僧侶在修行中,希望免打擾吧。

在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嚴格的戒律規定,不像漢傳佛教規定出家人必須受戒。藏傳佛教非常自由,學佛的目的是去除那些煩惱,而在達成這個目的的過程中,如果你遇到一些困擾,比如女人、老婆這些煩擾,你不能證悟解脫,就可以藉助一些辦法幫助自己修行。比如出家為喇嘛,和女人劃清界限就是修行的輔助方法。

一旦你的內心明白了這些自我、執著的概念,當你可以和一個女人幸福的生活的時候,你可以還俗結婚,生活繼續,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教法。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看完歷史和宗教,我們回到自然,去看看湖泊。不要以為鄂爾多斯是沙漠荒野,這裡有星羅棋佈的大小不等的鹽鹼湖。

從烏審召往西北方向走,進入鄂爾多斯高原腹地,在烏審旗西北部和伊金霍洛旗西部,整個區域遍佈大大小小的鹽鹼湖。這裡有候鳥的樂園,也有化工企業的管道、還有挖鹼過度乾涸的淖爾。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我們一路開車,離開柏油公路,進入沙地草原的土路,第一個目的地是浩通查干淖爾(鹽湖)。從地圖上看,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湖。我們跟隨著很多管道,到了湖邊(這些管道應該是周圍化工廠的管道,排汙?還是運輸?)。周圍有不少大型的化工廠。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因為臨近冬季,湖中有大量候鳥,相機不給力,大家看不清楚。候鳥種類很多,大雁、天鵝、仙鶴、鴛鴦、野鴨都有。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湖邊的馬群,不知道是不是傳說中的烏審馬,看體型是非常像的。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湖中間有一條土路,衛星地圖顯示可以穿過淖爾,但實際上走到一半就被攔住了。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這些人為的阻隔對於湖水沒有影響嗎?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繼續向北,經過一個小小的蘇泊淖爾(蒙語、苦的湖),也有少量候鳥,水面縮小不少。繼續折向東行,去找這片區域的巴嘎淖爾(小湖)和依和淖爾(大湖)。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小湖不大,很淺,周圍都是沙地,很少樹木,遠處有很多電線杆子,估計也是離工廠不遠。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從衛星地圖上可以明顯的看到湖面範圍,於是從公路找到小路下去,在沙土地裡面轉來轉去,最後直到走到了衛星圖的水面上,才發現,除了一塊一塊的鹼地外,偌大的一個湖泊已經全部被開採了。繞著淖爾在草原裡走了一大圈,除了在地裡看到兩隻錦雞外,一無所獲。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繼續往北,過了鐵路,在通往伊金霍洛旗的路上,路北有一個哈達圖淖爾,這是我們此行見到的生態最好的湖。面積不大,但是是大天鵝的棲息地,大概有成千上萬只得大天鵝(只有六隻黑的,其餘都是白的)在湖裡鳴叫,場面非常壯觀。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如此眾多的天鵝棲息,看來水質還是很好的。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這個湖也是一個鹽鹼湖,湖面和雨水大的夏季相比,縮小了30%。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繼續向北穿越草原路,不遠就到了蘇布爾噶鎮(蒙語,塔的意思)。

蒙古行思錄第10集 鄂爾多斯

蘇布爾噶果然有好幾個白塔,看新舊程度,應該是文革遭到破壞,後來重建的。

從哈達圖淖爾到蘇布爾噶鎮這一片區域,草原景色還是很不錯的,算是鄂爾多斯比較好的草原了,這裡也是鄂爾多斯市接待遊覽的主要區域。

本集結束,下集我們去西鄂爾多斯看看,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