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的防疫“生力軍”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24日電(記者魏婧宇)復工半個多月來,姜華堅持每天下班後回到社區做疫情防控志願者。姜華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興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區的居民,從1月27日開始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直在社區防控一線做志願者。雖然內蒙古此前已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風險等級調整為低風險,但姜華和其他社區防控工作人員都說:“還沒到放鬆的時候。”

1月27日,清泉街社區開始進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清泉街社區規模較大,共有18個小區8810名居民,加之靠近長途汽車站,外來人員流動頻繁,為社區防控增添了不少難度。為築牢疫情防控的社區防線,清泉街社區設置了13個卡點,每個卡點24小時有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執勤。

“20多名社區工作人員、60多名下派黨員幹部和300名居民志願者,組成了社區防疫生力軍。”清泉街社區黨委書記兼社區主任武荷香說,聽說社區要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居民們紛紛報名,有20多歲的大學畢業生,也有78歲的退伍老兵,更有好多全家齊上陣加入疫情防控工作。“雖然社區防控千頭萬緒,但我們300多人一起努力,一定能管好小區的門。”

清泉街社區將居民志願者分為卡點、消殺、物資採購等6個組,鼓勵大家各展所長參與疫情防控。78歲的退伍老兵續長生主動申請加入卡點組,在小區門口檢查進出人員。他還多次要求替年輕人值早班,“老年人起得早,值早班正合適”。

同為卡點組成員的姜華,除了要檢查進出小區的人員,還要對他們的鞋底和車輪進行消毒。自3月底復工復產以來,進出小區的人越來越多,為了縮短消毒時間,姜華捐給執勤點一塊30平方米的消毒毯,供居民和車輛快速消毒。許多社區居民也像姜華一樣,積極向社區防控捐款捐物。為了讓執勤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吃上熱乎飯,社區將一間議事廳改為臨時食堂,居民們紛紛將雞、鴨、魚、牛奶、雞蛋等年貨送到食堂。

疫情防控期間,清泉街社區實行精細化管理,設置了8個網格,武荷香定期帶領網格員、樓棟長、單元長、門長深入各個網格,通過電話、微信、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排查,切實做到外控輸入、內防傳播。

清泉街社區工作人員孔菲是民和花園小區的網格員,網格內有421戶居民,最多時有18戶居家隔離人員。孔菲說:“我每天在樓下向隔離人員招手,他們也隔著窗戶和我招手,這種交流能幫助他們放鬆心情。”許多隔離人員在隔離期結束後,也報名成為志願者,加入社區防疫的隊伍。一位社區志願者說:“加強社區防控,是對我們自己負責。”

近期,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復產,清泉街社區的疫情防控又有了新內容。社區工作人員給居民區的空房戶和停業的店鋪都貼上了疫情防控告知書。“要提醒從外地回來復工復產的人做好個人信息申報和居家隔離。”武荷香說:“防控工作要做在最前頭,不要有僥倖心理,任何事最怕的就是馬虎大意。”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