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見人,讀文如讀人,真有那麼傳神嗎

世人常說:見其字,如見其人;見其文,懂其人。此一說最早源於自漢朝,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難道真能通過字、文章看透一個人的心嗎?那當今社會企業招聘人才時為何還要設計層層面試的關卡,而不是通過讓應聘者書寫文章呢?

見字如見人,讀文如讀人,真有那麼傳神嗎

見字如見人

見字如見人,給人第一印象是,見其字就如見其人的相貌一般,字寫得越好看,人就長得越漂亮或者越帥。還記得曾經滿天飛的藝術簽名廣告,見字如見人的話耳熟能詳。面對於利益作為背後支撐的話語,難免讓人有幾分誇張。在現實生活中,並不見得一個人寫的字漂亮美醜,作的文章質量好壞,與人的相貌並不成正比的。那是否說明此一說是餬口瞎編的呢?

實是並非如此,見字如見人實則是說,可以從其字中看出人內心的毅力、內心修養、心境等內在的表現。一個人的在寫字時內心、耐心如何一看便可知曉。但看字並非是否漂亮,而是內在講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例如:

見字如見人,讀文如讀人,真有那麼傳神嗎

筆畫連貫、一氣呵成,寫得順暢,並無苛刻求美之意,是隨心所欲的灑脫,可見其人內心知足而有得。

萬事有例外,見字如見人需要與所在情景結合。

對於文,以文寫心比字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古代歷代科舉考試中,文排第一,可見文的對人才篩選的重要性。文章是寫作內心志向、嚮往的寫作。就以一些例子說明吧!

例1

明朝朱元璋曾出了個對子上聯讓兒孫們對下聯:風吹馬尾千條線

皇太孫朱允炆想了許久才答道:雨打羊毛一片氈。

四子燕王朱棣答道:光照龍鱗萬點金。

當時朱元璋便大為震驚,他對朱允炆充滿期待,但對生長於軍營、戰功顯赫的燕王朱棣從來都沒有喜歡過,反而是有幾分忌憚。

雨打羊毛一片氈,句式工作整齊,音調和諧,但並無氣勢。朱允炆一心苛求句式工整音調和諧,“一片氈”似乎想要天下王權歸之一人,而這人正是自己。儘管其心再大,可惜始終只是羊毛打成的一片氈。可見朱允炆一生過於苛求,但能力貧庸,終究無所成。

見字如見人,讀文如讀人,真有那麼傳神嗎

光照龍鱗萬點金

光照龍鱗萬點金,可謂世上千古絕對,太陽的光芒、龍、萬點金,無一不是天下之首。正是句中有畫畫生真。彷如一條遊翔天空金龍,在太陽的光芒照耀下反映出無數金光之境出現眼前。可見朱棣一心向往一條閃閃發光的金龍,天子之象。朱棣志向遠大,同時亦是深謀遠略之人。有志向,有才能,這也難怪朱元璋如此忌憚。

例2

同是明朝,廣東才子倫文敘和湖廣名士柳先開進京趕考並列榜首。時恰逢中秋之夜,考官請皇帝面試,便讓他倆以《明月》為題作詩。

柳先開

讀盡天下九州賦,吟通海內五湖詩。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

倫文敘

潛心奮志上天台,瞥見嫦娥把桂栽。偶見廣寒宮未閉,故將明月抱回來。

柳先開表示這次殿試自己一定要獨佔鰲頭奪取狀元。

倫文敘氣魄更大,意境優美,想象豐富,皇帝連連稱好,並點他做了狀元。

從詩中也可看出柳先開在誇自己讀多少書似乎有點力所不及或是有點小瞧他人之意,正如有人在你面前說:“讀盡天下九州賦,吟通海內五湖詩”,感覺他目中無人,而“月中丹桂連根拔,不許旁人折半枝”有點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碰,未免有點小氣。可見出柳先開性格有一點小霸氣,正如富家少爺一般,雖無不善之心,但有高人一等之勢。

見字如見人,讀文如讀人,真有那麼傳神嗎

柳先開

倫文敘“潛心奮志上天台”,在當時雖是不可能,那也是他的志向,儘管不可能也要全力去爭取,“故將明月抱回來”看似小兒科一般,卻的潛心奮志所擁有的成就,努力必有的結果,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付出的越多收穫也越多。同樣他也懂得想要為國為民,首先必須練好自己。

總結:見字如見人,讀文如讀人,非無所依據,但同時亦有限制,如寫字寫為,首先寫字不能太難看,寫為需一定寫作能力。還要看是為何而寫,在何種情況寫,例如為做官考狀元而寫,為求娶富家千金而寫,兩者若主題不同亦是不能相互比對的。當然,看者功底必須深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