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球”不是“抱球”,網友練功夫千萬不要流於形式

“太極球”不是“抱球”,網友練功夫千萬不要流於形式

我們看這張圖片,一個典型的太極拳師傅“抱球”動作。先不管這張圖片中的其它問題,我們先來探討一下太極拳中“抱球”是否符合太極拳的原理。最初的抱球一詞來自於國標二十四式太極拳,本人也是在大學期間學習二十四式認識這個名詞的。老師“野馬分鬃---抱球---野馬分鬃---抱球”至今還回響在耳邊,影響至今。

“太極球”不是“抱球”,網友練功夫千萬不要流於形式

從太極的理論上來說,太極是關於“陰陽”平衡的哲學,是講究事物“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的理論模式。陰極而陽生,陽極而陰生,陰陽相生相剋,生生不息,循環往復,如環無端,此為自然之道。太極拳正是按照太極陰陽理論來指導的武術形式,太極講究圓,圓能讓運動無休無止,由圓而球,形成三維立體的太極運行規律。太極拳的運動也是以圓弧線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武術,這也是太極拳區別與其它武術形式的主要方面。

“太極球”不是“抱球”,網友練功夫千萬不要流於形式

太極拳的運動形式是圓弧為主,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動作是完全的直線運動,這與太極的陰陽相生相剋的理論是相符合的,原因在於,太極拳並不是以主動進攻為手段的武術,“守禦”是太極拳的前提,從某方面來說,其實太極拳是首先練的“守禦”之術,採用的手段就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完全從日常人們認識的反面-“陰”的方面出發,達到太極拳防守反擊的目的。所以正確認識太極拳的指導理論是我們練好太極拳的基礎。

“太極球”不是“抱球”,網友練功夫千萬不要流於形式

太極拳時時處處走圓弧,進一步說是立體的球面弧線,可以讓對手摸不著運動軌跡,加上太極的勁似有非有,似無非無,這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形成對“敵方”的迷惑,從而達到不丟不頂,粘連黏隨的競技狀態,讓“敵方”始終抓不到自己的“實處”,處於一種無法形成“攻擊”的背勢境地,“我順人背",高低立現,不用打,勝負已分。這就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太極拳高境界。另一方面,練習太極拳日久功深,周身似有”氣功“護身,密不透風的感覺,對手很難找到“破綻”,這就是理論上來說的“氣圈”,也就是無形無相“太極球”。這應該是太極拳修煉者追求的終極目標。

“太極球”不是“抱球”,網友練功夫千萬不要流於形式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對於太極拳“抱球”的說法有一個初步的判斷了吧?“太極球”既有形式上的“球”,也有意識形態的“球”,是既形象又抽象的一個概念,不應該單單從外形上來理解。

綜上所述,太極拳“抱球”並非刻意追求的形式,太極球是修煉太極過程中的運動形式,也是修煉成功的一種狀態,不要把“抱球”當做必須的一個動作而過分渲染。

禪宗太極,專注王宗嶽、楊露禪太極拳理論與實踐30年,歡迎關注,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