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你有沒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


家境平凡的你從小按部就班地上學、考試,幾乎只接受了教科書上的知識皮毛。


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便在一個專業深耕,無從過問其他領域的事情。


畢業後,你被送上一個工作崗位,常年如一日地做著相似的事情,更沒機會去眺望其他工作的樂趣。

以上帝視角看人生,這樣的我們就像是流水生產線上一顆顆螺絲釘,被打造成既定的樣子,向已知的未來沉默前行。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這樣的生活並無過錯,卻容易無趣,畢竟誰不期待五彩斑斕的人生呢?但凡有機會追逐星辰大海,人們就不會願意只駐足在一顆星星面前。

與“流水線式”人生不同的是,有的人卻能不受專業限制、不受制式人生的擺佈,活得如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國內有名的知識管理專家成甲老師,用現代眼光來看,就是一名典型的斜槓青年。他的身份標籤橫跨景區規劃、閱讀說書、時間管理、知識管理、企業規劃等多個領域。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成甲老師的主業是做景區諮詢設計,但同時他也能嫻熟地調用多個領域的知識開啟多元豐富人生。


一般人同時具備兩種身份就足以讓人敬佩了,成甲老師竟然能做到多個不同領域身份的跨界。這背後到底有什麼秘密呢?

在《好好思考》這本書中,成甲老師揭示了他跨界能力的秘密——吸收跨領域學科思維。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過去很多人都認為,學習的基本單位是一個個知識。只要把這些具體的知識掌握在手,就能幫助我們解決複雜問題、作出明智決策。

《好好思考》這本書恰好顛覆了這種觀念,提出思維模型(也即各學科被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應當為知識管理的基本單位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博採眾長,從不同領域中汲取思維模型,形成多元思維模型。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世界本是一個整體,而受過往經歷限制,我們大部分時候僅用一種思維模型來解決人生中遇到的問題。很顯然,這是行不通的。


只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只用一種思維模式看待世界上的問題就好比那些只拼命追逐一顆星星的人,註定會因為眼光狹窄,而錯失整片星空的美麗。

既然跨領域知識學習與思維培養如此重要,那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好好思考》這本書來探討一下為何要吸收跨領域學科思維、哪些跨學科知識是值得學習的、以及如何將各領域知識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吸收跨領域學科思維的重要性

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曾說:


“大多數人只使用學過的一個思維模型,比如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實際上,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並經常使用他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隻用幾種。”

在此,查理·芒格其實是在讓我們掌握跨領域知識,開闊眼界,以全局眼光看問題。沒有全局思維、不具備跨領域知識會給我們帶來意識不到的問題。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經常有讀研究生的朋友跟我訴苦,說自己的論文難產,根本不是做學術的料。前人在他們的領域已經有深入的研究,作為後來者應該到哪裡去尋找新的學術突破口呢?


其實,研究生學術難產是一個普遍問題,而造成這個現象的根源在於教育。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就教育領域而言,很多中國學生從小都沒有培養跨學科思維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只是簡單學習書本中提供的內容。剩餘大量的時間則用來做練習題、補習、拿高分。等到進入大學,受錄取專業的影響,我們只讀專業內書籍,只做跟本專業相關的事情。


結果就是,很多人除了自己專業內的事情外其他一律不知,這樣又如何產出新的學術知識呢?

“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先生早年間在康奈爾大學學習數學專業,同時選修物理和音樂。1915年他又到哈佛大學修習哲學並繼續輔修音樂,1918年他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然而,後來趙元任先生卻在之前從未專門修習過的語言學領域大放異彩。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原因就是,語言學這門學科而言,其外表看似是語言與文字,深層次則還數學、心理、哲學、韻律領域的知識。趙元任先生之前在數學、哲學、音樂等方面的造詣大大幫助了他之後的語言學研究。

這就是《好好思考》中所提到的:“跨領域思維模型能讓我們對問題形成全局性理解,從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層次全面理解問題,從而接近問題的本質。”

哪些跨領域學科思維值得我們學?

世界上有那麼多不同學科領域知識,到底哪些才有助於我們形成全局性的理解力,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解決複雜問題呢?《好好思考》給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全局性理解力=多樣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知識層次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我們所掌握的思維模型必須多樣而且還要有有深度。因此,我們最先學的應該是那些我們理解大多數問題所必備的學科知識。《好好思考》為我們羅列了以下四個領域:

  • 1.理解物質世界的基本學科,如物理學、化學、數學等。
  • 2.理解群體系統規律的學科,如生物學、經濟學、社會學等。
  • 3.理解複雜系統規律的學科,如複雜性科學、人工智能、哲學等。
  • 4.理解精神世界的人文學科,如心理學、美學、宗教、歷史等。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成甲說:“我們真正要知道的是支撐一門學科背後的思維方式是什麼,因為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是更多的知識,而是更全面的思維方式。”

例如,物理學的核心思想是研究物質本身的各種規律;數學的核心思想是精確地描述這個世界;化學的核心思想是研究物質之間相互作用變化後的規律。也就是說,只要能給我們提供新思維方式的內容,都值得學習。


如何將跨領域知識融為一體?

面對一個具體問題,有的人會直接去尋找各種答案,而有的人則會先用一個思維框架分析、找到本質然後再來尋求解決辦法。這兩種方式差異在於支撐跨學科知識體系的骨架——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思維是一種全局視角,它重視問題的核心與結構,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去理解細節。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當我們學習了很多不同領域的知識,眼光逐漸變得開闊之後,又要如何將這些知識貫穿起來變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型呢?答案就是要擁有“結構化思維”。


成甲說:“只要我們能看到不同領域的相似問題,就能把跨領域學科的有效策略聯繫起來。”

《好好思考》中給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舉例:“請問時裝業、快餐業、半導體產業和香蕉業這四個行業有什麼關係?”


表面上看這些行業風馬牛不相及,但是這些行業都面臨“產品保質期短”的問題,這便是問題的核心。

一旦一個新發展出的行業遇到“短保質期”的痛點,則完全可以向這些發展成熟的行業借取經驗。之前看似沒有關係的行業則通過本質痛點得以聯繫起來。


因此,我們在從事一個行業的時候,需要多去看看有哪些行業遇到和我們這個行業類似的問題,他們是如何解決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借鑑?

成甲說:“認知高手之所以能快速洞悉本質、直指要害,不在於他們工作有幾年,而在於他們能用不同領域頂級思維方式,把過去的知識體系化、結構化、網絡化,從而形成系統綜合的認知結構。”


遇到問題時如果養成追問“這個問題屬於哪個領域”的話,我們就如同用“上帝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定要記住,凡有問題,必有結構。


結語

我們生活的世界本就是一個多元整體,而大多數人的成長經歷只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一個側影,無法欣賞整個世界的美麗。


《好好思考》這本書告訴我們這不再是一個“知識為王”的時代,而是一個“思維模型致勝”的時代。

《好好思考》: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


依靠思維模型來做決策,做事的成功幾率會大幅上升,這正成為這個世界最厲害的決策方法。


而想要掌握這些超越個人經驗、被反覆驗證的科學思維模式我們必須打破學科、領域之間的壁壘,汲取跨領域知識。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要跳出個人經歷限制、過往專業限制,去多涉及歷史、經濟、科學、社會學等方面的思維方式,用更宏大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事物。

只忙於追逐一顆星星的人,將錯過整片星辰大海。願你我跨越知識星球間的阻隔,儘可能欣賞集結著世代智慧的浩瀚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