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别陷入这种境地,冲出来。别像老鼠逃跑似的, 看看你的周围, 要敢于开拓自己的天地。 ——基丁

“没有人喜欢被教育,但都需要被提醒”,孩子们身处教育环境中,不得不接受或好运、或厄运的教育。他们心中真正渴望的,是那些可以引导自己的人。

《死亡诗社》是一部向引导者致敬的影片,在上映31年后的今天,其中的引导方式依然如新,当然,也依然备受着争议。但这并不影响多年来的好评,更不影响人人都渴望,有一位基丁那样的老师。豆瓣评分9.1分,62届获得四项奥斯卡提名及最佳原创剧本奖,这已证明了观众们的心声。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31年过去了,依然高分,说明着影片的价值

影片讲述了,有着百年历史的威尔顿贵族学校里,一群青春期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接受父母设定好的人生,一方面在青春期中叛逆的挣扎。在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校训下,他们无奈的接受着模具式的学习、生活,直到一位引导者的出现。

英语老师基丁,改变了他们的枯燥与机械。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颠覆认知的思想引导,让他们喜欢上了学习,更找到了与众不同的自己。影片最后以悲剧结尾,给所有施教者与被教者奉上了深深的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这个思考延续到今天,仍然没有标准答案,却也因此,使得本部影片极具价值。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这是影片中的泪点剧照,它记录着触及心灵的教育成果。

教育是时代与国家制度的产物,牵扯着文化属性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不是一两位优秀老师,几部优秀电影就能够改变的。但影片中基丁老师的课程,在趣味与颠覆的形式下,震撼三观的引导,可以成为不同年龄段的我们,视为珍宝的内容。本文将通过对课程的分析,来看看如何开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大门,如何引导情绪、情感的表达。

第一节课:面对死亡,及时行乐,引导正确人生观。

基丁是英文老师,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孩子们而言,相当于中国的语文老师。这可能是所有孩子最不爱上的课程之一,更何况在那么传统的古老的教学体系里,基丁是如何变枯燥为好奇的呢?

基丁一出场就打破了僵局,引发了很好的互动。他吹着口哨,夹着书本,双手插兜,穿过教室,做着鬼脸,吸引孩子们来到学校的荣誉墙,然后让一位孩子念了课本中的一首诗: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变得风中枯萎

然后,像讲鬼故事一样,让孩子们看着荣誉墙上古旧的照片,照片中的人与同学们一样的年龄,也曾经与他们一样,有着不可一世的青春,后来,或大有成就,或一事无成,重要的是他们都已死去。而他们都在悄悄地对同学们说“及时行乐”。或者翻译成:抓住时间,让此生不同凡响。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死亡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找到生的动力

唐代杜秋娘的《金缕衣》一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没有老师用来讲“死亡”。为什么“花开堪折直须折”?基丁说“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孩子们,因为信不信由你,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变冷,死亡”。

17岁的孩子,孤傲又怯懦,有很强烈的个人思想,说教是他们最讨厌的方式,他们更愿意自由的思考

这节课,基丁打破了传统的自我介绍,他让孩子们称他为“船长”,从第一印象就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他将大人们很禁忌的死亡话题,放到语文课的第一节,这让孩子们有被当成大人的感觉,反而都听得很认真。他幽默、诡异、甚至让孩子们觉得他有些神经,但也恰恰如此,孩子们开始思考,思考基丁说的每句话。

当他让孩子们直视照片中的人物,去体会一个个的人生时,人生观的大门已经敞开,而那句“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不同凡响”,像颗种子一样,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孩子们或许从未考虑过死亡,也从未想过自己,会如同照片中的人物那样,终将死去。当自己被挂在墙上时,会是怎样的人?是否快乐,是否精彩,是否不枉此生?这是向死而生的引导,会停留在心中很久。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这些死去的人们,曾经也是孩子们的年龄,他们在说“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不同凡响”

一面每天都要经过的照片墙,一场带着幽默感的“死亡教育”,开启的却是奋力向上的人生观。他

帮孩子们找到了人生的原动力,打破了懈怠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对学习的好奇心,主动积极将不再是老师发愁的事情。

第二节课:丢掉模版,找到自己,思考人生价值观。

诗歌课上,学生们习惯性的打开书本、笔记本,随时准备记录课程内容。基丁问“什么是诗歌?”,书中自有学者们的论述与总结。一个孩子大声地念着,基丁在黑板上画着定义中的图解,孩子们也学样子画着。然后,基丁说“这是狗屁”,孩子们蒙了,他让孩子们把那一页撕掉。

这吓坏了传统学校中,循规蹈矩的孩子们,也惊到了我。让我不禁想起《孟子》中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固然书中记载的是笔者的走心之作,但读者无心以对的死记硬背,是毫无疑义的死读书。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孩子们不敢怀疑书中的知识,基丁引导孩子们打破这一切

影片中是这样理解诗的,“若以诗的完美程度为横轴,其重要性为纵轴,那么计算其所占面积,便可得到它的伟大分数”。这像极了教育的模版,应试教育,填鸭教学,也像极了社会中各种套路捷径。模版式教育下,必定束缚了人生的价值,对于这一点基丁并没有完全否定,而是说: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 美丽、 浪漫、 爱情, 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可以看出,这是一节思考生命意义的课程,他告诉孩子们,书上对诗歌价值评定,只能代表作者,不能代表每个人,只有自己看见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为孩子们打开了价值观的大门。生存的技能固然重要,但发现自己的价值更为重要,生活的意义不在别人那里,而在于每个当下的自我发现,这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表达自己,是所有语言存在的意义,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第一步是关注自己的感受。

诗歌是探索自我价值很好的媒介。它发现生活,抒发自己,寻找意义 ,而这一切与他人毫无关系,更不由他人来左右思想,它是每一刻当下意义的表达。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有类似的观点:

《论语.阳货》中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可以表达高兴,悲哀;可以帮助观察;更可以搭建圈层;可以更好的孝顺父母,还可以为国效力,更甚微,可以认识鸟兽草木。说到底,诗是对真实自我的尊重,只要是关注内在自我成长与感受的人,都该会写诗。这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每件事情的价值与意义。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语言的表达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尊重和表达生活的意义。

大胆的授课方式,独特的观点,对于百年名校中的教条学子们来说,是颠覆式认知的。他将每一个疲惫的大脑激活,积极主动地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完全吻合了恰逢叛逆的青春。正像苹果公司给iPad Air的广告词“探索你的诗篇”基丁为孩子们展开了新的人生诗篇。

价值观的建立,从此刻起,由外在世界的强加,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探寻,孩子们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注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开始勇于表达那个真的自己。基丁帮助他们看到自己的同时,更希望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

第三节课:欣赏世界,坚守信念,拥有美好的世界观。

基丁在一次课堂上,跳上桌子,孩子们又被惊到了,不止如此,他还鼓励每一个孩子,走上神圣的讲台、站上桌子,从不同的视角,去看熟悉的世界。

就像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没人喜欢那样,就像没人喜欢被教育。

基丁用行为艺术去提醒孩子们,还有很多种的可能,而那个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包括学习,可以接受的同时,更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并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属于自己的成长。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在孩子们的世界中,从早学到晚是无聊的。两点一线的生活,熟悉的环境,很容易让人陷入没有生机的状态,形成刻板映像,如同行尸走肉,更别说发现身边的美好,这不应该是一个人该有的状态,更不是应该属于孩子的状态。

即使在非常熟悉的环境中,我们也不应该以懂得、了解的态度去面对它,因为还可以有很多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也必定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世界精不精彩,取决于我们看待他的角度,这为孩子们开启世界观的大门,送上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类似的启发式教学还被搬到了户外,基丁请三个学生走路,大家一起观察。他们起初各有各的姿态和节奏,可没几圈下来,就变得步调一致,节奏一样了。这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场景,我们会说这是“共振现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但基丁提出“坚守自己的信念”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坚守与众不同的自己

当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当我们拥有了一双发现新大陆的眼睛,我们需要的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步调。这个世界很美丽,时时刻刻都在召唤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被需要的需求,这是人的社会属性。

我们可能不得不与别人做着相同的事情,但发心可以是不同的,那个发心弥足珍贵,它让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即使我们的步调,不被别人鼓励与欣赏,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出自己的路就是伟大的。

孩子们顿时开了窍,在基丁的鼓励下,走出自己“魔鬼的步伐”,只有多尔顿站在那里不动,基丁问他为何不参加,多尔顿说“我在行使不走的权利”,这个回答完全被尊重,因为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岔路,我选择人迹更少的那一条,于是带来了安全的不同。”

在这之后的孩子们都绽放了,尼尔勇敢的去竞演戏剧的男主角,出演了《仲夏夜之梦》;纳克斯去追求心爱的女孩,奉上诗歌;查理在校刊上发表渴望招收女生的想法;胆小的安德森,在基丁离去时,站上桌子表达自己的态度。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坚守自己的信念,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世界对于青春期的诱惑是巨大的,他们充满了好奇,且蠢蠢欲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需要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的基础上,或者说并驾齐驱。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引导,不断的修正。这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和人才培养的根本。

三观大门的开启,只是美好的开始,就像诗一样,它可以使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情绪的疏导与情感的表达

可以使引导者及时地得到反馈,让引导与培养循序渐进的进行。

第四节课:学会表达,每个人都是伟大的诗人。

安德森是学习好、听话、胆小的学生,他不会主动表达自己,在同学间的相处也是被动的。他很喜欢基丁的“离经叛道”,也很认真的完成诗歌作业,但他不愿让同学们发现他的喜爱与认真。在矛盾中,他更多的选择旁观,和谨慎地表达。

影片中的一个高潮,来自一次作业展示。基丁鼓励每个孩子写出自己的诗,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有的很肤浅,有的很简单,基丁会说“主题简单无妨,只是不要太俗套”,他在不断的打破孩子们关于诗歌的固有思维。

轮到安德森,这个优秀的学生,竟然没有完成作业。基丁将他请上讲台,用提问的方式开始引导,然后蒙住他的双眼,带着他慢慢转圈,不断加速提问,在基丁的不断激发下,安德森的诗,随口而出,得到全班的热烈掌声。

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

我闭上眼睛, 他的形象在我眼前晃悠。

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 瞪得我心怦怦直跳。

他伸出手, 掐信我的脖子 。

他一直在念叨真理 。

真理就像一床总让你双脚冰凉的毯子,

你怎么扯, 怎么拽, 总也不够,

踢也好, 打也好, 它总也盖不住我们。

从我们哭着降生,到我们奄奄一息,它只会盖住你的脸。

不管你如何痛苦,不管你如何痛苦,如何叫喊。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胆怯的安德森,在基丁的启发下,写出了很棒的诗。

诗歌课还被变成了足球课。基丁给每个孩子一句诗,让他们在冲刺踢球前,大声地朗读。起初的孩子都放不开声,几轮下来,每个孩子都成了激情地朗读者,豪迈地朗诵着诗歌。

这些对情感的挖掘,对情绪的激发,让我们体会到孩子们的幸福,他们可以把脑中的想法、心中的情绪,通过诗歌尽情的抒发,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知道孩子心理压抑了多少情绪,埋葬了多少情感,心理健康成了雾里看花的领域,与其苦于求证是否健康,不如利用好的媒介帮助孩子表达情绪情感。本片中,基丁使用的媒介是诗歌,但是诗歌绝不是背几首就能达到效果的。在心理学里,“诗歌疗法”有明确的说明:

尼古拉斯.马扎在《诗歌疗法:理论与实践》中说道:

“在文艺与临床诊疗双方传统基础上,本书提出‘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并不在于它是否有诗的形式,而更在于它是否有诗的内容与功能。”

诗歌疗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读诗;另一种是写诗。读诗,讲究的是情感共鸣;写诗,更容易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思想和情感。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将踢球与读诗融为一体,更好地引起共鸣

在基丁的语文教学中,它正是运用了这两点:

  • 读诗:在踢球读诗的过程中,他选择的都是兴奋、激昂的诗句,用行动上的兴奋带动与诗歌的共鸣,帮助孩子们去感受诗歌的情感。
  • 写诗:在创作的时候,他蒙住安德森的双眼,让他不被外界干扰,旋转使他关注内心的感受,那些压抑的、被自己忽略的伟大被激发而出。

能够帮助情绪与情感表达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音乐、美术、运动、戏剧、写作、演讲等。但可悲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这些内容仍处在口头重视的阶段。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更在乎给孩子灌进了多少知识与技能,并不那么在乎孩子情绪的疏导,和情感的表达。

剧中尼尔是个每门都A的优等生,他配合着爸爸所有的要求,努力饰演一个好儿子。他想当编辑助理被爸爸扼杀,他演《仲夏夜之门》得到全场的掌声,却被爸爸强制要求转学,在爸爸面前他只能服从,所有的情绪与情感都不允许有,他优秀着但同时痛苦着,最后他选择自杀结束这无趣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急剧上升,施教者总是抱着侥幸的态度认为,悲剧不会在自己的任期发生,这正是所有教育噩梦的温床。《死亡诗社》之所以好看,是因为里面有一位

不走过场的老师,他把孩子装进心里,他更关心人性发展的健康,他尊重的是教育的意义。

写在最后

《死亡诗社》以向死而生的人生观开启,用行为艺术校准价值观,从不同视角体会世界观。以诗为媒,用触及灵魂的方式,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让我们相信,教育也可为孩子带去快乐,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孤独。

老师这个职业并非制造者,而是引导者,人的一生会被很多事物引导,如家庭、学校、老师、家长、朋友、社会......而每个引导者也不间断的被引导着。

假如在威尔顿能多几个基丁,孩子们多几个可以理解他们的大人,可以有更多的渠道让孩子们抒发情绪,学校和家长可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健康,尼尔的自杀就不会发生。

《死亡诗社》|看奇葩老师,如何开启三观大门

孩子们需要基丁这样的老师,越多越好。

面对基丁的背锅,我们更希望,多一些能够指出“皇帝的新装”的孩子。让我们的下一代,在真正的关怀中成长,更希望那些明白这一切的教育工作者,可以行动起来,坚守内心的善良,走出为孩子着想的引导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