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變世界環境?用70年征服歷史,只有這裡能做到

旅行愛好者和汽車發燒友對庫布齊沙漠這個地名一定不會陌生,這裡是沙漠越野、露營、探險的好地方,又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漠之一,自然吸引瞭如織的遊人。而它的孿生兄弟,與之共同組成鄂爾多斯沙漠的另一片荒漠,卻少有人知,它地處陝西榆林和內蒙古鄂爾多斯之間,橫跨寧夏、陝西、內蒙古三省,面積約有4.22平方公里,明長城自東向西穿越它的南緣,古詩中的無定河、窟野河穿過沙漠,170餘個湖泊散落其間,卻是滿含氯化物與有害物質的無盡鹹水。

中國改變世界環境?用70年征服歷史,只有這裡能做到

缺少生機的荒漠影響當地人已近千年。

這裡就是毛烏素沙漠。漫天黃沙,無邊沙地,對周邊的榆林等城市造成了種種生活上的不便,甚至對當地的經濟與居民的健康有著無數不利影響,不過近日的一則新聞卻讓人異常驚歎,毫無生機、死氣沉沉的毛烏素沙漠,竟從陝西省的版圖上消失了!從綠洲到黃沙,再從黃沙到綠蔭,沙漠退縮的背後究竟發生了哪些令人感動的故事呢?

中國改變世界環境?用70年征服歷史,只有這裡能做到

黃河支流流經毛烏素。

毛烏素的名稱,源於榆林靖邊縣的毛烏素村,毛烏素在蒙古語中意為「壞水」,不過早在千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綠洲,其中的「地斤澤」因為水草豐美,甚至是西夏開國太祖李繼遷的「龍興之地」。因為地處中原漢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分界線,早在唐宋之前,這裡便已經是中原諸王朝的牧馬聖地,可見其對於各國戰備與國力的重要影響。

中國改變世界環境?用70年征服歷史,只有這裡能做到

毛烏素歷史上曾是產出軍馬的優質牧場。

而毛烏素之所以成為一片荒漠,最初的原因是唐初的「六胡州」,六胡州是唐代在降附突厥人散佈地區設置的統治機構,分別為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和契州,因為領袖均以「昭武」為姓,所以長期在此生活經商的胡人們又被稱為「昭武九姓」,不過正是因為六胡州的居民們長期無節制的濫牧,才開啟了毛烏素從綠洲到荒漠的進程。而後的兩宋時期,因為宋與西夏長達百年的戰爭,終於造成水土流失,地面植被喪失殆盡,加上該地區的淺層地表,都是由沙礫物質組成,因而逐漸形成後來的沙漠。而到了明代中後期,修築長城又稱為了邊關的頭等大事,穿越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明長城並非修築好便可一勞永逸,而是需要不斷的維修,還需要「扒沙」以應對胡人「虜騎出入,如履平地;掠我財物,淫我婦女」,因為荒漠化再次飛速加劇。荒漠化的進程也對歷史文化名城榆林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歷史上著名的「榆林三遷」故事傳說便與風沙的危害息息相關。

中國改變世界環境?用70年征服歷史,只有這裡能做到

圖:陝北榆林的行政區劃。

那麼在今天重新成為「塞上名城」的榆林,又經歷了什麼呢?

毛烏素沙漠退卻的故事,要從建國後的70年中講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榆林,城市外半公里便是寸草不生的流沙,1959年以來,當地的官民兩種力量同時開始了不懈的治沙歷程,人們在當地大力種植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對抗風沙的同時,還要對抗企圖利用風能、光伏電站牟利的企業,保持森林的密度。時至今日,根據陝西省林業局的最新消息,榆林城外曾經600萬畝的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轉速率,不斷縮小荒漠,栽種的樹木植株距離1米,連起來的長度可以環繞地球54圈!這意味著影響當地近千年的荒漠即將完全退出陝西版圖,從地圖上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而這一切,只用了3代人,不到70年的時間。

中國改變世界環境?用70年征服歷史,只有這裡能做到

圖:現今的毛烏素滿目綠意。

作為旅行者,這更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到塞上名稱榆林旅行,早已不用擔憂氣候條件惡劣,相反這裡清爽乾燥,陝北黃土高原和廣袤的毛烏素綠意之間,便是這座塞上古城的獨有風韻,黃河奔流而過,岸邊是巍峨的香爐寺;榆林古城、匈奴都城遺址統萬城紛紛講述著歷史的餘音;在榆林下轄的靖邊縣,還有一處中國波浪谷「龍洲丹霞地貌自然景觀區」,紅色砂岩在風雨剝蝕下呈現出千奇百怪的姿態和色彩,奇異的地理構造令人驚歎。榆林市內的景點主要集中在古城一帶,長城以南六縣(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子洲縣)多為人文景觀,長城以北六縣(榆林、橫山、神木、府谷、靖邊、定邊)以古城遺址居多。黃河景觀則多集中在府谷到吳堡一帶,悠揚的信天游飄過黃土高原,熱情洋溢的秧歌舞遍陝北大地,可觀可玩的風景不勝枚舉~

中國改變世界環境?用70年征服歷史,只有這裡能做到

圖:在黃土戈壁上種出綠色家園。

中國人對世界環境所做的貢獻,便是如此的樸實無華卻力有千鈞,毛烏素沙漠也許終有一天會成為毛烏素草原,而每一位為此貢獻過力量的中國普通人都值得驕傲。


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