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好自己的生活,才配指教兒女

過好自己的生活,才配指教兒女

抬眼望去,你所看到的人,不妨做個採訪,他們生活中排第一絕對是子女,於是他們奔波,他們盼望改變,憂心憂慮落點全在子女身上。

我的鄰居劉媽就是這樣。劉媽生育了兩個子女,剛過六十歲,退休沒幾年,生活過的十分壓抑。年輕的時候為了生計,為了家庭富裕,白天白班,晚上晚班,禮拜天還要擠時間送貨做生意,丈夫也是,剛一退休就兼兩份職,晚上替人值夜,白天替物業搞衛生,兩個人少有同時吃飯的日子,基本是劉媽在家做好飯吃了就走,劉哥值夜回來吃了再去物業搞衛生。

這種日子什麼時候開始,我沒記錄,什麼時候結束也無法推定,只是最近二人接連生病,住進了醫院,可暫告一段落。

劉媽的大女兒離異自帶上小學的女兒獨自生活,本在大體制內有個鐵飯碗,幾年前任性離職創業,生活得不盡人意。小兒子不在身邊,千里之外自謀生路,物質生活差強人意,思想方面似乎脫離主流,信神信教追求精神生活。

對此,劉媽兩口常常自嘆無方,幫不了兒女,改變不了窘迫現狀,感覺有些黯然神傷。

過好自己的生活,才配指教兒女

日子過成這樣,劉媽想不通,自己一生都在付出,一輩子都在為子女忙碌,生活中沒有休閒,沒有旅遊。沒有自我包裝和深造,甚至沒有情緒,沒有健康,沒有自己完整的生活。

這種現狀算不上悲慘的,但卻是無趣的。在這樣的生活裡,劉媽的兩個子女並沒有足量體味到家庭的溫熱之氣,互相關愛的煙火氣,只是單調地生活,劉媽兩口也難體會到生活的甜蜜,對今後的艱難感覺到遙遙無期,一絲絲絕望壓抑在心底,劉媽一家生活得辛苦無趣。

為了生活、為了孩子打拼一生,當然沒錯,缺就缺在沒有塑造出自己,對自身生活沒有設定目標。

任何一個家庭,父母都要敢於設計自己的生活,只有父母做好自己,享受到生活本來的愉悅感,才能為子女作出示範,父母享受生活的過程會自然會深深印在子女的心底。所以只有過好自己的生活,才能指示干預子女建立正確的生活觀。

過好自己的生活,才配指教兒女

像劉媽把一切寄託在子女的將來,完全沒有自己需求,不管不顧,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實際上使自己的生活無趣,使子女茫然。說透徹點就是,你對生活缺乏想象,何以期待指點兒女人生。

小羅是一位新女性,在南方一線城市生活,丈夫經營著自己的生意,收入穩定,足夠一家過上不錯的生活。於是小羅放棄了多次工作的機會,做了專職太太,協助保姆管理一家人的生活。不知不覺中發現發現十多歲的女兒十分叛逆,反叛家庭,不愛學習,過分化妝,十分自我的樣子。

小羅心急如焚,但又束手無策,其實小羅對生活的選擇和女兒的無端叛逆構成了一定的因果關係。

假設一下,小羅正常上班,辛勤工作,規律生活,一家人各守規矩,女兒自覺上學專注學習的概率就會變的高一些,生活的邏輯就是這樣。

自己放棄了目標,卸下了責任,站在一旁,卻嚴格地要求他人,在家裡專職督促女兒學習,要求她專心、苦練,那種居高臨下、說教式的教育、壓制必然導致女兒的反叛、極端不配合。

由此,父母只有過好自己,才能無聲地帶動子女。你對生活充滿希望,照顧好身體,孝敬好你的父母,讓你的生活充實甜蜜,不用擔心,你的子女必定效法、模仿,走不了大樣。

過好自己的生活,才配指教兒女

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任何現象都有內部的邏輯銜接,你改變了一步,後面的結果就必然不對。生活其實很簡單,就像算術題一樣,不同的步驟,會有不同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