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今日看點: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史皇弟,今天給大家聊聊宋朝的史學。論史學之發達,歷代無有愈於宋者,唯於世道人心之影響,不及理學,但與理學一樣,史學在宋代耗盡創造力,臻於成熟,至後世則“過熟”而乏新意,唯見衰退。史學在宋代的成熟完善,既體現於官方史學,亦由私人之修史成就得以展現。

官方史學之完善,首先表現於其修史過程之完善。在太宗朝以後,逐漸按史書體裁形成嚴密的程序: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實錄、會要、國史。先根據當時記載,修時政記和起居注。時政記為皇帝與大臣議論政事的內容,多由宰相編撰,因為參與議論最多的就是宰相,宋代時政記今日難得一見,僅李綱留有《建炎時政記》。起居注由起居院修撰,記皇帝日常之言行。此二者,須當場或事後不久即行記錄整理。

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李綱

根據時政記和起居注,在事後由日曆所修日曆,如太宗時,臣僚上奏說太祖朝日曆不備,遂詔史館編修日曆。此後,日曆與時政記、起居注修撰的時間相差不是太遠。之後再由實錄院據日曆修實錄,實錄為一朝一修。宋之日曆大多不傳,實錄也只剩錢若水所修《太宗實錄》中的二十卷。實錄之後是會要,自仁宗以後,每過一至三朝必修一次會要,後一部會要所記述內容的起始時間,接續前一部之末,最後由理宗朝的史學家李心傳統本朝此前所有會要為一,修成《國朝會要總類》,所記載內容至寧宗朝末年止。這部書僅有部分存世,是清人徐松由《永樂大典》中輯出,重新編類為《宋會要輯稿》。以實錄為基礎,加上朝中要人或社會名流的家傳、行狀等,由國史院修成國史。

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太祖趙匡胤

宋之國史,正是元代修宋史的主要依據。程序越往後,修出來的東西越精緻,但原始資料當然會去掉不少,且因編文的關係,會要引用材料的出處、原貌漸不可見。另一方面,精產品實錄、會要編成,粗產品日曆、起居注一般就不再受注意,不會流傳民間,原始資料就更容易湮沒。總趙宋一朝,官方所修,有實錄三千餘卷,日曆四千餘卷,會要二千四百餘卷,紀傳體的國史一千餘卷,合計過萬卷,但存留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反倒是私家所修史書,成為今日所見的最重要資料的來源。

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太宗

所謂私家修史,也未必盡是不與官方接觸而閉門造車者,最優秀的作品,多有官方材料為依據,甚至得到皇帝之鼓勵,不過不是在官方的修史機構內進行。北宋歐陽修纂《新五代史》,即屬私修。既有《舊五代史》,歐陽公重著之舉,正欲另有發明,故歐陽《史》之風格特出,多寓褒貶於其中。對於這種“春秋筆法”,後人評價不一,新《史》因簡而誤者不少,這一點多為後人所詬病。然而其寓義理於史傳的做法,卻多為後來史家承襲。

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歐陽修

宋代修史之巔峰,是《資治通鑑》。起自三家分晉,至宋取代後周,首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是前所未有的鉅著。司馬光纂此書始於英宗朝,神宗始行變法,打發他到洛陽繼續編纂,且為其配備助手,儼然一個微型的史館。前後以十九年之功而告成,神宗親定名、撰序以褒之。此書的編纂過程體現了司馬光一貫的嚴謹作風。

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資治通鑑

先將史料按年月日集為《叢目》,而後取捨成文,註明史料出處,成《長編》,復潤色而定稿。至於辨析史料、決定取捨之過程,則編集為《通鑑考異》。其內容之謹密可靠,於諸史中稱首。司馬光也於其中表達了許多觀點,但直接以臣子恭呈皇帝御覽的語氣“臣光曰”引出的評論,其數甚少,更主要的手法是如何突出他所認為最重要的、最能借古喻今的史實,以及如何在敘述過程中以微妙的手法點明他所要表達的觀點。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達到“微言大義”的目標,是史學家的最高境界。

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司馬光

《資治通鑑》對後世史學的影響至深。南宋李燾依其體例,自高宗至孝宗朝耗時三十年,作《續資治通鑑長編》,該書接續《資治通鑑》,述太祖至欽宗九朝之史,原書共九百八十卷正文,加上《舉要》和《目錄》,共一零六三卷。李燾作《長編》,仍貫徹司馬光的原則,即“寧失之繁,無失之略”,選擇和裁剪史料得當,敘事雖詳卻不蕪累,是亦大家方得為之。另有南宋後期史家李心傳所作,南宋高宗朝編年體史書《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堪與李燾之著作媲美。此書共二百卷,成於寧宗嘉定中。以會要、實錄、日曆為主,參以野史、雜記,引用書籍多達五百五十種,內容極為豐富宏博。李心傳亦因此史才遠播,被選入史館纂實錄。

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司馬光

《資治通鑑》發揮其影響的另一途徑,是後人根據該書縮編、改寫,以利傳播。因《資治通鑑》篇幅過巨,不僅通讀費時,抑且購買收藏不易。南宋人袁樞有感於此,以事類為目,共擇取二百三十九條事類,改作為《通鑑紀事本末》,此即“紀事本末”體之先驅。影響更大的縮改之作《通鑑綱目》,出於大儒朱熹之手。

宋朝史學之大成,司馬光著《資治通鑑》,留下了珍貴資料

朱熹

總結:

對於理學家而言,縮編或非最為必要之舉,但通過改變體例,更直接地表明觀點、宣揚道統,才最合乎其經、史合一之追求。此書隨著朱學的興盛,也愈來愈受後世尊奉,至乾隆為作“御批”而達到榮耀的頂峰。由《資治通鑑》而衍生的綱目體、紀事本末體,固然是宋代史學盛事之一,但僅從史學史的角度來說,未必超過《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空前絕後的編年體優秀史著本身的價值。以它為首的幾部大型編年體史書、官方修史機構的作品,以及仿唐代杜佑《通典》體裁而作的南宋人鄭樵的作品《通志》、宋末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共同將宋代史學推向難以逾越的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