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面臨“雞飛狗跳”的各種問題,可以用命名就可以改變

生活和工作中,你是不是總是面臨各式各樣“問題”?上司或者老闆太強勢、某些同事做事太差、老公回家就是葛優躺刷抖音、刷微信,孩子各種不聽話等等問題,搞得自己壓力大、有時情緒堆積到要爆炸……


原來面臨“雞飛狗跳”的各種問題,可以用命名就可以改變

生活中我們總是面臨很多“問題”

也許這些你所謂的“問題”,並不是問題。我們用構建心理學的視角看看為什麼這些“問題”吧!

心理學領域“建構”一詞,是指所有的東西是我們建構出來的,也就是說我們用一個固定的名詞定義某個事物或者事件,大眾會根據這個詞彙形成一種認知。

我們看看眾所周知的雙十一吧。現在一提起“雙十一”你能想到什麼?肯定是提前準備滿滿的購物車和買買買。那是因為馬爸爸給他下了一個定義和名詞,因為效果好,促使商家每年舉辦,於是“雙十一”就成了一個特殊的購物節。那麼在這之前雙11是光棍節,是單身的意思。再往前,雙十一就沒有任何意義。


原來面臨“雞飛狗跳”的各種問題,可以用命名就可以改變

馬爸爸和愛買買買的你共同定義了雙11


由此來看,一個詞彙可以給我們帶來行為上的改變和認知,它也會讓我們不自覺的以好壞、是非來判斷一個人或者一個行為。

很多家長們都遭遇過因為家裡小神獸們打遊戲,而搞得雞飛狗跳的狀況。因為我們的認知“玩遊戲”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那會上癮,那是不務正業等等。

而“上癮”這個詞又會讓我們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更多不好,比如說毒品,而對網絡上癮還被稱為“電子海洛因”、“精神鴉片”等。學生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那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所以我們家長肯定要反對。

但是現在打遊戲居然成了一個行業叫做“電競業”,居然發展出一種職業叫“電競選手”。在“電競”這個詞彙定義之下,完全“洗白”了。


原來面臨“雞飛狗跳”的各種問題,可以用命名就可以改變

同樣的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也許過程都一樣,僅僅結果不一樣可能我們下的定義也會不一樣。

比如一個人事業成功了,我們就可以說他有上進心、有雄心、有抱負之類的名詞來定義它。但是如果他努力了半天,還是人們眼中的loser一枚,可能我們會說他們是野心勃勃、不切實際等等。

因此很多事情只在於我們的觀點、看法,我們它下的定義。這就是傳統上的定義,似乎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建構心理學認為,任何事物有無限的可能性,命名它、觀察它,也可以創造它。

比如一張白紙,我們會自然聯繫到是寫字用的,但是你用來包東西,它就成了包裝紙或包裝袋;熱的時候你用它扇風,它就成了扇子等等。如果最初我們把白紙叫做扇子,可能現在一提起“扇子”,我們會認為是寫作的工具。


原來面臨“雞飛狗跳”的各種問題,可以用命名就可以改變


利用構建這個原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重新下一個定義,找到這個你認為的各種“不好”的優勢、資源和天賦,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比如我們認為“笨”這個詞不好,那麼想想“笨”能有什麼優勢、給別人帶來什麼好處呢?

也許“笨”人簡單,所以反而有人喜歡他們,因為他們一定不會勾心鬥角,相處起來不會那麼累;也許“笨”人不會隱藏,有什麼都會表現出來,所以他們更加真誠;“笨”我還想到了阿甘,他不會投機取巧,所以做事更容易堅持,反而取得別人無法取得的成就……


原來面臨“雞飛狗跳”的各種問題,可以用命名就可以改變


再比如內向,似乎意味著不好相處等等。用上述同樣的方法,看看內向的優勢會有什麼?也許內向的人不愛社交,意味著比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自己獨處;也許他用於學習的時間更多;也許他們更加專注……

通過這種方式,

你發現你只是改變了一個名字,但是無形之中看待它的角度、態度就會不一樣。對待事情也是如此。

比如一提到風險,會不會覺得危險,要規避風險。在《反脆弱》一書中提到風險是這樣說的:有些事情可能會從風險、不確定、震盪中得到好處。比如創業者,在風險中不斷獲得信息,從而可以不斷調整,不斷試錯的過程中,豐富了我們的經驗,更有可能找到更加正確的方法和方向。而這些是在安穩的環境下難以獲取的,甚至在穩定的環境中難以成長。


原來面臨“雞飛狗跳”的各種問題,可以用命名就可以改變

在現實當中,我們可以看看我們在各種關係中,給自己和別人下了怎樣的定義?我們可以怎樣重新給他們命名?

當然這種重新構建需要時間,逐步轉變,通過這種不斷的練習,你會看到自己或者別人和原來不一樣的特質,用這種方法實現認知升級,來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輕鬆的處理各種關係。記住,我們的生活有無限的可能性!

歡迎你來到袁鳯玲的空間驛站!

我是鳯玲,催眠師、豐盛教練,願意聽你的故事,和你一起成長,一同感受生命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