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北宋在“靖康之變”後亡國,宋朝的主力軍崩潰。宋徽宗的第九子趙構開大元帥府,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南宋王朝,延續國祚。在南宋初期,武將勢力迅速崛起,北宋的“崇文抑武”政策,在南宋初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甚至還發生了“明受政變”,趙構被迫退位。故趙構終其一生都對武將不信任,一直想要收諸將的兵權。那麼,在南宋初期,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著趙構收兵權呢?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南宋初期的戰爭進程;第二:正統之爭;第三:南宋初期的戰時經濟;第四:國內輿論;第五:兵源問題;第六:趙構自身抉擇。

一、戰爭進程的影響

(一)怎樣的戰爭進程

1、第一階段:對外(1127——1130)

靖康元年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相州開元帥府,大元帥府所聚之兵有官兵、民兵義士及盜匪約八萬之眾,是南宋立國之根基。

南宋剛剛成立,歸屬於朝廷的職業軍事將領有限,為保護南宋中央的安全,高宗不得不重用這些低級的名不見經傳的將領,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王淵、苗傅等都在這一時期受到了重用。

建炎三年,苗劉兵變,南宋王朝失去了四名專業的軍事將領:王淵、苗傅、劉正彥、吳湛。從建炎三年開始,南宋中央只能完全倚重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等武將及諸多儒帥:杜充、呂頤浩、張浚等。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2、第二階段:對內(1130——1135)

建炎四年,金立劉豫為偽齊皇帝,從此金取消了直接對南宋正面進攻。劉豫也需要在國內維護其統治地位,因此在偽齊建立的前幾年,宋齊雙方並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有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宋廷的諸大將才能夠將注意力完全轉移到內部,諸大將南征北戰,收編盜賊與潰兵,很快便在戰爭中成長起來。

從紹興元年到紹興五年,李成、曹成、孔彥舟、範汝為、鐘相、楊么等叛亂皆被平定。這其中一批將領隱沒(辛企宗、辛興宗、王燮等),一批將領興起(岳飛、楊沂中等),至紹興五年,最終形成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吳玠、岳飛五大將的規模。而諸將之軍隊皆以姓氏為號,例如張家軍、劉家軍、韓家軍等。

3、第三階段:對外(1135——1140)

紹興七年,中央罷免了戰鬥力不強,軍隊紀律渙散的劉光世。南宋中興四大將瞬間變成了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

紹興七八年,因金廷的政局動亂,主和派上臺,宋金雙方的關係以和平為主。並簽訂了第一次“紹興和議”。紹興十年,金軍南下,宋廷急忙派遣諸將在各防區迎戰。

此戰中,各家軍表現英勇,接連收復失地,金軍連連北撤。這說明,經過幾年的發展,諸將收編之盜賊、潰卒等兵將,皆已形成強大的戰鬥力,可與正規軍相媲美。不過,中央擔心諸將勢力太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二)影響是怎樣的?

隨著諸將勢力的壯大,對南宋的政局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明受政變;第二:淮西兵變;第三:將帥不服從命令。

1、明受政變

建炎三年,南宋將領苗傅、劉正彥二人聯合,發動了明受政變,殺掉將領王淵及宦官康履,逼迫趙構退位。雖然,最終在張俊、韓世忠等人的勤王下,殺掉了苗傅及劉正彥,恢復了趙構的帝位。但通過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南宋朝廷對將領們的約束力十分低下。

2、淮西兵變

1137年,南宋中央在強硬派宰相張浚的主持下,開始收兵權。第一個目標對準的是“南宋中興四將”中,實力最為弱小的劉光世。加之其在戰場上不服從命令,甚至有讓軍隊後撤的現象。在戰後,張浚罷免了劉光世。將其軍隊交給文官呂祉掌管,想要藉此恢復北宋舊制。

但是張浚的行為太過冒進,呂祉對於淮西軍毫不熟悉,卻開始亂用人。造成了儷瓊率領七萬人馬投降了偽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3、將帥不服從命令

將帥不服從命令在南宋初期現象相當嚴重,尤其以“南宋中興四將”最為典型。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俊都違抗過朝廷的命令。

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

“命浙西安撫大使兼淮東宣撫使劉光世將銳卒萬人,移屯揚州,勸率農桑,經理一路。時至鎮江視師,光世不奉詔。”“初命浙西大帥劉光世屯銳兵五千於維揚,光世以乏糧為詞,不奉詔。”

劉光世在接到南宋中央的命令後,多次選擇不奉詔,卻依舊是南宋中興四將。可見,當時將帥不服從命令的現象有多麼嚴重。

正因為產生了以上諸多的影響,所以,南宋朝廷必然要收諸將兵權。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二、正統之爭的影響

(一)為什麼要進行正統之爭?

1、趙構正統地位不穩

趙構是以宋徽宗第九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的,其繼位根本沒有得到上一代皇帝宋欽宗的任命。也沒有得到父親宋徽宗的授意。可以說,其繼位名不正言不順。因此,趙構一直擔心著自己的正統地位,也在小心經營自己的正統形象。實際上:

“趙構登極之後……困擾他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於如何向金人以及趙宋臣民證明自己登極之名正言順。”

2、金人想要一統天下

除了在國內樹立正統地位外,趙構還需要在外部進行正統之爭,最大的敵人就是金國。

金國和宋朝都想要成為天下正主,尤其是金國,想要統一中國,就必須除掉正統的最後障礙——趙構。

“在當時的國際競爭格局中,‘正統’是最合時宜的話題。金朝佔領了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原,由此獲得了政治合法性的現成招牌。為與之抗衡,宋朝必須努力證明自己才是意識形態的正統。”

因此,趙構必須進行正統之爭。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二)進行了怎樣的正統之爭?

1、國內

第一,趙構誅殺對其皇位具有威脅之人,穩固自身合法性地位。首先,殺宗室趙叔向:宗室趙叔向對趙構的即位存在很大的威脅,趙構即位的次月,便有叔向軍中的統制官於渙前來告發叔向,稱其謀為變。叔向隨即被捕,誅殺。

其次,除榛王;傳說榛王也在靖康之變的俘虜行列,後在北上途中逃歸,在五馬山召集義兵,共同抗金,並有馬擴協助,但是五馬山義兵勢力發展得太快,讓金軍如鯁在喉,因此急忙派兵南下,圍剿五馬山義兵。趙構見死不救,置之不理。最終五馬山被金軍攻破,榛王不知所終,趙構又憑藉金人之手,除掉了皇位的一個潛在威脅。

第二:在輿論方面大肆宣傳,他即位之後,相繼出現了“泥馬渡康王”“夢中淵聖皇帝賜緋帶”。這種輿論的出現,正好說明了趙構即位的不合法性,以及其對自身正統地位的虛心,故其需要輿論宣傳其合法性作為外衣。

因為其即位沒有得到上一代皇帝,或者皇帝妃子的直接任命,使得合法性受到質疑,故其猜忌武將心理十分嚴重,總擔心武將勢力壯大後會威脅到其統治,對其正統性與合法性提出質疑,這也是其堅定不移地收兵權的深層次原因。

2、國外

第一:與偽齊爭正統。

劉豫在即位之後,立即以正統的身份為兩位義士——陳東、歐陽澈正名,而這二人是在南宋立國之初,因為上書言事而遭到宋廷屈殺的兩位義士。這一事件讓很多士大夫寒心,但宋廷一直沒有為二人平反。故劉豫即位之後,為挽回一部分士大夫之心,以充實其統治基礎,開始為二人恢復名譽,並立祠祭祀。同時建歸受館於宿州,“招延南方士大夫軍民。”

偽齊的各項舉措,都對南宋王朝的爭正統構成了威脅。

第二:與金國爭正統。

南宋在與金齊爭正統之位時無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相處,互相承認對方的正統地位;另一種是訴諸武力,以暴力方式爭正統。此兩種方式,在南宋初期一直存在,交叉進行。

紹興八年開始,雙方都有意訂立和約,結束戰爭狀態。趙構的議和一方面是希望其正統地位得到金廷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議和進一步穩固其在國內的正統地位,並逐漸收兵權。故從紹興八年開始,正統、議和與收兵權成了幾個緊密聯繫的問題。“對高宗和秦檜等投降派來說,奪取大將兵權也成了急於與金議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在宋高宗趙構看來,其皇位合法性與正統性的主要威脅並不是來自外部金人,而是內部的諸大將,故其寧可捨棄在外部的正統形象,也要收諸將兵權。也就是說,在對外正統之爭上,宋廷完全處於應對狀態,完全臣服於金人。

小結:

南宋初期,趙構爭正統有兩個特點:

第一:趙構的注意力放在國內,全力在國內樹立正統地位。因為其一直擔心自己繼位的名不正言不順,加之掌握的軍隊有限,忌憚諸將勢力坐大,故其在國內通過各種方式樹立其正統形象。

第二:在國外爭正統的過程中,趙構已經完全臣服於金國,甘願讓出其在國際上的正統地位。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三、戰時經濟的影響

(一)戰時經濟的貧弱現狀

經過北宋末的大戰,到處是斷垣殘壁,經濟凋敝。雖然在廣大的江南之地,經濟形勢稍好,但仍然不能改變南宋中央財政窘困的困境。

境內諸將的兵馬都需要軍費,沒有軍費,軍隊便不能作戰,不能保證南宋王朝的安全。但,軍費需求太大,已經完全超出了南宋王朝的供給能力。

如宋人莊綽在《雞肋編》卷下《紹興神武五軍軍費》中說:

“建炎之後,除殿前馬步三帥外,諸將兵統於御營使司。後分為神武五軍,劉光世、韓世忠、張俊、王燮、楊沂中為五帥。劉太傅一軍在池陽,月費錢二十六萬七千六百九十貫三百文,(一十萬四千貫系朝廷應副,餘仰漕司也。)米二萬五千九百三十八石三鬥,糧米七千九百六十六石八斗,草六萬四百八十束,料六千四十八石。而激賞回易之費不在焉。韓軍不知其實,但朝廷應副錢月二十一萬餘貫,則五軍可略見矣。”

可見當時軍費的需求之大,只要戰爭在繼續,那麼這些軍費需求每年都是南宋王朝沉重的負擔。

“在經濟力量薄弱,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南宋是不可能支持長時間、大規模的戰爭的。”

因此從經濟層面來說,不得不議和,保民生、促發展,因此奪兵權成了解決財政問題的首要問題。只有奪了兵權,議和,才能解決這個經濟難題。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二)南宋中央所採取了哪些對策

為了解決經濟難題,同時為了穩固南宋王朝,南宋中央採取了以下六種措施:一、賣官鬻爵;二、屯田;三、增稅;四、減俸;五、拖俸;六、放權。此六種政策之中,前三種為主要的措施。

以賣官鬻爵為例。該政策能解中央財政緊缺的燃眉之急,故在南宋初建之時,便開始實行。例如南宋中央將文臣從迪功郎一直到敦武郎的升遷,明碼標價,盡數變賣。雖不能扭轉南宋財政窘困的局面,但至少能夠稍微緩解這一窘困狀況。

至紹興六年,南宋財政緊缺的現象依舊沒有改變,在賣官鬻爵的基礎上,南宋中央又想出了一個新增財政的辦法,那就是在原來官職的基礎上,文武臣如若納一定數目的錢,便可獲得更高的官職。

小結:

戰時經濟對趙構收兵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個方面:

一、戰時經濟的貧弱無法支撐長年累月的戰爭,不得不停止戰爭,收兵權;

二、針對戰時經濟貧弱的狀況,中央雖然採取了一些措施,施行了一些增加財政收入的政策。但是,境內大軍繁多,且不受控制,耗費無度,南宋中央與地方無力承擔,不得不收兵權,恢復生產。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四、國內輿論的影響

(一)國內輿論發生的背景

南宋初期,武將們在與金軍的戰鬥中逐漸壯大起來。因此,這一時期,武將勢力抬頭,而北宋的“祖宗家法”就是“崇文抑武”,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將。武將勢力的抬頭,甚至有跋扈之態,使得:

“文職權力表現得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自我保護以對付軍隊勢力的自動增長,這就是採取化小單位、分割職權和增加控制的辦法,從而使軍事將領們失去任何主動性。”

南宋的立國得益於各種地方勤王武裝由於剛建國的南宋面臨著嚴峻的內憂外患局面,故不得不繼續依賴武將勢力,但是日趨壯大的武將勢力對南宋政權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威脅。因此,南宋的文臣們對於武將勢力的崛起是一種恐懼與擔憂的態度的,不論南宋文臣們本身有無矛盾,在收兵權這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

(二)輿論是怎樣的?

南宋初期的歷屆宰相都是收兵權的堅定主張者,從立國初的李綱、黃潛善、呂頤浩到後來的趙鼎、張浚、秦檜,儘管這些人的施政綱領有所不同,但在對待武將這一問題上,他們的態度是一致的,那就是主張收兵權。

至建炎三年苗劉之變後,武將勢力的壯大帶來的威脅才第一次讓文官層震撼,他們意識到中央禁旅單弱,武將勢力強大的威脅,因此針對禁旅重建,抑制武將勢力發展的聲音此起彼伏。

文臣的聲音就是希望能抑制武將,如文臣汪藻便上了馭將之策,選偏裨之將,分大將之權,成了最早的收兵權策略。

百姓中的知識分子對於武將勢力的崛起也有擔憂者,如布衣吳伸便上萬言書,論及武人不識字,不曉法,徒害百姓而已,不當為郡守。

輿論歸結為一點:就是希望收兵權

結論

無論是文官層,還是文士,皆對武將勢力的崛起十分擔憂,這與北宋的國策格格不入,南宋要想中興與重建就必須收兵權

。因此,從紹興十一年,趙構收兵權的行為,得到了絕大部分文人士大夫的支持。在這一情況下,收兵權並不是單純的冒險,而是文官層從武將手中奪回主動權,恢復文人士大夫地位,恢復北宋舊制。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五、兵源問題對收兵權的影響

(一)南宋中央面對怎樣的兵源困境?

北宋的兵源主要來自於陝西、河北、河東等地,靖康之難前後,潰兵大量難逃,在諸地方武裝的收編、招降之下,漸趨穩定。所以,南宋初期,諸將之兵,無一例外皆是以北方遊寇、盜賊為主。

南宋初建之時,兵源亦都是北方之民,與北宋無異。但隨著金人入侵範圍擴大,加之中原地區偽齊的建立。使得宋朝原有盛產士兵的地方都落入敵手,穩定的兵源沒有了。這是南宋中央必須面對的兵源困境。

(二)南宋政府的解決措施

1、招納北方流亡之民為軍。趙構繼位的次月,在陝西、河北等地尚未完全陷落時,下令“陝西、河北募兵各三萬,京東西各二萬,合為十萬。”

同時下了一道詔令“詔諸路州軍將西北流移無歸人民,情願充軍堪披帶少壯人,招填禁軍缺額。”

中央在募兵之時,主要考慮陝西、河北、京東西等地,因為這些地區的兵員優秀,驍勇善戰。

2、在江淮地區建立一支“鎮淮”軍。所謂之鎮淮軍,乃是募南來之北民為之,曾一度發展至十萬之眾。後因供給不足,鎮淮軍潰散而去,大部分淪為遊寇。

結論:

1、南宋沒有了北方兵源;在中原之地已喪失的情況下,南宋政府沒有了最主要的兵源之地,若想維持與金相抗衡的軍隊,就必須不停地招刺軍馬。那南方之民勢必就成了招刺的主要對象,但是南人並不如北人善戰,如一旦北人兵力用完,則南宋政府所能出戰的全為南人,這對南宋政府來說,極為不利。

2、必須停止戰爭。宋朝最善戰的兵源都來自於北方諸地,但是南宋之時,這些地方都淪陷了。軍隊中的北方戰士並不足以支持長久戰爭,在南人不善戰的情況下,必須在大量南方人進入戰場之前,停止戰爭。那就必須要議和,要收兵權。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六、趙構的抉擇

1、組建御營司。此舉最能代表趙構之意圖,將境內的幾支強有力的軍隊全都置於御營司管制之下,從而直接發展為屯駐大軍,那麼南宋的軍事重建的過程就會比較簡單,單純地壯大御營司的力量便可。

但是由於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宰相對御營司進行領導,加之內部將帥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演變成為建炎三年的明受政變,明受政變對趙構的影響是決定性的,讓他意識到,要想重建南宋王朝,就必須組建一支在中央領導下的軍隊,這樣的一個理念一支影響到他後來的決定。

2、設立鎮撫使,將河北、中原等戰亂地區劃為很多獨立地區,每一個獨立區長官為鎮撫使,掌管境內的一切大權,類似於唐朝的藩鎮政策。高宗趙構認可範宗尹的這一建議,因為各鎮撫使雖然是獨立的,但是名義上還是受中央的掌控,而且趙構相繼在長江以北設立了很多鎮撫使,使得這些鎮撫使能互相制衡,而中央直接支援親中央的鎮撫使。這樣,鎮撫使也會逐漸發展為南宋中央潛在的軍事力量。

最終因為中央禁旅單弱,南宋王朝無法正常調控各鎮撫使,在各鎮撫使或死、或亡的情況下,南宋王朝採取了比較靈活的手腕,廢除了鎮撫使之職。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3、劃定了諸大將的勢力範圍,一來是便於中央調控;二來是防止諸大將勢力無限制的擴大。發展新興的勢力來遏制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大帥,王燮和岳飛就是在這一提前下崛起的,應該說王燮與岳飛在初期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一部分原因便是得益於中央的大力支持。

然而兩軍在發展的過程中,家軍習氣越來越濃,與中央扶持的初衷背道而馳。在此情況下,高宗趙構將注意力全都放在發展中央軍隊上。簡單來說,就是恢復北宋的三衙管軍體制,建立強大的三衙軍,從而與大軍抗衡。

4、起用趙鼎與張浚並相,同時開展收兵權。只不過負責軍事的張浚要更為激進,趙鼎的政策是在和平的發展前提下,一步步完成軍事重建,恢復北宋三衙領軍體制,而張浚的思路是壯大都督府的力量,以都督府文臣節制諸路大軍,從而一次性釐正家軍體制,恢復到屯駐大軍體制,從而完成軍事重建。

最終因為張浚激進的措施,罷免了劉光世的權力,並派呂祉前去節制淮西兵,導致了淮西兵變,酈瓊帶領淮西兵的主力投降了偽齊劉豫。這一方案失敗。

5、內外兼顧的收兵權方法。淮西兵變後,秦檜迅速被用為相,高宗放棄了逐步用文臣節制武將奪兵權的方法,他採用了內外兼顧的收兵權方法,外部與金議和,除去諸將帶兵的可能,逐步降低諸將在軍中的威信與地位;內部撫偏裨,在家軍體制內瓦解家軍,達到收兵權的目的,而秦檜正是這一政策的執行者。

秦檜上臺之後,專主與金議和之事,在簽訂紹興和議的過程中,高宗進一步地意識到武將的威脅,甚至傳言武將會興兵進京,京畿諸地的百姓夜不能寐,故和議簽訂之後,高宗實行綏靖政策,提升諸將官位,但撫偏裨的政策卻在暗中不緊不慢地實行,紹興九年四川的吳玠死後,中央就順利地實行了分權,並且以文臣為帥,節制分權後的諸將。這一政策的成功實行,加深了趙構與秦檜的信心,使得這一政策堅定不移地實行下去。

但是紹興九年,金國高層發生了變故,紹興和議成了一紙廢文,金軍很快南下,秦檜被掀到了風口浪尖。在此情況下,趙構並沒有拋棄秦檜,另擇賢相,而是不斷為秦檜開脫,又因前線戰況激烈,諸將和反對派文臣很快便將視線轉移到戰場之上,故秦檜得以繼續為相。

6、撫偏裨。且趙構自從紹興二年開始,極其注重發展三衙力量,至紹興十一年,殿前司楊沂中已經成了韓世忠、張俊、岳飛外的第四支力量(四川除外)。而且趙構又親手提拔了劉錡,使得紹興十年後,其軍力也不容小覷,加之趙構一向拉攏張俊,賞以官爵,授以特權。張俊之張家軍實際上早就站在了中央陣線內,故到紹興十一年,通過高宗的各項政策的施行,最終中央要收之兵權只有韓世忠與岳飛二人。

高宗趙構借收兵權之機,殺掉岳飛,陶晉生先生指出:“自從苗劉亂後,高宗就對諸將處處防範,逐漸加強控制。他認為諸將尊重朝廷,重於收復失地。”

小結:

而在建炎及紹興初的十五年的時間裡,趙構並用各大帥,賞賜也各有差別,諸將興起有先後,使得將帥之間的矛盾重重,諸將之間沒有很好的協調,這也成了收兵權的一個優良條件,中央能採取各個擊破政策,而諸將之間的矛盾讓彼此互不相應,沒能團結起來對抗中央,失去了先決條件,最終導致兵權被奪。

故趙構在收兵權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若不是趙構運用靈活多變的手腕,精心佈局與策劃,相繼任用多位強硬的收兵權派的宰相,收兵權不可能在紹興十一年成功。

南宋初期,趙構一心收兵權,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著他?

結論

第一:南宋初期的戰爭進程產生了幾大帥,並且相繼建立了自己的家軍,讓趙構深感尾大不掉,必須想盡辦法收兵權。

第二:趙構一心在國內樹立自身正統地位,鞏固統治,而完全放棄了在國際上與金國爭正統,完全臣服於金國。他將武將看成是正統的最大敵人,故其想方設法收諸將兵權。

第三:南宋初期的經濟狀況無法支持長久戰爭,也讓趙構想要儘早結束戰爭,與金議和,收諸將兵權。

第四:國內輿論,尤其是文臣們,都支持趙構收兵權的行為,也相繼提了很多收兵權的辦法。

第五:宋朝一直穩定的北方兵源,在南宋初期沒有了。在南方人並不善戰的情況下,必須結束與金大戰,最好的方式就是議和,收諸將兵權。

第六:趙構採取了一系列的隱藏的收兵權措施,但都失敗了。在層層試探下,終於和秦檜找到了最好的收兵權方式。

參考文獻:

(元)脫脫等:《宋史》

(元)脫脫等:《金史》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

(宋)熊克:《中興小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