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分,臺劇爆款《我們與惡的距離》展現的人間苦痛與美好

引子

去年大熱的臺劇《我們和惡的距離》豆瓣評分一直保持在接近滿分的水平,我一口氣看完整個劇集,看到了其中展現的人間苦痛,也感受到了黎明的希望。我們每個人距離痛苦醜惡有多遠,就離幸福美好有多近。

豆瓣9.5分,臺劇爆款《我們與惡的距離》展現的人間苦痛與美好

《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還是它的英文名更符合它,the world between us,我們之間的世界——在施害者與被害者之間、司法者與受裁決者之間、被害者與被害者之間……的世界。

複雜的情與法的糾葛,讓我在開始看的時候摸不清主題。

現在總結來看,應該是當代社會,如何看待高發的犯罪率、如何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如何看待媒體信息和價值導向的傳播,以及交織或者承載這些種種“主題”的,我們,我們的愛。

“壞人”和司法正義

精神病患者。劇中出現的幾個案子都多少和精神病有關。片頭摘取的網友在看到精神病患者犯罪後從輕處理的新聞後回覆說,“免死‘精’牌我也想要一個”。這樣的情況當然也有,犯罪後出具有效精神鑑定證明精神狀態異常,然後躲過死刑。同時也可以說,除非仇殺、逐利,一個真正精神、心理狀態正常的人,確實不太容易做出殺人放火的事情。箇中界定自有司法專業人士判斷和不斷調整完善。但“判斷、判刑”始終是事後舉動,正如劇中王赦律師所堅持的,探究犯人心理轉變的原因才是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的關鍵。

現有的法律程序,案發-逮捕-判決-執法,加上對社會的法律知識普及,中間或許還缺失瞭如何在執法過程中“尊重犯人基本人權”、“關懷被害人、施害者家屬”、“犯罪心理分析、案件分析”等等環節和考量。

劇中衝進電影院槍殺9個孩子的李曉明,在妹妹李曉文(李大芝)眼中,是一個可以給妹妹戀愛支招的好哥哥,父母印象中從小善良聽話、膽小內向的孩子。他的轉變,以及在幼兒園隨機殺害兩個孩子為求一死的陳昌的深層次的犯罪原因,到劇終仍是個迷。但是從女友自殺後抑鬱不得志、失去工作的導演應思聰身上可以大致看到,一個正常人是如何從抑鬱到思覺失調,再發展到出現暴力行為的。他是因為在生活中遭遇了難以應對的挫折、缺失健康的溝通和關係,以及更多不同角度和深層次的原因,才從意氣風發的青年才俊轉變為幻聽、自言自語,手持玻璃碎片試圖傷害他人的精神病人。

王赦說,不要說他們是壞人,好人和壞人並不沒有絕對的鑑別標準。只能說他們觸犯法律,是“罪人”。

劇中心理醫生們呼喚社會尊重他們的人權,看到並且關注這些困於扭曲鏡像下的群體,關注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發生這樣的轉變;指責媒體在浮躁牟利的氣氛中,沒有保持踏實求證、中立表達的媒體良知,將精神病患者汙名化的行為。

或許我們周圍沒有這樣觸及法律的事件發生,但從小處說,周圍的環境對出現心理問題的人,也多少是抱持著有色眼光的。小時候大人們說容易情緒化的孩子“心眼小”、“脆弱”,現在則是說“自己想不通”、“抗壓能力弱”。而相對的,說話傷人的人一句“心直口快”、“說話直”、“為你好”就能坦然無礙。這也是我反感“弱能量”、“心理脆弱”等等描述的原因。這本來就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表達方式,有時或許還隱藏著不為他人考慮者的外歸因習慣。

狂妄自大或是自以為是,何嘗不是另一種病。

那些自認為可以對社會潛規則適應良好的人,看似“內心強大”,背後又何嘗沒有其他方面、其他角度的心理問題呢。

正如我們的身體多多少少會有些不舒服,心理問題也不過就是心感冒了而已。讓社會大眾普遍接受這個事實,客觀、平常看待心理疾病,是一條漫長的路。

人間好可愛

最後一集,讓我有想要下載下來反覆觀看的想法。最好是連同倒數第二集一起下載。

  • “黎明前的黑”。

倒數第二集的開篇標題,是支撐我平靜又期待地往下看的動力,也讓我覺得,當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來看看。無論現狀有多絕望,只要堅持,哪怕是微小的努力和單純的信念,也終究能撐到光明。

王赦律師終於抵擋不了現實,放下理想的情懷為黑社會老大打不費力但高收入的官司,然後在夜裡抽菸、輾轉,失去活力、夜不能寐;應思聰拒絕服藥,再次發病,應思悅在既要照顧父親和弟弟,又要面對因為收留李大芝而一籌莫展的生意的時候發生那個承諾一輩子、承諾一起承當的男人不可託付,慘淡退婚;最瞭解人心的心理醫生夫婦,也讀不懂對方的心,相互埋怨、冷戰逃避;終於逐步走出傷痛的宋喬安,因為想要守護初心而不得不對抗資本影響下的傳媒困境;大芝父母隱匿在小漁村,仍然躲不過媒體的長槍短炮,只能不斷道歉,求大家至少放過自己的女兒……一切都那麼絕望,比黑更黑,沒有人能告訴沉淪其中的每一個人,這是黎明前的黑,努力堅持的下一秒,到底會不會看見曙光?但天終究亮了。大家在相互的扶持中,在困境中彼此支撐,終於還是看到了未來的樣子。

豆瓣9.5分,臺劇爆款《我們與惡的距離》展現的人間苦痛與美好

思銳告訴大芝,要在困難的日子裡大聲笑出來

  • “未來的樣子”。

未來的樣子,是美媚抱著王赦,告訴他想要再看到那個溫暖的、眼裡有光的、為了心中理想堅持奮鬥的老公;是大芝父母在空等一天後發現海邊釣魚人的頻頻回頭不再是好奇和鄙夷,而是猶豫之後的光顧和一句“你們辛苦了”;是在王赦的努力下被害者家屬與施害者家屬敞開心扉的會談;是思聰一點點好起來,接受自己需要靠藥物支撐但也能正常生活一家人攜手回家吃爸爸煮的豬腳麵線;是大芝終於重回媒體,和喬安相遇時雙方微笑面對,“世界真的好小”;是思銳終於遇到了可以理解她的親人的另一半……

從釣魚人走向大芝父母的小攤說“你們辛苦了”的時候,開始哭得停不下來,不管之前多麼黑暗——大家都很無辜,但只覺得那麼無力——心裡只剩一句想要大聲說出的“人間好可愛”。

心裡很苦,需要多少甜才能中和?

只要一點點就足夠。

豆瓣9.5分,臺劇爆款《我們與惡的距離》展現的人間苦痛與美好

在槍殺案件中死亡的天彥生前說過的話,鼓勵著媽媽安喬走向新生活

絕望的“通天塔”

如果說我之前認為,居於個人小生活的視角下的,通天塔是我們各自持有的不同的認知結構和立場。那麼這部劇讓我看到了,放大到我們生活的社會,現實生活中的“通天塔”到底有多複雜、無奈……

我們生活在同一時空之下,如同蝴蝶效應,你不知道自己何時何地的一個舉動,會對他人產生如何的“多米諾效應”。

王赦心懷扶助弱者的美好願望,但受制於經濟壓力、社會威脅,堅定如他也經歷了對現實的妥協;宋喬安堅持媒體自律、認真求證,不求快、不跟風,也遭受了上司的排擠冷落。受害者家屬憤怒地問大芝,你們憑什麼走出了痛苦、還能笑得出來,我們的生命明明已經回不去了;李大芝父母哭著道歉,回憶李曉明成長過程,不過是個內向膽小的孩子,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無力。

故事的敘事視角,無論放在那一邊,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心酸和困苦,但合在一起,卻似乎無解。我們明明說著一樣的語言,為什麼卻不能相互理解?

《風雨哈佛路》中,麗絲說,人們會在不知生活到底會有多困難的時候感到失敗,所以久久圍困於自己的失敗中,我們稱為憤怒、對事物的整體視而不見,對於所有能夠成功的微小元素以及什麼是成功視而不見。

我想這段話部分解釋了這樣的困局:因為每個人都困囿於自己的痛苦中,而對整體視而不見。當然,生命如此微小、生活卻那麼多不如意,每個人都行走艱難、自顧不暇。但當我們願意去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微小的生命就能如黑夜點燈,匯聚成光。

我想,之所以有“未來的樣子”,源自於在“黎明前的黑”中,困囿的人們沒有放棄愛、放棄理想,他們汲取到身邊愛的力量,忠於自己的內心,伸出手相互鼓勵著走出一步、兩步,終於走到了未來面前。

我們之間的世界,之所以如此動人,因為即使眼前滿布絕境般的無解,只要不放棄、不拋棄,你所經歷的最黑的黑夜,就是黎明前的黑,就能撐破濃雲觸摸光明。自助且助人。也唯有助人,才能真正自助。

幸運的我們

不管曾經遭受怎樣的挫折,但我們至少沒有走到將自己逼到絕境,用傷害和殺戮來釋放絕望的地步;會情緒低落、憤懣難平,但至少沒有思覺失調、失去希望。

我覺得自己是走在過這個邊緣的。當高中我不停的在紙上亂塗亂畫、甚至寫下不少極端字眼的時候;從人群中回到只有自己的宿舍時嚎啕大哭的時候;無數次想要回到高中,一到高考、畢業等場景就覺得甚至難以呼吸的時候……看到思聰被幻象折磨,反駁著腦子裡的毒舌監製的否定,我也不斷想起毒舌同事和冷漠他人。

但我何其幸運,情緒潮落潮起,總有溫暖的力量陪伴我、拉住我。對知識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帶領我不斷遇到化解黑暗的光芒。

這部劇讓我更加看到了,心理知識普及從正常人開始的必要性。心理問題如同感冒,只不過生病的是心而已。而應對感冒最好的方法,除了在有預兆時及時就醫,更好的是能在平時生活中就主動預防;也讓我看到了知識——心理學、哲學等等學科的美好魅力,看到了作為接觸到這些知識的人可以對周圍做出的幫助和改變,看到了會愛與能夠自我實現的重要性……

幸運的我們,在促進我們之間的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路上,擁有能力、承擔責任。

豆瓣9.5分,臺劇爆款《我們與惡的距離》展現的人間苦痛與美好


豆瓣9.5分,臺劇爆款《我們與惡的距離》展現的人間苦痛與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