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歷過貧困,很難真正理解窮人的絕望

不管一個社會的GDP總量如何之大,只要有一部分民眾仍然衣食無著、低人一等,這個社會在本質上還是貧困的,只不過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已;不管一個社會的文化產業多麼發達,高等教育如何普及,只要大多數富人過著醉生夢死、為富不仁的生活,那麼,這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必然是低下的。

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社會流動,特別是讓底層邁向中等收入群體的短程社會流動,擴大中產階層的規模,避免M型社會的出現,是一個日益重要的全球性議題。

一、貧困的地心引力

有時候,我們感覺貧困像是一個強有力的磁場或者黑洞,一旦掉入貧困的陷阱,我們便很難擺脫貧困?這是個人的特質造成的,還是環境、制度或結構使然?

一種觀點是關注個體的能動性,窮人是懶惰的,沒有責任感或者不夠聰明;或者窮人有著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不能促進他們擁有諸如努力工作、誠實守信、自力更生等“中產階級價值觀”。依據這種觀點,必須通過獎勵措施驅動底層改善自己的生活。但佩恩提醒我們注意:窮人的行為其實由更為急迫的動因驅使。因此他們會試圖用手頭最好、最短期的危機管理方式處理這些日常危機。…………………………(省略萬字)…………

另一種觀點認識到收入不平等和遺傳劣勢等系統性因素的重要性,他們發現:在貧窮成為常態的地方,貧窮很容易代代相傳;但他們經常過於低估個人決策在人們命運中扮演的角色,從而陷入一種“宿命論”的悲觀論調。雖然貧困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問題,但任何結構都不可能脫離行動者而獨立存在,否則我們就無法觀察到向上的社會流動。

為什麼窮人往往是“活在當下”,缺乏長遠打算?窮人為什麼更容易選擇酗酒、吸毒、未成年生子之類的自我毀滅性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