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 周牆盤銘文》是建國後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多者,據考證年代應為周共王時期(西周中期)。既然出在西周中期,而一般篆書典籍往往將其排在篇首,餘不明就裡也。當代有關專家學者對此銘認可度頗高,

列為青銅銘文上品之列。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周牆盤亦稱牆盤、史牆盤,是微氏家族中名牆者(西周史官),為紀念先祖功德、祈求先祖庇佑而作。此盤器形美觀,製作精良,通高16.2釐米,口徑47.63釐米,深8.6釐米,重12.45公斤。盤底部鐫刻銘文18行,284字。前部分內容記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蹟,後部分自敘家族仕周以來的輝煌功績。銘文字數較多;書法精湛;加上幾乎四字一句,具有明顯駢文風格的文體,實為金文中之罕見。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牆盤銘文拓本較多,主要有清秀一類,拙壯一類,二者相差很大。我心儀清秀一類,感覺更接近原銘。

整體觀之,此銘符合中國人“中庸、中和 ” 的審美標準,不偏、不怪、不奇、不野,可說是當時的“標準字體”,為西周中晚期金文風格的典範之作。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印象深刻處有以下諸點:字形規矩,整齊劃一,勻稱疏朗,工整沉穩,一也;字體偏長,線質瘦勁,粗細統一,雋秀雅逸,二也;筆畫圓轉,連帶自然,筆勢暢達,韻致內含,三也。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臨習多遍,越發地感覺其與眾不同。

這些銘文字體一個個似小精靈似的,各有恣態,靈動活潑,雖無大開大合,波起雲湧之勢,但不起眼處起波瀾,細微之筆見匠心。字字有獨構,縱橫有起伏。大小互參差,顧盼又生姿。那種含蓄的生動,搭配的自然,章法的經營,令人心領神會。一般而言,篆書體不易讓人動心,而此篆披露出那種淡雅的風韻,蕭散的神采,迷人的魅力,在不經意間“征服”了你。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此牆銘講述一個家族的故事,似娓娓道來,文雅筆妙。先祖微子雖系商王朝貴戚,但忍受不了殷紂王的殘暴無道,而投靠蓬勃興起的西周政權,並一直得到重用。銘文簡述了六代周王之尊崇,感恩戴德溢於言表;槪敘幾世先祖之功績,追思緬懷。這麼重要的牆盤銘,又出自史官之手,文辭簡潔,祥略得當,文章精采。再配上好的書法,乃雙絕也!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我在想,先人們創造了文字,又配上好的書寫形式,風雲變幻幾千載竟光輝不減。時空轉換,古今對話,基本上沒有障礙不說,還活潑潑地使人感受到美,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估計除了中華民族,目前世上其他民族的人難以達到。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甲骨文、金文這些最早書體的出現,一直遵循著美與簡的創造原則。

到了西周中後期,金文漸趨成熟,然一器一銘,各有千秋。牆盤銘之清秀爽勁之美,延伸到秦代的小篆,恰似一脈相承。也許秦代李斯等人創造小篆,參考了此銘也未可知。據此,說牆盤銘為金文“標準體”及小篆之源頭,應該有一定的道理。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學習金文,在下以為,此牆盤銘可作為首選教材。


《周牆盤銘文》堪稱金文的 “標準體”,應是小篆源頭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