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滅:天災?抑或人禍?自然環境的惡化或許是充要條件

引言

到了明朝,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就步入尾聲了,封建程度到達頂峰,即將衰落,在明朝末年,由於自然環境惡劣,進入歷史寒冷期,氣溫驟降,自然災害頻發,導致經濟和政治的衰敗,對正常的社會生活造成不利影響,鼠疫、瘟疫爆發,水災、饑荒和瘟疫的爆發接連不斷形成惡性循環,不利的自然環境對明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民生等各個方面都造成了不利影響。

明朝末年,由於自然環境惡劣,天災人禍不斷髮生,經濟衰敗,政府下令增加稅收,人民生活極其困苦,階級矛盾不斷被激化,最終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最終忍無可忍,農民起義爆發,原本就受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社會更加動盪,是明朝的國力逐漸衰微,經濟衰退,政局動盪,官員貪腐嚴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由於天災人禍接連不斷,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水旱災害頻繁,導致農業難以正常發展,糧食生產不足,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經濟衰落,政府為了維持原來的生活狀態,開始橫徵暴斂,政黨之間的鬥爭激烈,官場腐敗,民心渙散,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明滅:天災?抑或人禍?自然環境的惡化或許是充要條件

明朝疆域地圖

明朝後期自然環境非常惡劣,災害頻發,導致政治經濟的衰退,政治上,官員為了謀生,無難之下走上貪腐之路,黨政嚴重,經濟上,受到災害影響的程度更甚,農牧業減產,經濟衰敗,稅收增加,百姓的正常生活難以維持。

明朝的自然環境狀況

明朝末年,災荒瘟疫頻繁,百姓流亡,其後進入寒冷期,溫度跌入有史以來的最低點,那個時期被稱為小冰河時期,因為酷寒,北方的降雨、降雪開始難移,原本氣候溫和的南方溫度也有所降低,氣溫極低的條件下,糧食產量也大大縮減。

明朝中後期,降水量極其不穩定,多次出現暴雨天氣,洪澇災害頻發,由於明朝中後期氣候突變,溫度降低,致使溫暖的南方地區降雨量增加,北方的降雨範圍南移,由於當時的水利工程和排水體系並不是很健全,大片農田被淹沒,大雨和洪水摧毀了許多房屋和道路,交通幾乎癱瘓,許多災民沒有了家,流離失所。

明滅:天災?抑或人禍?自然環境的惡化或許是充要條件

明朝街景圖

《明史》中記載:“秋七月癸酉,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武成侯王聰、同安侯火真副之,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討本雅失裡。八月甲寅,丘福敗績於臚朐河,福及聰、真、忠、遠皆戰死。庚申,張輔敗賊於鹹子關。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明朝中期以後,降雨量大大下降,出現全國性的旱災,旱災的頻率也不斷增加,旱災次數增多,明朝疆域面積遼闊,北方地區面積較大,受旱災影響明顯,面積較小的南方地區雖然氣候溼潤,但是也受到了旱災的影響,南方地區的水資源減少,更不能維持幅員那麼遼闊元朝的水資源的需求了。

明朝末年,蝗災、鼠疫頻發,北方地區較為嚴重,北京、陝西等北方地區爆發多次鼠疫等各種瘟疫,導致大量人口傷亡,明朝中後期,人口數量銳減,勞動力減少,農業耕作效率降低,原本受災嚴重的農業更是難以恢復和發展,農業作為經濟的基礎,境況窘迫。

明滅:天災?抑或人禍?自然環境的惡化或許是充要條件

明朝冰川雪景圖

明朝的自然災害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明朝末期自然災害頻發,而且災害爆發的頻率高,種類多,如水災、旱災、鼠疫、蝗災等等,每當自然災害發生之後,都需要政府去救助,開倉賑濟,但是明朝末年,政府的救災能力並不強,每出動一次,就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更何況自然災害接連不斷,加上明朝疆域面積遼闊,就在成本更大,損失更大,經濟入不敷出。

因為鼠疫、蝗災等瘟疫總是爆發,而且大都在北方的一些地區開始,次數多了之後,一個地區的承受能力達到頂峰,逐漸崩潰,鼠疫和蝗災,這一動物類的災害,對生態圈的影響巨大,糧食減產,草地覆蓋面積縮小,牲畜的實物沒有了來源,農牧業受到嚴重的打擊,經濟衰敗,生活的基本需求難以維持,農業發展陷入困境。

水災和旱災的爆發,造成水資源分配的極度不均,對農業的發展影響巨大,旱災爆發後,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難以對抗自然災害,水利灌溉體系尚未健全,在原本產量就不高的時代,產量衰減,百姓的溫飽問題難以解決。水災爆發後,政府的救助體系並不健全,水資源過多,淹沒大量農田,道路和房屋,眾多百姓流亡,社會一片動盪。

明滅:天災?抑或人禍?自然環境的惡化或許是充要條件

明朝末年瘟疫圖

自然災害爆發頻繁,導致經濟衰敗,人民生活民不聊生,政府官員的生活也難以保持原來的狀態,官員和統治者為了達到以前的生活水平,便開始搜刮百姓油脂,橫徵暴斂,增加稅收,原本來溫飽都難以解決的百姓又被沉重的賦稅給壓倒了,生活甚至性命都難以維持,眾多百姓揭竿而起,反抗政府統治,農民起義爆發。

《明史》中記載:“夏四月甲午朔,以災異數見求直言。乙未,免浙江被災稅糧。丁酉,方瑛攻銅彭藕洞苗,悉平之。丁未,錄囚。癸丑,罷團營。乙卯,孛來寇寧夏,參將種興戰死。五月辛未,安遠侯柳溥備宣、大邊。是月,以石亨言下御史楊瑄、張鵬獄。”

經濟衰敗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影響

由於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發,經濟上出現一系列問題,進而影響到政治統治和社會生活,政府強行恢復經濟,實施暴政,使人民生活更加痛苦,眾多百姓在逼迫之下,無奈發動起義,進行反抗,社會局面動盪,政治環境混亂,這些狀況都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明滅:天災?抑或人禍?自然環境的惡化或許是充要條件

百姓流亡圖景

《明代詩別裁集》中記載:“〈別雲間〉‘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由於經濟上的衰退,政府官員的生活難以像往常一樣,慢慢地,許多官員為了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利益開始走向了貪腐的道路,進而,導致內部利益紛爭不斷,無心打理政治事宜,政治一度陷入混亂的狀態,內部的鬥爭,暴政,苛捐雜稅,使明朝分崩離析,加速滅亡。

經濟衰退,對於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來說,受影響最大的是農業,當時的農耕條件又不足以強大到抵禦天災人禍,原本產量就不高的農業更是雪上加霜,加上各種各樣瘟疫的爆發,眾多百姓流亡,橫屍遍野,社會動盪不安,人口數量銳減。

明滅:天災?抑或人禍?自然環境的惡化或許是充要條件

農民起義圖

《明史》中記載:“北京立四丈表,冬至日午正,測得景辰七丈九尺八寸五分。隨以簡儀測到太陽南至地平二十六度四十六分半,為半弧背。求得矢度,五度九十一分半。置周天半徑,截矢餘五十四度九十六分為股,乃本地支戴日下之度。以弦股別句術,求得句二十六度一下七分六十六秒,為日出地半弧弦。”

由於自然災害嚴重,政治和經濟領域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政治上,統治階層對百姓增加稅收,實施暴政,經濟上,損失慘重,農業嚴重減產,社會上,更是一片慘狀,百姓流亡,難以生存,在走投無路之下,農民起義爆發,眾多農民團結一致,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明朝走向滅亡。

結語

明朝中後期,自然環境惡劣,各種瘟疫和水旱災害頻發,氣候急劇變化,溫度降低,進入有史以來的最低溫度。明朝疆域遼闊,一旦災害爆發,政府救濟的力量難以觸及所有地區,況且,自然災害頻發,逐漸地,明朝政治經濟衰敗,社會動盪,最終走向滅亡。

明滅:天災?抑或人禍?自然環境的惡化或許是充要條件

旱災場景

明朝的自然災害對明朝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影響巨大,在經濟上,農作物產量驟減,百姓的溫飽問題不能解決,政治上,統治者實施暴政,增加稅收,內亂嚴重,政局動盪,社會上,百姓流亡,生活困苦,農民起義爆發,加速了明朝的衰亡。受嚴重自然災害的巨大影響,明王朝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損失慘重,

明朝中後期,水旱災害頻發,對於灌溉體系尚需完善的農業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考驗,小農經濟又極其脆弱,必須依靠政府才能抵禦這些天災,但是明朝疆域那麼遼闊,政府的災後賑濟難以觸及每一個地區,加上官員貪腐嚴重,人民的生活更是難以得到保障,社會矛盾逐漸激化,加速明朝的滅亡。

明朝中後期,自然環境惡劣,災害頻發,在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時代,偏偏這些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巨大,導致經濟水平下降,入不敷出,政治上,官員貪腐成風,內亂嚴重,社會上和諧安定的場景不復存在,動盪不安,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百姓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爆發了農民起義,導致明朝滅亡,所以,自然環境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明史》《明通鑑》《明會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