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這樣的經歷呢?聽聽電話那頭的父母親

從食堂回實驗室的路上,聽到旁邊同學正和家裡通電話,才想起來是週日,是該給父母打電話的時間,一忙差點就忘了。 每個週末都會給家裡打電話,這個習慣源於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電話那頭是年過花甲人在土裡刨食的父母,電話的這頭是一事無成正在求學的我。電話沒人接,看了看錶,晚上六點。七點半沒人接......直到晚上九點,電話那頭傳來了父親熟悉而又親切的聲音。

“找哪啊”父親說話總像唱歌,是非常濃重的鄉音。

“爸!”我焦急的喊道

“有事嗎,大小子。”不管我多大,父親喜歡這樣叫我。

“沒事“,我的聲音也變成了家鄉味。”我媽呢?“

”外面做飯,找你媽有事啊“

”剛才你們去哪兒了?“

”下地了“

”包穀(玉米)種完了嗎?“

”還沒呢,還差幾天。“

”油菜呢?“

”長的挺好的“

”咱家的櫻桃熟了吧?“

”熟了,我摘了好些放在冰箱裡,等暑假你回來吃。這時候電話裡傳來母親對父親的提醒”問問他找對象沒?“

“你問吧?”

“我手上忙,你問吧。

”啊,大小子,你媽問你找到對象沒?

“還沒呢,我現在一天可忙了,還沒時間考慮這個,先好好學習,以後再說吧。”

"哦"

"爸,這種事你就別操心了,我自己會處理好的“,我的聲音稍微提高了一點。

電話那頭一陣沉默,母親沒再說什麼,接著電話裡傳來母親的腳步聲。

”回來的時候,別忘了提前跟我說一聲,到時候我好去接你,還有要照顧好自己,別太累了,要勞逸結合哦“,還等我回話電話就掛了,每次電話裡父親都會跟我這話,生怕錯過接我的時間。

這時電話裡傳來一陣盲音,聽著聽著,記憶好像回到以前,眼睛溼潤了。

記得高中最大的願望,就是儘自己的能力考一個遠一點的大學,越遠越好。後來,如願到了那所離家兩千公里的大學,終於可以自由作息、為所欲為了……但不久,我卻生了病,一種名叫homesick的病。

父母親,對於一個二十幾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裡面,它為你擋風遮雨,給你溫暖和安全。在學校的我,眷戀著父母這所“舊房子”帶來的一切,我如此地愛他們,但愛並不是認識,也不是瞭解,甚至很多時候,我們以愛之名,故意地不去認識,不去了解。

每一次回家的時候, 我一隻腳剛踏進門,媽媽就會說:“又瘦了!”然後陸續將大魚大肉買回來。當我看到一盤不新鮮的菜時,問怎麼還留著時,母親說:“沒事,我和你爸兩個人,反正放著又不會壞的,一盤菜可以吃很多天。”看著我吃,比他們吃在肚子裡還香。他們會和我們聊七大姑八大姨的八卦,忙前忙後,但沒有我們在家的日子裡,他們是“空巢老人”,他們會一直很安靜,或許還有一些失落,他們節約而簡單,說話不多發呆不少,他們的生活遠沒有我們在家時的豐富多彩……

父母老了,父親不再是那個把我高高扛上肩的年輕小夥,母親也不再是那個幹家務麻利十足的年輕美女。老,是一件讓人傷感的事情,但他們為了不給我添麻煩,總是說自己一切沒問題,他們每次電話裡都說:家裡一切都好,不用擔心。其實我知道,他們過得並不容易,只是不想讓我擔心。

今晚在實驗室接到父親給我打來電話,父親喝了點酒,自然聊得比較High,說我小學死黨結婚,說我畢業,說做人.......從父親的聲音裡能感受到他的疲憊。 聊著聊著,有一種想哭的衝動,但我剋制住了,父親曾經說過:真正地男人是能夠拿喜悅與別人分享,拿痛苦獨自承受,那些花哨的人算不上真正的男人。

小時候,偶爾讀懂一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便自作主張把”國家“二字改為”父母“,然後跟他們解釋,父母高興的合不攏嘴,一個勁的誇我是天才,多年前的畫面宛如就在眼前。如今我學業未修完,也沒有接過父親肩上的擔子,我到底在追求什麼呢?鏡中的我一天天變老,父母則是時時刻刻變老,將來的某一天,我肯定會回到家裡,聲淚俱下的望著病痛中的父母,痛不欲身的重複一些“廢話”,真希望時間健忘一點,忘記增添父母臉上的皺紋。

如今我能為他們做什麼呢?在家盡力幹活,在校努力學習、科研,不斷充實自己,以無愧於自己,無愧於父母之辛勞。也希望自己能夠早日接過父母肩上的擔子,像父親一樣做一個,有擔當,靠得住的男子漢。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