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偉大的作家總能洞察世界的本質。雨果便是這樣的作家。


他的《悲慘世界》已過去了一百多年,今天讀來,仍然把人震撼到掩面痛哭。


一、悲慘世界,弱者的地獄


冉阿讓,為了姐姐家的孩子不被餓死,偷了一塊麵包,隨即被抓,判刑五年。


他不堪忍受苦役犯的生活,四次逃跑,都被抓了起來,懲罰是再加刑期。這樣,他在勞改場碎大石,服刑十九年。


假釋後,冉阿讓恢復自由身,但處處受人歧視,他苦役犯的身份令他遭遇了太多太多的白眼。對他說,人世間沒有溫暖。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在他走投無路的情況之下,米里埃教主收留了他。冉阿讓看到米里埃主家那套銀器,偷了準備潛逃。被警察抓住。他的後半生,眼看著要把牢底坐穿了。


好在米里埃主教替他說話,聲稱那都是他送給冉阿讓的。警察只好放了他。


冉阿讓,帶著這些銀器,逃亡。途中,他又搶了一個孩子的銀幣,消失不見。


待他重現江湖,已經是成功的商人馬德蘭了。


他秉承了米里埃主教的善心,樂善好施,救濟孤寡。他辦託兒所,福利社,給窮人捐款,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馬德蘭。


馬德蘭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被推選為市長。


當他聽說,一個苦刑犯冉阿讓被抓時,萬分吃驚。本著良心,馬德蘭承認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讓。他要再次入獄。


不管你曾做過多少好事,但被大多數人記住的,是你犯過的錯,不會有人因你拯救了世界而感動,卻因你的犯錯將你驅逐。


在馬德蘭承認自己是冉阿讓的時刻,我看到了人性的可怕和悲哀。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芳汀是馬德蘭救助的一名重病患者,在修道院裡,她要死了。死前,她想見一見自己的女兒珂賽特。


為了完成芳汀的最後心願,準備自首的馬德蘭逃跑,去到那個小旅館,帶走了柯賽特。從此,再次隱姓埋名。


這也不是他的本意。但他把柯賽特交給誰都不放心。他已經見識了太多太多險惡之人。他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價值觀裡,判斷什麼是真正的犯罪和懲罰,什麼才是一個人該做的事情,他無力規避制度和法律,只得逃開。


後來冉阿讓的一系列行為,都是基於內心裡的真善美與是非對錯而定。他沒有錯,卻在世界裡,苟且偷生。這的確是一個悲慘的世界。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把一個偷了一片面包的人,投入到牢裡改造,懲罰。可冉阿讓,一出監獄,仍然走著老路,去偷竊,去犯罪。他內心裡,從來也沒有認為自己有錯。被餓死可以,但偷一塊麵包,就是會被投到監獄裡。世界規則,法律,制度,是為那些富人而設的,對窮人,是苛責的,冰冷的,無情的。沒有人在意他們的生活陷入到了怎樣的困境裡。也沒有人去在意和探究他犯罪的動機。


米里埃主教的宅心仁厚,善意包庇,令冉阿讓的內心裡,有了無限的溫暖。他的委屈,隨著心底裡的溫暖,冰雪消融。最終,冉阿讓走了一條遠離偷竊犯罪的路,


法律的嚴厲沒有效果的事情,一個有愛的人,三言兩語的溫情,便做到了。繞指柔好過兵戈相交。


二、悲慘世界,女性的誘惑陷阱


這個世界由男女兩性組成,註定,會有種種不同的愛情產生。而悲劇的愛情,都是以分手而告終,外加,產生一堆後果。而一堆的後果,卻由女性全部承擔。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芳汀在如花的美貌,如花的青春裡,遇到一個虛情假意年輕大學生,經不住引誘,芳汀懷孕後被拋棄。她只得獨自把孩子生下來,努力撫養。


貧困女芳汀,不得不把女兒柯賽特寄養在一家小旅館裡,自己去工廠打工,定期寄生活費給那對小旅館夫婦。芳汀私生女事件暴露後,她連進工廠的資格都沒有了。最終淪為街頭的妓女。旅館夫婦變本加厲地要生活費,芳汀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她賣了頭髮,牙齒,在修道院裡病重要死,市長答應去把她的女兒接來見她。最終,芳汀未能瞑目。


作品裡,以芳汀的死亡對社會和渣男進行強烈控訴。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女生遇到渣男的事情,由來已久啊。


那些男人的套路,幾乎是出自本能的虛情假意。年輕不懂事兒,是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的最好藉口。


男性主宰的世界裡,他們在各個領域征戰和不斷地銳意進取,是為了更加確立和鞏固自己固有的地位,侵佔女性也是。他們打著愛情的幌子,以侵佔一個又一個女性為榮和自豪。卻在責任來臨之際,逃避。其根本原因,是根本沒有想到過責任。他們越來越多地學會如何去規避自己的風險。卻把女性,推入到生活的萬劫不復裡。


芳汀的悲劇,是個普遍的現象。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單純的女生,若是遇到單純的男生,或許會有一段單純而美好的愛情。可生活裡,總有那些不對等,不是美好遇見美好,而是美好被惡意所侵。在愛情裡,如果女生沒有很好的自我意識和保護,最終只會淪為被玩弄和受傷的對象。同時,又必須承擔起以愛情之名帶來的後果。在男性社會,這後果足以摧毀她們一生。


這樣的世界運行規則,一直到今天,好像並沒有改變多少。幸運的是,現代女生們能夠主動地進取,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她們都為自己而活。主動權之下,類似芳汀的悲劇一定會少太多。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三、悲慘世界,令人否定自己活著的意義


警察局長沙威向市長馬德蘭報到。沙威對新市長很多有悖於正常司法制度的做法很是困惑,他對貧苦階級的救助也同樣令沙威感到不可思議。


他看馬德蘭很像以前自己看守的過苦役犯,他在記憶裡搜尋,暗中展開調查,並向鷹一樣地,時時盯著市長的動向。


沙威是整個社會制度之下最為忠實的一顆棋子。他恪守著法律的條條框框,看似很像正義的維護者。但他本身,就是一部制度的機器,無情而冷酷,沒有人性和人性裡的溫度。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由於沙威的鍥而不捨,他終於調查清楚,原來馬德立就是冉阿讓。他便一動不動地,追訪著馬德蘭的蹤跡。冉阿讓帶柯賽特 ,一路逃走,沙威一路盯著,直到柯賽特長大,他都沒有放下這件事情。


很勵志,是不是?


冉阿讓養大了柯賽特。當時法國社會動盪,為了珂賽特的幸福,冉阿讓冒著被沙威認出的風險,救了在戰場裡受傷的柯賽特男友,並匿名送他回了家。


同時,他以德報怨,救了一直盯梢著自己而被對方戰營俘虜了的沙威。


他寧願柯賽特和男友誤會,也不願意把救人的事情講出來。


沙威在背後,看得一清二楚。冉阿讓答應沙威重回監獄。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可是沙威最終,迷茫了,失控了。他不知道,把這麼一個善良的,為他人寧願犧牲自己的人,送進監獄,是對還是錯。他在社會秩序與人性對決裡,失了控。他終於有了一點兒自己的思想和人性,開始思考真正的是非對錯。


有時候,工作需要人們就是機器,不帶感情。有時候,工作又需要人們懷著深厚的感情。


沙威是舊制的守護者,擁躉者,類似一架機器,滿滿的,都是冷冰冰的法律條款,他不帶感情色彩行事,在制度裡,來回穿梭,奔走,辛苦至極。到最後,他所做的這一切,又把他逼到了崩潰的邊緣。他的世界,混亂不堪。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沙威無路可走,溺水自殺。


沙威的死,同樣是對舊制法律的抗議。


制度不合乎人性,桎梏著人的創造和精神。最終,令人否定自己活著的意義。


讀完《悲慘世界》,悲痛無以言表。人性不能承受之痛,生命不能承受之苦,它全都徹徹底底的表現了出來。


《悲慘世界》,其實也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看到苦難,有人看到悲憫,有人看到人性,有人看到黑暗。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凝視苦難,和不美好,並從中看到更多的光明,在不完美的世界學會安放自己的內心,肯定自己的價值和活出真實的自己。


也許你還想看:

《悲慘世界》裡,努力去看清世界真相

(圖片來自網絡)關注“冷暖時光”,從女人視角看世界,共同探討更多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