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笑聲是否都是“哈哈哈”?如果是,為什麼?

從語音學發聲原理角度很好理解。

[h]是人類最自然的輔音,[h]的本質就是呼氣,肺部氣流不帶動聲帶振動,在口腔裡不受任何阻礙直接通過,發出來的就是[h]。其他所有輔音,均可視為氣流在[h]的基礎上,附加了聲帶振動、摩擦、阻塞等修飾而產生的變形。實際上語音界也有把[h]認為是“無聲元音”而非輔音的。

[a]是人類最自然的元音,也就是說人類的口腔解剖構造決定了,只要張開嘴、肺部氣流帶動聲帶自然振動,發出來的音就是[a]。換句話說,人類如果要發出響聲(聲帶必須振動),最自然發出的音就是[a]。而其他所有元音,都是由[a]經過舌位、圓唇、開口度、鼻音化等調整後產生的變形。所以世界上幾乎所有表音字母都以代表發音[a]的符號作為開頭,可以說[a]是人類語音的根基。

人類笑的時候,發聲狀態是最放鬆、自然的,發聲器官不做任何修飾,同時又必須發出聲以表達出笑的情緒,那[ha]顯然是最直接的組合。這可以看做肺部不斷出氣,氣流不斷帶動聲帶,同時口腔部位不附加其他動作,於是產生了週期性的h+a的組合。

一門語言的音系可能缺少[h]這個輔音音位,但只要人類能呼吸,應該不會有發不出[h]的。文字表記,比如普通話和西班牙語的清軟顎擦音[x],乃至韓語的ㅋ,都只是對笑聲的文字記錄,不代表實際的發音。實際上“哈”字就是為了填補普通話缺失最接近笑聲的[xa]這個音位對應的文字而重新引入的,而漢字本身用於笑聲的擬聲字本來就是“呵”,對應的也就是[ha]這樣的音。

另外,在有語境的情況下,不是最自然狀態的笑,輔音、元音都會有相應調整,輔音附加一點摩擦就可能變成軟顎擦音、小舌擦音乃至軟顎塞音[k],元音經過響度調節(壓住笑的音量)就是央元音“呵呵”,經過開口度調節(壓住表情)就成了閉元音[i]“嘻嘻”。

越是不受意識控制的笑,比如那種看到太好笑的東西突發性的“爆笑”,或者那種怎麼壓都壓不住的笑,越會接近自然的“ha”音,但你讓笑的人說話的時候去發標準的“ha”,缺乏輔音[h]音位的人還真不一定發得出。從這個角度看,a和ha可以算人類這種動物的本能聲響,比語言實際低一個級別。

其實不單是笑,人類處在高度放鬆、疲勞狀態,或者表達驚訝情緒時,比如疲勞狀態下喘氣,或者大吃一驚時的嘆詞,都差不多是ha或aha,因為當人的發聲器官高度鬆弛、或者事出突然來不及調動口腔發聲器官,但又需要發出足夠的聲響時,能發出的也基本就是a和h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