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從上個世紀20 年代末至今,中國流行音樂已經走過九十餘個春秋。

對於中國流行音樂而言,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是件挺不合時宜的事,偏偏就產生在我國救亡時代的前夜,盛行於抗日戰爭的民族危亡時刻。這樣的環境將音樂兼而有之的教育作用和娛樂作用的對立統一推向了不可調和的絕境中。

那個時期的上海,由於特殊的政治地位,租界地區的工商業特別發達,市場繁榮。蜂擁而至的舶來文化與中國文化在這裡碰撞衝擊,各種時髦、新潮相繼湧現。儘管經歷了連年軍閥混戰、日本入侵、解放戰爭,但流行音樂似乎並沒有完全被戰火的硝煙所瀰漫,依然在市民階層流傳。與同時期前方"怒吼"的抗戰音樂相比,流行音樂似乎更能貼近後方大眾生活,所以當時的流行歌曲中盡顯思念、鄉愁之情緒,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人群的情感需求。

在這段時期中,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人嶄露頭角,出現了黎錦暉、黎錦光、陳歌辛、許如輝等流行歌曲作曲家,同時期也出現了一大批歌星。在這一時期,知名的女歌星都有哪些呢?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黎明暉

黎明暉(1909-2003),黎錦暉的女兒,是中國最早的流行歌星、影星。兒時她曾主演過歌劇《葡萄仙子》和《可憐的秋香》,開了兒童歌劇之先。黎明暉的歌舞是當時上海街頭巷尾的談論話題。在風氣尚很守的20年代,女子基本都梳長辮著旗袍,而黎明暉則短髮赤腳,短衣短裙,在臺上又唱又跳。隨著社會風氣的開化,黎明暉的名聲也一日高過一日。

後來,黎明暉跟隨其父黎錦暉的歌舞團到東南亞一帶演出,她演唱的《人面桃花》和《毛毛雨》每次都以壓軸出場,贏得無數鮮花與掌聲。代表作品還有《可憐的秋香》、《葡萄仙子》。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王人美

王人美(1914-1987),出生於湖南長沙。1927年,13歲的王人美隨兄來到上海,隨中華歌舞團(團長黎錦暉)一起到南洋等地巡迴演出。1934年,王人美在蔡楚生拍的電影《漁光曲》中飾演女主角——漁家女"小貓",自然清純,並演唱了同名主題歌《漁光曲》,從此成名。《特別快車》、《桃花江》、《新毛毛雨》、《舞伴之歌》、《鐵蹄下的歌女》都是當時非常流行的歌曲,勝利和百代公司都為她灌錄過唱片。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黎莉莉

黎莉莉(1915- 2005),本名錢蓁蓁,出生在安徽,父母都是共產黨地下工作者。由於工作特殊,父母親忍痛把小蓁蓁送進了黎錦暉的歌舞團。她童聲嘹亮、國語純正,逐漸受到黎錦暉的賞識。後來黎錦暉認她為乾女兒,因此改姓為黎。

1931年,黎莉莉出演孫瑜導演的《體育皇后》,黎莉莉扮演體育女校的學員。她以活潑、健康、富有時代性的形象徵服了觀眾,被公認為典型的"甜姐",頗受當時學生及青年人的歡迎。尤其在電影裡以泳裝造型出現,在當時引起轟動。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當時的電影廣告海報

黎莉莉代表曲有《桃花江》、《新鳳陽歌》、《自然的孩子》等。其中的《桃花江》更是風靡整個中國及南洋,可以說,當時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桃花江》。1955年,黎莉莉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專修班學習,後留校任教,成為表演系教授。

黎莉莉和王人美是多年的摯友,她們12、3歲時一起進入明月歌舞社,後來一起到聯華演電影,王人美主演了《野玫瑰》《都市的早晨》《漁光曲》等,黎莉莉主演了《小玩意》《大路》《體育皇后》等影片。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周璇

周璇(1920— 1957),是中國流行音樂史上一個難以企及的人物,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其獨特的藝術地位幾乎無人可以替代。自1930年代中期至1949年,周璇演唱歌曲210首,其中電影歌曲119首,遠遠超過同時代其它歌手。

周璇小時候名叫周小紅,周璇是後來黎錦暉為她改的,1920年她出生在江蘇常州。因為家境貧寒,10歲時被黎錦暉的歌舞團收留。黎錦光、嚴華、章錦文教她樂理和彈琴,王人美、薛玲仙、黎莉莉、胡笳教她唱歌跳舞。出道時電臺稱譽她的嗓子"如金笛沁入人心",從此"金嗓子"便成了她的雅號。

1937年的《馬路天使》是周璇早期拍攝的電影,也是她一生所拍攝40多部影片中最光芒閃耀的一部。她演唱了其中的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該片奠定了"金嗓子"歌影兩棲紅星的地位。同年,她還演唱了名曲《何日君再來》。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白虹

白虹(1919-1992)曾與周璇、龔秋霞齊名,被譽為"三大歌后"之一。有歌評家評她:"歌喉嘹亮,就像陽光普照,能激發人們高遠的情懷。"1930年代初期,白虹早期的歌曲幾乎都出自黎錦光之手,代表曲目是《郎是春日風》。

1934年6月,上海各家電臺聯合舉辦"廣播歌星競選"比賽,經過歌迷踴躍投票,白虹代表"明月社",以9103票的成績摘得桂冠,領先"金嗓子"周璇200多票。1945年後,她開始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偏向輕鬆活潑,特別擅長演唱爵士風格的歌曲,如《惱人的夜雨》、《愛情與黃金》、《雨不灑花花不紅》、《霧夜血案》等。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龔秋霞

龔秋霞(1918-2004)唱歌的最大特點是甜潤婉轉,曾名列"上海10大歌星"的前二,她的歌曲很多出自陳歌辛、賀綠汀等名家之手,不少帶有較濃的藝術歌曲風味。如《船歌》、《春風野草》等。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姚莉

姚莉(1921-2019 )原名姚秀雲,上海人,父親早亡,家境貧寒。小姚莉從小與哥哥姚敏、姐姐姚英相依為命。在哥哥影響下,小姚莉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練得一副好歌喉。後來姚莉在周璇的丈夫嚴華的介紹和幫助下,進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錄了第一張唱片《賣相思》。唱片中的點題之作《賣相思》與另一首歌曲《清流映明月》,風靡大街小巷,姚莉頓時成了紅歌星,姚莉也被人們稱為"銀嗓子"。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李香蘭

李香蘭(1920-2014)原名山口淑子,1920年出生於瀋陽市郊區。山口淑子出身在日本一個漢學世家,從小時候學唱西洋古典歌曲、詠歎調和花腔女高音。1933年起,山口淑子以"李香蘭"為藝名,在電臺先後演唱了《漁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歌曲,逐漸走紅。

1942年,李香蘭在電影《萬世流芳》中扮演賣糖姑娘鳳姑,並親自演唱了《賣糖歌》和《戒菸歌》兩首插曲,一時傳遍全國。她在上海為百代唱片公司灌唱的《夜來香》、《賣糖歌》、《戒菸歌》、《海燕》,都是華語流行歌曲史上的經典名作。

日本投降之後,李香蘭因曾拍攝過《支那之夜》等片子,故被告漢奸。作為中國流行音樂歷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李香蘭也算是一個傳奇。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白光

白光(1920-1999)的一生演唱的歌曲不過幾十首,但絕大多數都是精品。白光以一雙迷人的眼睛傾倒眾生,她形象百變,動作嬌媚,聲音性感磁性,有"低音歌后"及"一代妖姬"之稱。1943年,一部由她主演的《桃李爭春》風靡大江南北,由她本人主唱的主題曲,更成了上海廣播電臺天天播放、歌臺舞榭夜夜歡唱的曲子。1949年,白光去了香港繼續音樂事業。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吳鶯音

吳鶯音(1921-2009),原名吳健秋,出生於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少年時的吳鶯音一心想要報考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但這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為此她只能跑到一家小學當了音樂與英文老師。1941年,上海有一家廣播電臺招聘歌手,吳鶯音鼓足勇氣報名參加,結果她居然在報考的3000人中獲得第一名,一夜成為明星。她也是在這時改名"吳鶯音",正式開始了歌唱生涯。

1946-1948年,是吳鶯音的黃金時代,百代公司為她出版了30多張唱片,幾乎首首流行。吳鶯音的歌聲別有風味,帶有明顯的鼻音,因此音樂公司專門為她量身定做用鼻音收尾的歌詞。吳鶯音演唱抒情幽怨的歌曲時,有如鶯啼燕語呢喃,因此在當年的歌壇獲得了"吳依柔語"的"鼻音歌后"美譽。

中國流行音樂的肇始

當年,在上海這個號稱“東方夜巴黎”的大城市,颳起的這股流行音樂風,帶動了整個娛樂業的興旺。雖說中國的流行音樂“生不逢時”,但後來的香港、臺灣流行樂壇的發展,其重要的源流之一就是來自這一時期創作的“時代曲”,鄧麗君等人還常常翻唱。

新中國成立後,大時代背景和審美理念的轉變,使得“時代曲”無法在大陸找到立錐之居。於是,一批頗負盛名的“時代曲”詞曲作家、歌星、製作人等紛紛南下香港,先後促成了“大長城”、“百代”等唱片公司和“鳳凰”、“邵氏兄弟”等電影公司在港的相繼成立,重新開闢出“時代曲”的新天地。

當然,“時代曲”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南移,它是隨著時局動盪、人口遷徙,一步步地滲透進香港大眾的文化生活中的。而隨著“國民政府”敗退臺灣,登島的百餘萬大陸人口的精神需求需藉由民國的“時代曲”,於是“海港派”(上海、香港的流行音樂) 國語時代曲成了島上“大陸人”慰藉鄉愁的精神食糧。


20-40年代上海灘的十大女歌星,造就中國流行音樂的第一個高峰

左起:白虹、姚莉、周璇、李香蘭、白光、吳鶯音

中國流行音樂濫觴於“五四”後期,輝煌於抗戰、戰後時期。濫觴期間,它目睹了思想的碰撞、白話文的推廣和有聲電影的崛起。輝煌期間,它和整個民族共同經歷了八年抗戰、三年內戰,甚至連四年“孤島”歲月也沒有阻止它前進的腳步。

與其他國家的流行音樂不同,民國流行音樂湧現、發達於社會轉型之時。比起同時代的專業音樂,它好像有著更為頑強的生命力。政治的角逐、外敵的入侵似乎都沒有從根本上將其摧垮,當然它也必須為自己“生不逢時”和常常“被利用”而付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