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青年

每日一學|學“習”傳統:人生的黃金時期在青年

編者按: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角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深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現將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言論彙集並陸續在平臺發出,以饗讀者。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大學考察,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並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古語金句激勵青年成為時代奮鬥者,努力為國爭光、為民造福。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禮記·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今中外,關於教育和辦學,思想流派繁多,理論觀點各異,但在教育必須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這一點上是有共識的。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辦學就要尊重這個規律,否則就辦不好學。

【師者,人之模範也】

古人說:“師者,人之模範也。”在學生眼裡,老師是“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言一行都給學生以極大影響。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範性。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讓教師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學生在大學裡學什麼、能學到什麼、學得怎麼樣,同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密切相關。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王守仁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可見,立志對一個人的一生具有多麼重要的意義。廣大青年要培養奮鬥精神,做到理想堅定,信念執著,不怕困難,勇於開拓,頑強拼搏,永不氣餒。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知識是每個人成才的基石,在學習階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學習就必須求真學問,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滿足於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識。要通過學習知識,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到的東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不能只裝在腦袋裡,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謂“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項事業,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乾出來的。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是永恆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隻說不做,眼高手低。不論學習還是工作,都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實踐出真知;都要嚴謹務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苦幹實幹。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辛棄疾在一首詞中寫道:“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我說過:“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鬥,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鬥中夢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