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縣古代知縣及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名錄表,看哪裡人最多?

興寧縣古代知縣及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名錄表,看哪裡人最多?

明清時期興寧知縣名錄表、興寧縣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名錄

據1992版《興寧縣誌》第四篇明清興寧知縣名錄表、興寧縣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名錄,參考《興寧縣城鎮志》歷代興寧縣令考。

興寧縣古代知縣及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名錄表,看哪裡人最多?

興寧古城牆


明清民國興寧縣令名錄1(明朝)
姓 名 籍 貫 到任年份 備 考
周仕貴 江 西 明洪武二年(1369)
張 成 湖 廣 洪武八年(1375)
張 助 福 建 洪武十四年(1381)
朱 祖 福 建 洪武十七年(1384)
夏則中 湖北武昌 洪武廿二年(1339)
習 韶 江西永豐 洪武三十年(1397) 長樂知縣兼
賴 禮 廣 西 永樂二年(1404)
戴 成 江 西 永樂五年(1407)
陳祖義 福建上杭 永樂十七年(1419)
劉 綱 江西泰和 宣德二年(1427)
徐 陟 福建晉江 宣德十年(1435)
朱孟德 浙江海鹽 正統三年(1438) 進士
蔡德義 江西九江 正統十年(1445)
朱 瑛 江西浮粱 景泰三年(1452) 舉人
舒 韶 江西餘干 景泰五年(1454)
何以源 江蘇華亭 天順七年(1463)
秦 宏 廣西桂林 成化元年(1465) 舉人
鄭 遜 福建福寧 成化五年(1469)
董 英 福建邵武 成化十年(1474) 舉人


林 旺 福建永春 成化十二年(1476)
侯 爵 浙江樂清 成化十六年(1480) 監生
江 璟 福建建陽 成化十八年(1482) (長樂典史署興寧縣事)
盛 讓 湖北應城 弘治元年(1438)
劉 蔭 廣西靈川 弘治三年(1490) 舉人
黃 縉 福建莆田 弘治七年(1494) 舉人
餘 泰 福建長樂 弘治九年(1496) 舉人
陳孔明 安徽池州 弘治十三年(1500) 監生
芮 思 江蘇宜興 弘治十八年(1505) 進士
智 佑 河北元氏 正德二年(1507) 舉人
趙從乾 廣西柳州 正德五年(1510) 舉人
焦世經 湖南資興 正德七年(1512)
祝允明 江蘇長州 正德十年(1515) 舉人
王 爌 漸江黃岩 (失考) 進士
仇應麟 浙江如皋 正德十五年(1520)
應鵬種 浙江臨海 嘉靖二年(1523) 舉人
吳 悌 福建南靖 嘉靖七年(1528) 舉人
施 幹 廣西貴池 嘉靖十三年(1534)
方 述 江西祟仁 嘉靖十五年(1535) 舉人
鄭 要 福建龍溪 嘉靖廿二年(1543) 舉人
何德寬 廣西富川 嘉靖廿五年(1545)
商 金 湖南湘鄉 嘉靖廿六年(1547)
黃國奎 江西廬陵 嘉靖廿九年(1550) 舉人

羅 衣 (失考) 嘉靖卅三年(1554) 舉人
葉 正 江西餘干 嘉靖卅七年(1558)
陳其箴 福建莆田 嘉靖四十年(1561) 舉人
傅 椿 廣西桂林 嘉靖四十四年(1565) 舉人
陳 交 江蘇常熟 嘉靖四十五年(1566)
熊 照 江西南昌 隆慶二年(1568) 舉人
廖元娘 廣西蒼梧 隆慶四年(1570) 舉人
俞嘉言 浙江餘姚 隆慶五年(1571) 進士
劉應龍 雲南寧州 萬曆元年(1573)
黃文龍 福建沙縣 萬曆四年(1576)
孫夢龍 江蘇高淳 萬曆八年(1580)
莊 量 福建同安 萬曆十年(1582) 舉人
石承芳 浙江寧海 萬曆十四年(1586)
傅道唯 福建晉江 萬曆十六年(1588)
王 棟 江西南城 萬曆十八年(1590)
李希說 廣西橫州 萬曆廿二年(1594)
沈 潤 遼寧瀋州 萬曆廿二年(1594)
揚勝梧 四川宜賓 萬曆廿五年(1597) 舉人
陳鶴鳴 浙江仁和 萬曆廿九年(1601) 舉人
連 瓚 福建龍巖 萬曆卅二年(1604)
史懋文 廣西金壇 萬曆卅三年(1605) 舉人
盧 奎 福建龍溪 萬曆卅五年(1607) 舉人
金巖清 江西婺源 萬曆卅六年(1608)

陳應薦 江蘇太平 萬曆卅七年(1609)
黃若雲 湖北黃梅 萬曆四十二年(1614)
萬德鵬 江蘇宜興 萬曆四十七(1619) 舉人
姚元鷹 江蘇華亭 泰昌元年(1620)
曾日唯 湖北沔陽 天啟二年(1622) 舉人
呂大英 廣 西 天啟二年(1622) 萌生
蔣明昌 浙江義烏 天啟五年(1625)
賴維嶽 福建永定 崇禎元年(1628) 舉人
張甲先 山西元州 崇禎四年(1631) 舉人
劉熙祚 江蘇武進 崇禎八年(1635) 舉人
蔣恆奇 廣西全州 祟禎十五年(1642) 舉人
廖文升 福 建 (失考) 恩貢
莊應詔 江蘇無錫 崇禎十七年(1644)
汪園瞻 (失考)


興寧縣古代知縣及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名錄表,看哪裡人最多?

明清民國興寧縣令名錄2(清朝)
蔡琨蔭 福建晉江 順治四年(1647)
胡繼武 安徽休寧 順治五年(1648)
石楚欽 (失考) 順治八年(1651)
金永耀 (失考) 順治九年(1652)
鮑鼎 山西山陰 順治十年(1653)
張如齡 河北雄縣 順治十四年(1657)
張鳳翮 河南西華 順治十六年(1659) 進士
劉榮貫 鄱陽 康熙三年(1664)
韓 鋐 山東濟寧 康熙八年(1669) 貢生
彭竣齡 (失考) (無考)
許師邵 潮 廣 康熙十年(1671)
王與襄 山東新城 康熙十年(1671) 進士
潘 讓 河 北 康熙十二年(]673) 舉人
王綸部 江蘇江寧 康熙十六年(1677)
李清鋐 遼寧奉天 康熙廿二年(1683)
屈孟祥 陝西莆城 康熙廿八年(1689) 舉人
董天寵 遼寧鐵嶺 康熙卅三年(1694)
尹文熾 雲南蒙自 康熙四十六年(1707) 舉人
周 憲 陝西山陽 康熙五十四年(1715) 進士
楊 煒 陝西三原 康熙五十六年(1717)
張奎光 江蘇武進 康熙五十九年(1720) 進士


王師旦 浙江海鹽 康熙六十一年(1722) 進士
施 智 湖南安化 雍正三年(1725) 舉人
趙學昌 浙江嘉興 雍正六年(1728) 舉人
張 薰 河南祥符 雍正八年(1730) 拔貢
羅廷猷 江西吉水 雍正八年(1730) 進士
丁芳植 山東諸城 雍正九年(1731)
劉烈偉 江西贛縣 雍正十二年(1734) 舉人
施念曾 江南宣城 雍正十二年(1734) 拔貢
江日喧 湖北建德 乾隆二年(1737) 監生
張世燦 福建閩縣 乾隆六年(1741) 舉人
藺壽 楊武 乾隆六年(1741) 舉人
施 廉 江蘇吳縣 乾隆七年(1742)
王德溥 廣西博白 乾隆十三年(1748)
曾維馥 (失孝) 乾隆十五年(]750)
周 琳 四川都勻 乾隆十五年(1750) 舉人
孫 煒 山東壽光 乾隆十八年(1753) 進士
楚元士 河南宜陽 乾隆十九年(1754) 舉人
費映奎 浙江仁和 乾隆廿年(1755) 舉人
壬文教 河北滄州 乾隆廿一年(1756) 進士
來 錦 河南武陟 乾隆廿七年0762) 進士
方岱浩 浙江開化 乾隆廿七年(1762) 舉人
鄭朝柱 江西高安 乾隆卅三年(1768) 監生

唐仕謹 江蘇江都 乾隆卅四年(1769) 捐貢生
顏光煒 江蘇長洲 乾隆卅四年(1769) 貢生
蔡良瑞 河南密縣 乾隆卅五年(t770) 舉人
李煜 四川重慶府 乾隆卅六年(1771) 舉人
德 集 滿 洲 乾隆卅六年(1771)
廖景班 江蘇華事 乾隆卅七年(1772) 舉人
金 綬 滿 洲 乾隆四十年([775)
夏文廣 雲 南 乾隆西十年(1775) 舉人
李臺連(召達) 遼寧建昌 乾隆四十年(1775) 舉人
徐與蕃 江蘇華亭 乾隆四十三年(1778) 監生
趙由儼 江西吉安府 乾隆四十四年(1779) 舉人
張曾誼 安徽桐城 乾隆四十四年(1779) 監生
衛希駿 陝西韓城 乾隆四十五年(1780) 進士
陳 陽 福建侯官 乾隆四十八年(1783) 舉人
趙夢麟 江西大和 乾隆五十一年(1786) 舉人
鄧之沂 江西大和 乾隆五十一年(1786) 舉人
方 元 (失考) 乾隆五十三年(1788) 舉人
王廷柏 江西江陽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副榜
德 文 滿洲 乾隆五十五年(1790) 舉人
孔傳家 湖州府 乾隆五十六年(1791) 舉人
王申年 山東城武 乾隆五十六年(1791) 舉人

周成紹 漢軍鑲黃旗 乾隆五十八年(1798) 舉人
郭鳳彩 江西大和 乾隆五十九年(1794) 舉人
李昌霖 山西平定州 嘉慶二年(1797) 舉人
王行芳 江蘇溧陽縣 嘉慶二年(1797)
張中行 四川瀘州 嘉慶三年(1798)
趙興武 河北大興 嘉慶四年(1799)
胡兆綸 江西南豐 嘉慶四年(1799) 舉人
王行芳 江蘇溧陽 嘉慶五年(1800) 復任
莊自儀 湖北潛江 嘉慶七年(1802) 舉人
黃柞昌 江西上高 嘉慶八年(1803) 舉人
胡受川 江西南豐 嘉慶九年(1804) 附貢生
沈 濟 山西大寧 嘉慶十一年(1806) 舉人
宋楊光 江蘇長洲 嘉慶十二年(1807) 附監生
德 音 滿 州 嘉慶十三年(1808) 舉人
宋揚光 江蘇長洲 嘉庚十四年(1809) 復任
李長根 安徽大湖 嘉慶十西年(1809)
史積誠 河北宛平 嘉慶十四年(1809) 舉人
章 鴻 浙 江 嘉慶十四年(1809)
仲振履 吉林泰州 嘉慶十五年(1810) 進士
塗 晉 江西新城 嘉慶廿一年(1816) 瀚林
沈德溥 浙江山陰 嘉慶廿一年(1810) 監生
段克宗 直隸蔚州 嘉慶廿二年(1817) 內閣中書

陳星聯 (失考) 嘉慶廿三年(1818) 監生
鄒二南 江西奉新 嘉慶廿五年(1820) 舉人
羅觀海 浙江新城 道光元年(1821) 發貢
談紹新 河北大興 道光二年(1822)
程正樂 江蘇睢寧 道光五年(1825)
談紹新 河北大興 道光五年(1825) 復任
魏儒珍 直隸曲陽 道光六年(1826) 進士
姚柯 山東鉅野 道光六年(1826) 舉人
李繩先 浙江錢塘 道光九年(1829)
藍建英 福建閩縣 道光十年(1830) 進士
曾名芹 江西龍南 道光十一年(1831) 舉人
謝濟韶 湖南萊陽 道光十二年(1882) 舉人
姚 鎮 浙江烏程 道光十二年(1832) 拔貢
祁 普 山西高平 道光十三年(1833) 翰林
賈侍舜 甘肅鎮原 道光十四年(1884) 內閣中書
胡大復 湖南乾州 道光十四年(1834) 拔貢
劉世淳 河北大興 道光十八年(1838) 監生
帖臨藻 山西應州 道光廿三年(1848) 拔貢
高 棨 浙江蕭山 道光廿三年(1843) 舉人
鄭邦漣 廣西臨桂 道光廿三年(1843) 舉人
壽 祺 (失考) 道光廿四年(1844) 舉人
崔國政 安徽大平 道光廿四年(1844) 進士

章學源 江西南城 道光廿四年(1844) 舉人
高 鴻 浙江仁和 道光廿六年(1846) 附貢
江纁明 福建連城 道光廿八年(1848) 附貢
胡湘 湖南湘潭 道光廿八年(1848) 監生
樊世照 河南內黃 道光廿九年(1849) 附貢
傅 裕 河北大興 成豐元年(1851)
張鶴齡 安徽桐城 咸豐二年(1852) 監生
(失考) (失考) 咸豐?年
彭蘊煒 (失考) 咸豐九年(1859)
(失考) (失考) 咸豐?年
周連甲 山 西 同治四年(1865)
夏獻銘 江 西 同治六年(1867)
何福海 (失考) 同治七年(1868)
(失考) (失考) 同治?年
張琮 廣西桂林 同治十年(1871)
徐殿蘭 浙 江 同治十一年(1872)
童 榕 (失考) 光緒三年(1877) 道委任
徐德度 江西龍南 光緒四年(1878)
陳壽春 浙 江 光緒六年(1880)
沈春輝 浙江烏程 光緒七年(1881)
王 口 (失考) 光緒十年(1884)
邱鴻星 福建侯官 光緒十一年(1885)
劉鎮寰 (失考) 光緒十三年(1887)
沈春輝 漸江烏程 光緒十四年(1888) 復任
李洪毓 陝西沔陽 光緒十五年(1889)

沈春輝 浙江烏程 光緒十六年(1890) 三任
朱瑤楷 (失考) 光緒十七年(1891)
葛肇蘭 (失考) 光緒十九年(1898)
蔡光岱 江西新建 光緒廿一年(1895)
李汝藩 江蘇清江 光緒廿五年(1899)
孫祖華 浙 江 光緒廿六年(1900)
馮如衡 江 蘇 光緒廿七年(1901)
王克鼎 (失考) 光緒廿八年(1902)
郭傳昌 福建侯官 光緒廿九年(1909)
滕方五 吉林 光緒卅年(1904)
茹欲可 陝 西 光緒卅二年(1900)
鄭業崇 (失考) 光緒卅四年(1908)
吳慶年 (失考) 宣統元年(1909)



明清民國興寧縣令名錄3(民國)
姓 名 籍 貫 任職年份 備 考 職 務
蕭惠長 廣東興寧 清宣統三年至民國元年 1911至1912 民事長
李文萊 廣東梅縣 民國元年(1912) 縣稱縣公暑 知事
吳祖禮 廣東豐順 民國2年(1913) 知事
陳達禮 (失考) 民國2年(1913) 知事
謝龍章 (失考) 民國3年(1914) 知事


劉金照 江蘇 民國3年(1914) 知事
張峻基 (失考) 民國4年(1915) 知事
官家瑤 廣東始興 民國5年(1916) 知事
莫 靄 (失考) 民國5年(1916) 知事
王 虢 福建 民國6年(1917) 知事
劉家鬯 (失考) 民國7年(1918) 知事
林廷楨 梅縣 民國8年(1919) 知事
曾慶良 (失考) 民國8年(1919) 知事
劉拔青 廣東蕉嶺 民國9年(1920) 知事
陸世珍 (失考) 民國10年(1921) 知事
餘鷹揚 (失考) 民國10年(1921) 知事
羅慶星 廣東興寧 民國11年(1922) 即羅樹頑 知事
羅師楊 廣東興寧 民國13年(1924) 即羅幼山 知事
劉洪若 廣東興寧 民國14年(1925) 代任 知事
羅師揚 廣東興寧 民國14年(1925) 任至民國15年5月 知事
馮齊平 (失考) 民國15年(1926) 知事
蕭公望 廣東興寧 民國15年(1926) 縣公署改縣政府,知事改縣長 縣長
羅倬漢 廣東興寧 民國16年(1927) 縣長
廖森圃 廣東梅縣 民國16年(1927) 縣長
謝達夫 廣東梅縣 民國16年(1927) 民國17年冬再接任 縣長
廖桐史 廣東順德 民國17年(1928) 縣長
馬文芳 (失考) 民國18年(1929) 縣長
伊光儀 福建寧化 民國18年(1929) 縣長

邱瑞甲 廣東蕉嶺 民國19年(1930) 縣長
何 振 (失考) 民國19年(1930) 縣長
曾傳經 廣東梅縣 民國19年(1930) 縣長
李岱雲 廣東興寧 民國20年(1931) 縣長
林世恩 廣東高要 民國21年(1932) 縣長
李慧周 廣東東莞 民國22年(1933) 縣長
彭精一 廣東梅縣 民國24年(1935) 縣長
傅 疆 浙 江 民國25年(1936) 專員兼縣長 縣長
李鬱昆 廣東東莞 民國26年(1937) 專員兼縣長 縣長
汪大燧 安 徽 民國26年(1937) 縣長
李伯球 廣東梅縣 民國28年(1939) 縣長
何虞警 (失考) 民國28年(1939) 縣長
何迺英 廣東興寧 民國28年(1939) 縣長
羅 醒 廣東大埔 民國29年(1940) 縣長
羅湘元 福 建 (失考) 縣長
劉 平 廣東陽山 民國30年(1940) 縣長
溫克威 廣東梅縣 民國31年(1942) 縣長
藍 遜 廣東大埔 (失考) 縣長
繆任仁 廣東五華 民國33年(1944) 縣長
鄧鴻芹 廣東龍川 民國35年(1946) 民國36年5月被撤職 縣長
童日蘇 廣東興寧 民國36年(1947) 縣長
蕭蔚民 廣東興寧 民國37年(1948) 縣長
陳鬱萍 廣東興寧 民國37年(1948) 1949年5月18日起義 縣長


興寧縣古代知縣及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名錄表,看哪裡人最多?

興寧古代的縣官補遺
來源:《廣東史志》2015年第3期
自秦始皇一統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的2000多年,縣官一直是一縣的“父母官”,掌一方治理,聽訟斷案、勸課農桑、催稅徵糧、教化百姓俱是其職責,戶口編籍、修路通津、教育祭祀無所不管,下至小民生老病死,上至一邑興敗衰榮,莫不與縣官息息相關。方誌書籍記載每一時期的縣官作為,往往是總結一邑時政得失的可靠史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縣官制度,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稱謂。由秦漢至隋唐,縣令是一縣的最高長官,另設有輔佐官員一至二名,如縣丞、主薄、縣尉,輔佐縣令管理文書、倉庫、治安、戶籍、印鑑等事物,元朝以後又設置有典史,掌管緝捕、稽查獄囚。不同的時代,視地方事物的繁簡,縣丞、縣尉、主薄的設置也不同,如興寧明代初期既有縣丞又有主薄,中期只有典史,至後期又為主薄、典史並存。宋、明、清三朝,一縣主官稱為知縣。元代則另設有達魯花赤,代表大汗或投下封君的監臨官,以蒙古人擔任;縣尹或稱縣令,是僅次於達魯花赤的第二號長官,也是庶政的實際主持者。元代的縣依戶數多寡分為上、中、下三等,設達魯花赤一員,縣尹一員,主簿一員,縣尉一員,民少事簡之地則以簿兼尉。元代江南戶口一萬戶以下為下縣,興寧縣戶口不足二千,應無縣尉之位,職責由主簿承擔。
縣誌記載的興寧明代以前縣官
明代以後,興寧因有系統完善的編修縣誌,縣官基本都有記載。惟獨明代以前的縣官,雖經歷代修志人的尋找補充,至清咸豐六年第八次編修興寧縣誌,仍只找到十位縣令和兩位主薄。分別是:
周鐵虎,五代梁武帝朝為令;
荀朗,五代陳永定二年封興寧侯;

斐蘊,河東聞喜人,五代陳後主朝為令;
張翊,曲江人,唐朝興寧令;
羅烈,長汀人,南宋紹興間為令;
顏公袞,龍溪人,南宋紹定間為令;
陳湯,興化人,南宋淳祐間為令;
廖叔政,晉江人,南宋景炎間為令;
謝升賢,仙遊人,南宋端平間為令;
周彥先,泰州人,宋代興寧令,年代無考;
徐千能,莆田人,南宋紹定間為主簿;
李蕭龍,宋代主簿,年代無考。
根據網絡上公開的方誌系統數據以及可靠的史料典籍新檢索出的部分興寧古代縣官:
1.林邁,字大才,以明經擢第,唐貞元年間(785-805)授循州興寧縣主簿,升同州長史,後任商州刺史、雷州刺史。因林氏兄弟九人同為州牧,後人稱為“九牧林”,事見明代江西道監察御史陳道潛撰寫的《林氏九牧圖記》。
2.林世珽,福建長樂坂頭人,北宋皇祐元年(1049,族譜記載為慶曆己丑年)進士,興寧縣知縣。(《長樂市志》進士、諸科名錶)
3.兼尉丁,北宋元佑中知興寧縣事。(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卷》延引明萬曆年間凌迪知所撰《萬姓統譜》)

4.歐陽叔向,北宋紹聖初年興寧知縣。北宋紹聖元年(1094),大文學家蘇東坡被貶至惠州,他的文集中有他寫給龍川縣令翟東玉的一封信,其中說:“吾晚覺血氣衰耗如老馬矣,欲多食生地黃而不可常致。近見人言,循州興寧令歐陽叔向於縣圃中多種此藥,意欲作書幹求而未敢。君與叔向故人,可為致此意否?”(《蘇東坡文集》卷五十八)
5.杜灼,北宋元符年間為循州興寧尉。由北宋汀州知州孫升(1037-1099)口述,劉延世筆錄成書的《孫公談圃》記載:“杜太監植少子灼,為李定所捃,定曰:‘莫要剝了綠衫。’灼從容對曰:‘綠衫未剝,恐先剝了紫衫。’定大怒,枷送司理院,求其贓罪不得,以它事坐之,衝替而已。定未幾,果以不持所生母仇氏服,貶官而死。灼今為循州興寧尉。”
6.林升,福建連江縣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進士,任興寧主簿,官終迪功郎。(民國《連江縣誌》)
7.吳廷寶,潮陽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正奏第四甲進士,任興寧縣丞。(光緒版《潮陽縣誌》)
8.蘇升,南宋紹興間興寧知縣。《永樂大典》第7235卷收錄有興寧知縣蘇升撰寫的《重修翰林堂記》:“予宰興寧,有山曰神光,巋然峭峙,騰焰屬天,斂英聚華,產尤植奇。……時紹興戊寅十月望日,從政郎、知循州興寧縣,兼勸農事。蘇升記。”又據蘇丹《海南蘇姓始遷祖蘇升及其後裔流移》一文,蘇升原籍福建永春縣,紹興十八年進士,慶元年間任瓊州知府後落籍海南,疑即為此人。

9.陳溥,字淵甫,福建長樂嶺南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文舉特奏進士(《長樂市志》作嘉定十六年),官至興寧知縣。(明弘治《長樂縣誌》)
10.曾純,南宋端平年間興寧知縣,生卒籍貫不詳,肇慶七星巖風景區石室洞大巖東壁上刻有他的詩。端平二年(1235),興寧縣令曾純與肇慶府通判趙崇垓同遊七星巖,題詩一首,詩云:“鬥宿垂精插碧空,嵌巖太古石屏風。自然一道玲瓏穴,誰見五丁開鑿功。竇裡乳泉時點滴,門前瀝水暗流通。吾儕洞目嵩臺景,謝屐何曾到此中。”
11、趙知縣,名字無考,南宋紹定間興寧縣令。《永樂大典》收錄《循州興寧縣學記》一文,記載南宋淳佑五年(1245)任命陳湯為興寧縣令,“先是學宮在縣治之左,去公廨百餘步,嘉定初徒於闤闠之中,與安王易地而居。庚寅(紹定三年,1230年)毀於兵,衿佩弦誦之地,莽為兵墟,曾、趙二令尹,僅綿蕞數畝之宮,姑以存學之雲耳。至是鼎刱大成殿於舊學之基”,文中提到陳湯創建大成殿前,庚寅年後興寧學宮被毀後,已有曾、趙二令尹修葺之舉,曾令尹應就是上述知縣曾純。
12.宋之望,南宋淳佑年間興寧縣知縣。《福建百家姓大典》記載,宋之望,字景山,又字見道,南宋嘉熙二年進士,歷任廣州香山縣尉,循州興寧縣令,除溫州瑞安縣丞,海豐知縣,通判肇慶府,提領安邊所主管文字,終奉議郎,賜緋魚袋。《香山縣鄉土志》記載,淳佑四年(1244),主簿宋之望徙建香山縣學宮。2005年出版的《海豐縣志》記載,宋之望淳佑末年任海豐令。莆田市《城廂區志》記載宋之望是莆田城廂區雙池人。

13.田當,元興寧縣長,進義郎;張綺,興寧縣尹,承務郎;李祟高,興寧簿尉,從仕郎。上述三人皆為元泰定年間興寧縣官,見於《永樂大典》第21984卷元代潮州路儒學教授何民先所撰的《興寧縣儒學復田記》,文曰:“興寧為廣東著邑,邑故有學,學故有田。泰定丙寅(1326年)二月朔,邑長進義田當、令尹張承務綺、簿尉李從仕祟高,率其屬祗謁學宮……。”
14.賀光柔,山東東阿人,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進士,任廣東興寧縣尹。
15.明興寧縣丞袁復,迪功郎,江西新淦人,洪武十四年(1381)至十八年任,卒於任所。其同鄉太子少保、武英殿學士金幼孜為其撰的墓碣銘記載:“公諱復,字景陽,姓袁氏,世居新淦之石莊,洪武辛酉(1381年)夏四月,以聰明正直薦於朝,太祖高皇帝命賦槐陰清晝,遂援筆成三詩以進,即日授恵州興寧縣丞。興寧地居荒僻,民俗反側。公始至,詢察民隠,因其所利者而興之,所病者而去之,居數月民皆服公之教,帖然以寧。未幾,鄰邑博羅盜起,上官委公往捕之,……甲子冬十月,秩滿入覲,民老弱追送於道曰:‘阿公我父母也,向非父母我何以生,願父母重來以綏我民。’既而公復歸,民大喜過望,逾數月以疾卒於官,時洪武乙丑(1385年)九月十三日也。”(《金文靖集》興寧丞袁景陽墓碣銘)

興寧縣古代知縣及民國時期歷任知事縣長名錄表,看哪裡人最多?


興寧縣誌中古代縣官事蹟補遺


唐興寧令張翊,是唐玄宗時嶺南名相張九齡堂侄。據《新唐書》卷七十二始興張氏宰相世系表,始興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張九齡的曾祖父張君政,因任韶州別駕落居於韶州曲江,張翊即是張君政的五世孫。


周彥先是北宋名相王安石的姑父,於北宋康定年間任興寧知縣,任上將興寧縣治從雷公墩遷至寧昌驛,病卒於任。《王安石文集》記載王安石親自為他撰寫的墓誌銘中說:“(周彥先)諱彥先,字師古。……轉運使留君以監(廣州)市舶。它吏方習為奸賕事,而君獨不買舶中一物,轉運使嘗數稱君以愧它吏,而薦君以知循州之興寧縣。至則相縣南三十里寧昌驛以為治所,而吏自此得不以瘴死。然君既得疾於興寧矣,遂卒,卒時年四十二。縣人以君為能撫我,思之也。”


南宋紹興間興寧知縣羅烈,福建汀州府名宦。《永樂大典》第7894卷轉錄《臨汀志》本傳:“建炎二年戊申李易榜(進士),字子剛,長汀縣人。刻意學問,年幾冠,經史百氏之書靡不通貫,調泉州同安尉。時楊京力叛,自劍趨泉,烈部兵捍扼,邑人恃以無恐。再調循州興寧令,會群盜出沒,一日賊突入縣,執烈以行,烈不為恐,以理曉諭,賊不敢加害,送之還邑,各遁去,無何賊黨複合,烈親率千餘人搗賊巢,賊潰走,得所掠子女二百餘人,悉召其家人還之。終宣教郎,知廬陵縣。喜注述,有《博文新說》十卷,《古文類證》數萬言,注杜甫詩事類千餘條行於鄉”。南宋紹定間,興寧知縣顏公袞與主簿徐千能同被寇所害。《八閩通志》記載:“顏公袞字鼎卿,龍溪人。以父澤補官,調循州興寧縣令。紹定間,兇賊陳三槍、羅動天迫興寧境,或曰:“寇至盍去諸?”公袞不可,出縣與賊遇,下車諭以理義。賊怒,公袞厲聲叱罵之,與主簿徐千能等皆遇害。邑民哀之,為立祠。詔贈朝奉郎,官其子。”廈門《海滄縣誌》記載,顏公袞是龍溪縣青礁人(今海滄區),因父顏戴之蔭補興寧知縣。據福建《將樂縣誌》記載,明代弘治年間任興寧知縣的餘泰,考證了顏公袞和主簿徐千能以身殉職的史實,收錄入縣誌,興建祠堂,親率百姓祭祀。


南宋淳佑五年(1245)陳湯任興寧知縣,任上捐俸二十萬、米五百鬥創建興寧學宮大成殿。《永樂大典》第21984卷《循州興寧縣學記》記載:“越二年,令眂邑事。一之日,謁先聖先師於學,顧瞻殿宇湫溢,黌館頹圯,士無所肄其業。方有意教道,以厲士俗,而邑經兵火,財一星周,燒痕方補,生意未回,不敢亟議土木之役。首於弊事,苗耨發櫛,皇皇然膏枯醒暍,加惠田裡。二考甫報政,適當大比興賢之年,爰進諸生而經畫之。先是,學宮在縣治之左,去公廨百餘步,嘉定初徒於闤闠之中,與安王易地而居。庚寅毀於兵,衿佩弦誦之地,莽為兵墟,曾、趙二令尹,僅綿蕞數畝之宮,姑以存學之雲耳。至是鼎刱大成殿於舊學之基,復武安王於故廣,令割俸金二十萬、米五百鬥為之倡,士旅翕然和之。”
南宋興寧知縣廖叔政,是福建晉江人。《八閩通志·泉州府良吏》本傳記載:“廖叔政,字正臣,晉江人。登慶元丙辰武舉,歷上林、興寧令。瓊莞寇作,帥令督捕,輒以捷報。復剿古縣猺寇,臺閫上其功,闢守吉陽,改高州,就除邕管。逾歲,以祠歸裡。戊寅海寇之警,與寓公儲襄募集民船掩覆,獲其酋。郡守真德秀薦守金州,命未下而卒。”


南宋端平興寧知縣謝升賢,與陳湯俱為福建仙遊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進士。《八閩通志》記載,謝升賢字景芳,號恕齋,任英德府滄光縣尉,知循州興寧縣。《宋元學案》記載,謝升賢主治理學,漕使方大琮、提刑楊大異皆薦宜充師儒之選,有《太極圖》《西銘》《中庸》《大學解》,刻於廣州濂泉書院。


南宋興寧主簿李肖龍,曾權任五華知縣。《嘉慶增城縣誌》記載,李肖龍字叔膺,增城龜峰鋪人,南宋鹹淳辛未(1271)進士,調贛州司戶,改循州興寧簿,攝長樂事。代理長樂縣事期間,懲治豪強大戶,立紀法,組織鄉兵,禁止男女為巫,規理婚姻,興辦學堂,使社會穩定,政治清明。精於六經、九流、雜技、尤喜談兵,著有《易傳》《崔清獻言行錄》《見聞錄》《五教編》等。今增城荔城街百花林留有李肖龍的摩崖石刻。
勘誤一則:《咸豐興寧縣誌》記載的興寧縣令中,列有五代陳朝的荀朗。據《陳書》荀朗傳,荀朗原為梁朝安南將軍、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歸附陳朝後,因與侯安都等率軍大破北齊軍,於永定元年,賜爵興寧縣侯,食邑二千戶。此處荀朗所封的興寧縣侯,並不是興寧縣的縣官,而是爵位,即封建制度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中的第二等。食邑是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被封爵者在食邑內原享有統治權利,秦漢推行郡縣制後漸無統治權利,食祿已改為以征斂封邑內民戶賦稅撥充。荀朗即是被封為侯,享受興寧縣二千戶民所納賦稅的食祿。爵位是可以由子孫繼承的,荀郎死後,其子法尚即承襲了他的興寧縣侯。明成化十一年,大將李震攻破苗寨六百二十餘,俘斬八千五百餘人,封的爵位是興寧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