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案”符號:一種止於至善的法治精神

“鐵案”的權威解釋是“證據確鑿,不能推翻的定案”。“鐵案”是一種傳播符號,這個符號的形成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鐵案”符號傳遞著止於至善的理念,引導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精益求精,引領現實世界趨向完美。“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要認識到“鐵案”不是因為不能推翻,而是要能夠經得住推敲。對於“鐵案”應有“自知無知”的謙遜和敬畏,認真對待法律特有的方法論和法律理性,實現“鐵案”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辯證統一。

“鐵案”以一種鐵證如山、“南山鐵案”的意蘊傳遞著廣大民眾的樸素正義觀,言說各種法律故事,塑造正義理念。“鐵案”符號有時沉默不語,有時卻像校園洪亮而悠揚的鐘聲、像投到江河裡的巨石,激起輿論浪花。對此,有些人篤定泰山,有些人憂慮滿胸,各種信息各種觀點彙集在一起,如一股奔騰不息的洪流,裹挾著我們不停地奔向遠方。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從來都想當然,為什麼“鐵案”具有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和聲勢浩大的傳播力,“鐵案”到底是一種什麼性質的符號?

“鐵案”是中國法律文化中最具有標籤意義的傳播符號

在中國五千年色彩斑斕的文化印記中,法律文化必定是極為閃亮的部分。當我們討論什麼是法律文化時,我們會想起《法經》,想起子產鑄刑書,想起獨角獸,想起商鞅、包拯、海瑞,我們也會想起一個個法律故事,想起唐朝太平公主搬走大石磨引發的“南山鐵案”故事……

這些一個個獨特的歷史印記就是給中國法律歷史賦予意義的符號。在這些符號中,有些是物質的,比如,博物館裡面的法律古本、一個古蹟、一塊石碑,有些是一些法律人物、法律故事、法律諺語等具有文化含義的象徵符號。

這些符號像閃亮的提醒物一樣,幫助我們記憶幫助我們展望,構成豐富多彩的法律文化集體記憶。從新近頻頻出現的“鐵案”一詞可以看出,在這些法律文化印記中,“鐵案”這個古老而又鮮活的符號伴隨中國法律文化幾千年的滄桑歷程,被代代相傳卻歷久彌新。

止於至善的“鐵案”符號昭示著一種永不放棄、不斷超越的積極態度,昭示著一種精益求精、止於至善的執著精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性、原創性、標識性的新概念新命題新話語,中國法治建設跨入新時代。從舊十六字方針到新十六字方針,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從法治國家到法治中國,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就是要“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

新時代法治建設需要不畏利誘不畏威脅的勇氣,在今天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電子數據已經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司法糾紛面臨新問題、新挑戰和新形勢,對“鐵案”也提出新判斷、新目標和新內涵的要求。同時,前些年的陳滿案、呼格案、聶樹斌案以及2019年的孫小果案、“操場埋屍案”、顧雛軍案等,表明司法機關刀刃向內的勇氣,一些冤假錯案的“昭雪”,彰顯司法機關把每一件案件辦成“鐵案”的決心以及對“鐵案”的辯證觀點,即“‘鐵案’不是因為不能推翻,而是能夠經得住推敲”,讓人民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青天”。這些新概念新命題新實踐,為“鐵案”符號注入新理念新使命新作為。河水儘管奔騰不息,但河床卻依然堅固,不管社會如何變化,解決糾紛模式如何變遷,“鐵案”這個傳播符號攜帶的鐵板釘釘、鐵案如山的初心不會改,普羅大眾對公平正義的期望不會變,昭示著一種永不放棄、不斷超越的積極態度,昭示著一種精益求精、止於至善的執著精神。

柏拉圖認為,“每一個靈魂都在追求善,都把它作為自己全部行動的目標”。柏拉圖把善比喻成為可見世界的太陽,也就是著名的“太陽喻”,人們穿越黑洞認識世界,這種認識能力需要陽光,否則就看不見任何事物,人的理性認識能力就會變成“精神的瞎子”。因此,法官在判斷案情,在對各種證據進行條分縷析的過程中,需要善的理念進行引導,否則就像盲人摸象一樣無法對案件事實作出全面的判斷。每個法官都是經過專業訓練培養出來的,法官是智慧和權力的化身,除了必須具備紮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嫻熟的審判邏輯推理技能外,還應該時刻銘記“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識問題”,不斷提升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素養。就理念來說,善可以作為一個完全美好的純粹性狀態,但是,在現實世界,世界的複雜性、多樣性和動態性決定著現實事物不可能如理念那樣完美純粹。換言之,現實世界的完美永遠達不到理念的完美。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追求善,就像“君子”,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有了這種“心嚮往之”,接受善的理念引導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精益求精,引領現實世界趨向完美。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裡,止於至善有著更悠久的歷史淵源。《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說在我們每個人的觀念裡都應該具有光明的德性,這個解釋與西方柏拉圖“太陽喻”不謀而合,每個人的生命都充盈善的德性,也就是“明德”,只有這樣,才能撥開事物的迷霧,找出隱藏其背後的東西,探尋事物的本質。而“親民”,用現代的話語表述就是堅持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在司法領域,就是要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不斷拓展人民參與司法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暢通人民監督司法的路徑與途徑,不斷開闢司法為民的新空間,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因此,“鐵案”符號所傳遞的止於至善理念,強調人們以至善作為人生座標實現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既要有嚮往美好、品格正直的精神要求,也要有永不言棄、夙夜為公的事業責任,讓止於至善精神充盈我們的社會,讓世界更加美好。

“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評價是否是“鐵案”,理應由司法實踐的標準來執行

我們看到,在一些重大的關注度較高的案件中,“鐵案”一詞出現的頻率都比較高,這些傳播信息無一例外提到“鐵案”這個關鍵詞,根據廈門市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電子數據採集分析系統提供的數據表明,僅就2019年12月,在孫小果案的各種傳播信息中,同時出現“鐵案”詞頻有5000餘次,這其中,有相關部門提出的要求,有辦案部門表達的決心,更多的是社會輿論的關切,這裡的“要求”“決心”以及“關切”都指向了“鐵案”。在平時一些案件新聞稿以及政法系統一些優秀人物的宣傳稿中,也時常出現“鐵案”的說法,表達“鐵板釘釘”的案件質量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這種情況似乎表明,實踐理性層面的“鐵案”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達成基本共識。

但是,我們也聽到一些不同的觀點:“鐵案的認定標準和範圍很難確定”“鐵案的意義不應被用在已結案件的定義和評價上”“看到的未必真實,沒看到的未必不存在,而裁判則是由看得到的證據來判斷的,永遠離客觀事實有一定的距離”“真相是相對的,那麼鐵案也就是相對的”……因此,在實踐理性層面,我們看到了兩種似乎對立的觀點。

這是由理論理性過渡到實踐理性的一個難點,也就是說怎樣將兩者統一起來。

法律是理性的產物,也是一種實踐活動的產物,但與純粹的理念認識活動不同。法律是有目的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文明生活充滿著各種利益的對抗和階級衝突,所以法律應該是一種暴力工具,執行著階級壓迫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來說,一定的階級也具有一定“價值”的訴求,法律的功能同樣離不開“價值”的取捨。利益學派認為法律的最高任務是平衡利益,立法者應該去平衡互相競爭的各種利益。的確,司法實踐中,每個訴訟案件都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利益衝突劇,司法的重大職責也應該是通過司法職能解決各種利益衝突,平衡各種利益,法官必須弄清立法者通過法律條文所試圖優先保護的利益。在勞動爭議訴訟中,要處理好勞資倫理“價值”衝突,勞動法保護的利益衝突以及契約履行中的分工協作與利益共贏關係。在刑事訴訟中,要處理好國家、社會、被害人及被告人的合法利益,要處理好疑罪從無、謙抑性原則與具體案件銜接問題。同時,司法決策除了依據紙上的法以外,還要從當地的生活經驗、交易慣例、民風民俗中尋找合理性,這些帶有強烈的時代性、地方性的司法決策,又是如何評判是否是“鐵案”?

面對變動不居的社會,法律經常出現“縫隙”,司法決策找不到具體的條文依據,只能藉助法律原則解決爭議,這是法律人的法律義務,如何解讀法律原則?又如何將概括性的法律原則與具體鮮活的案件進行完美對接呢?在這個法律原則與具體案件對接過程中,不同的人難免會對相同的法律原則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另外,每當民意在議論“冤案”的同時,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提起“鐵案”,將“鐵案”和“冤案”作為對應關係。其實,從理論理性來看,善的本身就是善,“善本身並不依賴於惡的存在,不是在與惡的對立比較中才是善,否則,善就不是絕對的自在的,而是相對的依存性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社會治理現代化取得長足進步,已經形成比較完整、比較成熟的治理模式,特別是在司法領域,關於司法獨立性、程序性、效率性的形式合理和價值合理的理論研究及司法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就,並逐步形成了綜合評價體系。這是在由理論理性過渡到實踐理性的過程中,實踐理性通過客觀實踐,揚棄理論理性的客觀的片面性,實現兩者統一的一個成果。換言之,“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關於“鐵案”的具體評價體系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是在對“鐵案”理論理性的揚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

評價是否是“鐵案”,理應由司法實踐的標準來執行。

如前所述,作為理論理性意義上的“鐵案”與實踐理性意義上的“鐵案”不是各自獨立的、彼此不同的兩個方面,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理論理性意義上的“鐵案”表現“認識真理的衝力”,表現止於至善的完美和純粹,理論理性意義上的“鐵案”符號如同茫茫大海的燈塔,如同人生世界的一束光,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實踐理性意義上的“鐵案”符號表現“實現善的衝力”,表現“自知無知”的謙遜和敬畏,實踐理性意義上的“鐵案”符號如同戰場上的衝鋒號,鞭策我們在行進的征途中展示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容忍和更多的理解。

“铁案”符号:一种止于至善的法治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