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其實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動輒得咎

曾經看到電視上的皇帝一言九鼎,無所不能,一怒之下權臣噤如寒蟬,那時候覺得皇帝是封建王朝最厲害的人,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皇帝不能辦到的,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東西好像對皇帝都是沒有禁區的一樣。

但是當深入瞭解歷史後,事實卻不是這樣的,感覺皇帝不過是個“天平”而已,也僅僅是個“天平”而已,如果皇帝想要超出天平的範圍,那麼結果只能身敗名裂。

皇帝其實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動輒得咎

為什麼這樣子說呢?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就可以知道了。

話說公元1320年,元仁宗駕崩,皇太子繼位,是為元英宗。元英宗是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他繼承父親元仁宗的以儒治國的政策方針,繼續加強改革。

公元1322年,朝中的後黨的領軍人物太皇太后和鐵木迭兒相繼去世,元英宗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大力改革。他一方面大力提拔漢族官員,減少民族之間的矛盾,同時又為國家的興盛提供人才儲備,另一方面他推行“津助賦役法”減輕農民的負擔,同時也修訂了元朝第一部正式法典《大元通制》來加強中央的集權統治。以上的種種改革措施,於國於民都相當有利,如果能順利實施的話,那麼元英宗就可以稱得上是中興之主了。

皇帝其實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動輒得咎

可是,元英宗的措施大大損害了元朝保守利益集團的利益,這使得他的政策不能很好的施行。而且元英宗大力提拔漢族官員,導致了朝中儒臣勢力的急劇攀上,這對於當時的政治平衡很不利,同時也引起了蒙古族保守勢力的警覺,他們面對快速擴張的漢族官員勢力集團表示了充分的擔憂。

所以元英宗在從上都回大都的路上,這些保守勢力集團出手了。他們集合了一大幫的武裝力量,在南坡店殺死了元英宗,史稱“南坡之變”。一代帝王就如此草草收場了。

“南坡之變”有人說是保守利益集團的反撲,有人說是因為元英宗對鐵木迭兒勢力的窮追猛打導致的該集團鋌而走險。其實這些都不是主因,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而已。

自古以來,皇帝雖然有很大的權力,但是那不過是表面上的而已,說到底皇帝的最重要作用就是怎樣做好一個“天平”而已。

而我們的這個主角元英宗顯然還沒有得到帝王的精髓,竟然直接大量的提拔儒家官員,想要進入到遊戲中直接參與表演,這就破壞了遊戲規則。顯然破壞規則的人就會被淘汰,所以南坡之變發生了。

因為元英宗沒有做好“天平”的作用,導致了漢族官員力量強勢擴張,這不僅損害了保守利益集團的利益,而且導致了國家勢力的不平衡,不平衡的勢力就有尋求平衡的慾望,所以蒙古的這些保守勢力出手了。要是當時元英宗知道平衡的藝術,那麼他只要一方面保證蒙古保守集團的利益,一方面緩慢的擴張漢族官員的勢力,使兩者達到一個平衡的臨界點,這樣就不會出現這些守舊勢力的強勢反撲,所以說到底,皇帝只是一個“天平”而已,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平衡器。

有人說這只是個個例,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一個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雍正皇帝吧。

皇帝其實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動輒得咎

雍正皇帝經過勵精圖治和中央集權,朝中基本上無人、也無這樣的集團能使他的方針產生改變,所以在他的王朝中,他不充當“天平”了,而是直接下場成為一個當之無愧的王,也是唯一一個當之無愧的王,但是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呢?就是雍正暴斃,在歷史上成為一個謎。因為帝王僅僅就是個“天平”,你如果想要超出這個範圍,那麼你就會承受失衡帶來的後果。

自古以來,多少帝王都是不願意當個“天平”導致身敗名裂,因為帝王你想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想多了。那些東西名義上是你的,實際上就是你看得見但是摸不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