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印度的第一站,不妨就從德里開始,遇見全印度。

瞭解印度的第一站,不妨就從德里開始,遇見全印度。

德里是印度共和國的首都,也是論面積而言最大的城市(論人口則僅次於孟買,是第二大城市)。對於絕大部分遊客來說,德里也往往是進入印度、瞭解印度的第一站。

在德里,傳統與現代、自然與人文、精彩與混亂毫無違和感地並存著。但在更為日常的場景中,混亂的交通、塵土飛揚的道路、把道路當天然廁所的男士、各種臭味混合香料飄香的神奇味道、沿街乞討毫無生氣的稚嫩面孔……對德里抱有糟糕印象幾乎是件很容易的事。

但接觸久了,作者更傾向於贊同庫什望特·辛格在小說《德里》中對這座城市的評價:“德里……把它勾人的魅力藏在令人生惡的奇醜面具之後。只有對它真正愛的人才會展現它真實的面目……”如果說這樣的表達太過浪漫,那麼至少可以說,德里適不適宜居住是一回事,值不值得遊覽則是另一回事。

瞭解印度的第一站,不妨就從德里開始,遇見全印度。

德里的魅力,在作者看來,首先在於從一次次的毀滅中重生的韌勁。現如今作為行政中心的“新德里”,在這座城市的歷史長河中已是第八座城市,主要規劃由上世紀初決定從加爾各答遷都至此的大英帝國政府完成。其中,一名叫做埃德溫·勒琴斯(Edwin Lutyens)的建築師負責了包括總統府、議會大廈等建築及周邊別墅區的設計,因此這部分德里也被稱為“勒琴斯的德里”(Lutyens’ Delhi)。新德里的林蔭道大多幹淨寬敞、除商業區外的大部分地區也人煙稀少,簡直看得出幾分歐洲韻味。

與新德里之“新”相對的混亂、嘈雜卻別有生機的舊德里,又稱“沙賈汗之城”(Shahjahanabad),由莫臥兒王朝第五任皇帝沙賈汗1639年從阿格拉遷都至此而建。“沙賈汗之城”是德里的第七座城市,具有濃重莫臥兒建築風格的紅堡、賈瑪清真寺等,便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在莫臥兒王朝之前並被莫臥兒王朝戰勝的是1451年起統治德里的洛迪(Lodhi)王朝,這一王朝遺留下的洛迪花園如今已成為德里最經典的花園之一。

若是再往前追溯,舊堡所在地更被認為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摩柯婆羅多》所記載的Indrapratha古城遺址。 除了深厚而悠久的歷史,作為首都而匯聚全國特色是德里的另一個值得稱道之處。

如果你是一名美食或購物愛好者,又沒有太多的時間遊歷印度全國,德里絕對提供了一次嚐遍印度各邦特色美食、購買各邦特色產品的機會。此外,德里的軌道交通也是全印度最發達的,鐵路及公路網絡更是通向印度的四面八方。 所以,不妨就從德里開始,遇見全印度。

瞭解印度的第一站,不妨就從德里開始,遇見全印度。

當地人的生活

如果在印度旅行久了,也許會覺得德里人民總體上看並不如別的邦或者山區人民友好。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趕公交、擠地鐵,甚至過安檢,在各種排隊的場合哪怕只是一秒鐘的優勢,大部分德里人都會不遺餘力地蜂擁爭搶。但若仔細觀察過德里的快節奏、高物價,觸目驚心地凸顯著的貧富差距,以及非常不以人為本的城市設施:永遠擁擠的地鐵、時常堵塞的交通、萬年高分貝轟鳴的車喇叭、一到夏天一言不合就“罷工”的供電……普通人在這座“印度帝都”的生活不易,便多少可見一斑。

當然,以上只是一個非常籠統的印象。在向當地人求助的具體過程中,還是會碰到不少熱心的本地居民力所能及地慷慨相助——甚至在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也如此。比如在問路時,即使他們並不知道你的目的地該怎麼走,也很少有人會直截了當地告訴你他/她不知道。大部分人或礙於面子、或只是機械性使然,總會給你指一個方向。於是很有可能一路問下來,三個人會給你指三個不同的方向。因此建議出門前先將到達目的地的方式查好,或儘量記住周圍的幾處地標,以便問路時更有針對性。

此外,雖然對工薪族來說,德里是印度生活節奏最快的城市之一,但還是有不少當地人平時也就喝喝茶、發發呆、在宗教場所或直接在路邊呼呼大睡。與此相對的則是和印度絕大部分地區一致的糟糕的時間觀念。所謂“印度時間”,就是明明約好5分鐘,但很可能20分鐘過去都不見人影。類似地,“一分鐘”、“馬上”、“明天(一定搞定)”等基本上是被當做口頭禪來用的,而不是正兒八經的承諾。

另一個頗有意思的對比是,旅行者有時腿都快走斷了都找不著一處像樣的垃圾桶,但隔三差五準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印度教寺廟、清真寺、錫克教寺廟等在社區裡或路邊。幾乎每條路邊都必不可少的另一道“風景”,則是同樣加入了嗜睡大軍的流浪狗。或許是因為天氣炎熱,它們大部分時間只是一動不動地趴地上躺著,一般情況下對遊客構不成威脅。狗雖是德里街頭的“常客”,卻遠非唯一。作者粗略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動物園之外的德里共有地上爬的、天上飛的、正常走路的動物近30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