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古代“陪都”宋朝的“南京”竟是商丘

盤點中國古代“陪都”宋朝的“南京”竟是商丘

所謂“副行政中心”,放在古代又叫陪都。很多朝代都設有陪都,陪都設在哪?怎麼設?裡頭大有講究。

“副行政中心”在我國不是個陌生名詞。早在夏朝,據說就曾先後有過3個被叫作陪都的“副行政中心”——安邑(今山西夏縣)、平陽(今山西臨汾)、晉陽(今山西太原);商代末期,朝歌成為“副行政中心”,儘管沒有陪都之名,但殷紂王大多在這裡辦公和居住;西周滅亡殷商之前,隔著一條灃水的豐邑和鎬邑(都在西安附近)被定為首都,其中更古老的豐邑是“副行政中心”。滅亡殷商後,又在中原的洛邑(今河南洛陽)設立了“副行政中心”。

劉邦將洛陽和長安來了個首都、陪都大調轉

漢朝是劉姓王朝,有劉邦建立的前漢和劉秀建立的後漢之分,後世史學家習慣將前漢稱為“西漢”、後漢稱為“東漢”,這是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漢中王”。在“楚漢相爭”中,劉邦打敗了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當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初都洛陽,群臣擁護,認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劉邦改變了想法,將洛陽設為陪都,而定長安城為首都。原來,謀臣張良的分析起了決定作用。《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認為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長安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陽終於迎來轉機,由“著名陪都”轉正為東漢的“著名首都”。這年十月,劉秀與王莽的更始政權決裂,在(今河北高邑)登基稱帝,為表明自己的劉姓正統和漢家重興,仍以“漢”為國號,此即東漢。劉秀確定洛陽為首都(東都)後,設長安為陪都,稱為“西都”。

劉邦設首都於長安,而立陪都洛陽;劉秀反其道而行之,長安、洛陽角色互轉。表面看很簡單,實際上則是中國都城東進戰略的繼續。

劉邦之所以選擇長安作為都城,把洛陽作為陪都,是因為當時秦朝的舊勢力並未從根本上消失,都城設於秦朝舊都附近有利於穩定國勢,堪輿術上叫作“壓王氣,鎮龍脈”;劉秀選擇都洛陽而陪長安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關中的物產資源已不能夠支撐首都長安的高消費。

京師、西京、中京……長安名稱變來變去的背後

到了唐朝,高祖李淵接受隋恭帝楊侑禪讓稱帝,定都長安。

長安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首都,但其功能和名稱卻屢有更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長安“初曰京師,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年曰中京,上元二年複稱京師,肅宗元年曰上都”。

作為一國之都,為何長安的名稱有這麼多的變化?這與唐朝不同時期陪都的增減變化有直接關係。

唐朝定都長安,但仍很重視洛陽。太宗李世民重新提升洛陽的政治地位,下令重修洛陽宮。到顯慶二年(公元657年),高宗李治重設洛陽為“東都”,正式賦予洛陽以國家政治副中心的陪都地位。

武則天代唐自立後,洛陽的政治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她將其易名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后改“唐”為“周”,乾脆定洛陽為首都,長安反成了陪都。

到了玄宗李隆基當皇帝時,他將“東都”稱為“東京”,此時的長安名字就發生了變化,相應地稱為“西京”。再後來,肅宗李亨當皇帝時,設了4個陪都,即“東京”洛陽、“北京”太原、“西京”鳳翔、“南京”成都,此時的首都長安改稱“中京”,唐朝形成了“五京制”。

盘点中国古代“陪都”宋朝的“南京”竟是商丘

宋朝的開封相當於清朝的北京,“南京”商丘則相當於清朝的瀋陽

北宋的首都為汴州開封府,即今河南開封市,時稱“東京”。太祖趙匡胤即帝位後,設陪都“西京”,與“東京”相對應。北宋的“西京”並不是唐朝時的長安城,而是距宋祖陵所在的鞏義較近的唐朝時的“東京”洛陽。

此後,北宋又設立了“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和“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兩個陪都。應天府和大名府,一南一北,故稱“南京”、“北京”。這樣,北宋都城實為“四京制”。

北宋時,“南京”的政治地位很高,是緣於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恭帝時領宋州歸德軍(今河南商丘境內)節度使,在河南陳橋鎮策動兵變,奪取帝位,史稱“陳橋兵變”。真宗趙恆當皇帝時追思先烈,升歸德軍為應天府,而後,又升應天府為“南京”,成為陪都。

真宗在修建“南京”的同時,還下旨追贈當年太祖皇帝的幕僚勳舊,這種特殊的恩禮可以轉讓給他們的子孫。另外,他還特地在這裡修建了一座道觀,叫做“南京鴻慶宮”,用來安放和供奉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御容”。可以想象,北宋時的“南京”也是非常繁華的都市。如果拿清朝打比方,宋朝的開封相當於清朝的北京,而“南京”商丘則相當於清朝的瀋陽。

盘点中国古代“陪都”宋朝的“南京”竟是商丘

象徵“天圓地方”,銅錢形狀一樣的商丘古城

清朝,承德雖無陪都、留都之類“名分”,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扮演著“副行政中心”角色

元代入主中原,定都“大都”(今北京),在開平(今內蒙古多倫西北)設立“上都”。

“上都”古城,坐落在錫林郭勒盟。這座規模宏大的宮殿舊址,在“上都河”北岸,當地牧民稱它為“昭奈曼蘇木”。“上都”古城,南臨灤河上游的閃電河,北倚東西橫亙的山崗,群山環抱,物產豐富,交通便利。

每年夏天,整個行政機構和皇室都會移居涼爽的“上都”居住、辦公,“上都”不僅是“副行政中心”,也是“夏都”的雛形。

明代,成祖朱棣下詔遷都北京,遂開始全面營建北京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月正式遷都北京,設南京為陪都,形成了南北“兩京制”。

明朝雖然還有“中都”臨濠,但那是到明亡都未建成的一座廢都。最具戲劇性的是,“中都”後來變身“皇家監獄”,凡皇族有罪之人均發配於此“勞改”。所以明朝是名副其實的南北平衡型“兩京制”。

此後代明而立的清朝也以北京為首都,但仍在關外保留了盛京(瀋陽)這座留都,並設置了“留都五部”這個中央辦公機構(沒有吏部)。同時,由於皇帝經常在夏季居住於承德避暑山莊,後者雖無陪都、留都之類“名分”,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扮演著“副行政中心”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