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那些書法家們~第358篇

【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翁方綱,遠祖福建莆田人,入錦衣衛官籍。他的父親翁大德,屢試不中,以授徒為生。翁方綱八歲時,父親便教他讀“四書五經”,練習寫作八股時文,把振興仕途的希望寄託於兒子身上,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翁大德為了讓兒子有更好的讀書資源,還請順天拔貢生孟智佺為兒子講解《易》。在練習八股時文的同時,嚴督翁方鋼練習工整、端莊的楷書。翁方綱七歲時,在外祖父的案几上見到了唐代歐陽詢的《虞恭公溫彥博碑》宋拓本,從此,一生沒有放手“歐體”。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他的外祖父張嗣琮酷愛書法,尤其喜歡收藏法書名帖,有法帖一架。母子每次去外婆家,翁方綱就去翻閱書帖。外祖父問他:“你喜歡書法?”翁方綱說:“我非常喜歡。”外祖父說:“你自己挑喜歡的,回去時帶走學習。”有一次,母親獨自從外婆家回來,外祖父特意挑選了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帖各一冊,讓母親帶給他學習,還給他買了油紙透光影摹。

乾隆七年冬,十歲的他便取得童生身份。乾隆十一年,入首善書院讀書。乾隆十二年,他十五歲,在秋闈中,中式第四十七名,成為一名舉人。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他中舉後的第二年三月,他的父親翁大德去世了。家中生活更加窘迫,只有半張破桌,一半放油、醋罐等,另一半作為翁方綱讀書所用。家裡經常幾天不見灶中有炊火,母子只好寄食於外祖父管理的育嬰堂中。乾隆十四年,外祖父張嗣琮因年老且病,不再管理育嬰堂。第二年夏,外祖父去世,母子“僦巷西小屋二間以居”,生活更加艱難。年輕的翁方綱只好以其中一間,招蒙童授讀,以期餬口。招生也難,尤其是對於名氣不大、交遊不廣的十八歲的年輕人,談何容易?起初只有兩個童生,次年春夏間,才有十餘人,好在終於解決了吃飯問題。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乾隆十七年,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大壽,乾隆帝諭令增恩科,翁方綱列第二甲二十三名,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這一年,翁方綱二十歲。有了庶吉士身份的人,基本就不外派了。三年學習期滿,優等入翰林院,大部分充實各部,極少數劣等生又外派地方。散館後,乾隆帝親自出題在西苑正大光明殿,對這批庶吉士進行了考試,乾隆從考生中步行穿過,至翁方綱處,問他:“你作完了嗎?”取卷閱讀並問其姓名,稱讚翁方綱“牙拉賽音”(滿語“甚好”)。試後,翁方綱被補為翰林院編修。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乾隆對青年編修翁方綱的印象還是不錯的,他問過掌院學士蔣溥:“聽說翁方綱會作文章,是不是?”蔣溥說:“他的學問甚好。”乾隆二十四年,武進人錢維城為江西鄉試正考官,翁方綱為副考官。行前謝恩,乾隆問錢維城:“翁方綱學問何如?”錢維城回答道:“臣對他不瞭解,但是,他在今年的歲考中列一等前列,學問應當很好。”乾隆問:“你和他是同事,為什麼不瞭解他?”錢維城說:“此人天天閉戶讀書,不與人應酬交接,所以不瞭解他。”

乾隆二十九年七月十二日,翁方綱外放廣東學政,開始了主持廣東學政八年的生涯。他在廣東為官之暇,搜求廣東摩崖碑碣,足跡走遍了廣東各地,完成了《粵東金石略》。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向乾隆帝建議開館從明《永樂大典》中輯錄遺書,乾隆於是正式設立四庫館,翁方綱入職修書。書成後,翁方綱已任江西學政。

在江西,整肅科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並向乾隆彙報了整肅的措施,得到了乾隆的重視。翁方綱到任後,狠抓學風,對坊選時文陋習進行了整改,嚴禁書店販賣刪本經書,“及一切腐爛偽套時文”。狠剎猜題、押題之風。翁方綱又在考試出題時,專門採用坊間刪除的地方出題,讓坊間刪本一時無人問津,士子們也知道了科舉無捷徑,必須認真讀“四書五經”。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乾隆五十六年九月十七日,他又奉命提督山東學政。上任一年,剛到任山東的巡撫吉慶密摺奏報乾隆,稱翁方綱學問尚優,考試細心,但是不能約束家人。他的家人劉四、劉五酗酒成性,而且不安本分,重傷他人。因此,事過不久,乾隆下旨諭:“翁方綱本系連任山東學政,又屢出學差,近來不能約束家人,著來京供職,所有山東學政著阮元去。”

六十一歲的翁方綱回京供職後,大部分時間賦閒在家,任職多屬閒差,以讀書為務。在餘生二十多年,他把精力放在了整理書稿、讀經、筆記上。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翁方綱去世時,他的六個兒子都已不在了,家中只剩婦女兒童。無人能料理喪事,門人蔣攸銛出資辦喪,並出資給翁家,收藏了翁方綱的手稿。翁氏子孫蕩盡家產,幼孫翁穎達夫婦花盡了家產不算,還向常熟翁同龢尚書要錢資助他們吸食鴉片。

翁方綱在世,有個慣例,每過一歲,就用西瓜子寫下四個極微楷字,五十歲後寫“萬壽無疆”,六十歲後寫“天子萬年”,七十歲後寫“天下太平”。直至臨終那一年,他寫到第七粒西瓜子時,眼力不勝,竟至模糊,他嘆道:“吾其衰也!”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翁方綱的女婿戈先舟學士是劉墉的學生,當時,天下就以他們二人書法為最盛。有一次,戈先舟問岳父,他和劉墉相較於書法,誰更強?翁方綱說:“問汝師哪一筆是古人?”戈先舟把岳父的話告訴了老師,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劉墉此語,道出了翁方綱的問題所在,翁方綱在技巧上下足了工夫,墨守前人,忘卻了自己,不求創新,終究只是以工夫鬥勝見長,被人譏為“工匠”。

翁方綱以藏有蘇東坡手跡《嵩陽帖》、宋嘉定六年淮東倉曹刻本《施顧注蘇詩》,他在每年十二月十九日蘇東坡生日這天,會舉辦“祭蘇會”。邀請當時名士賞蘇帖讀蘇詩,共同祭奠蘇東坡,並在書上寫跋語和題記。民國間,書帖落羅振玉之手,羅振玉仍然用此法,祭奠東坡。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翁方綱學識廣博,書法從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入手,又通漢隸。他的書法走入一個誤區,“講究無一筆無出處”,有了出處,沒有了自己。但是,他也於中形成了自己,不失大家風範。

翁方綱(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順天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人。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故事:【原創】劉墉說:“問汝嶽翁哪一筆是自己?”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