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南方人在北方

在中國,沒有性別的、種族的差異,但有南北方的差異。

“你是哪兒的?”

"福建的。”

“奧,南方人。”

“你呢?”

“山東的。”

“嗯,北方人。”

這樣的對話在城市化建設的話語體系中很常見,南北方有語言差異、飲食差異、甚至搓澡差異,但這似乎阻擋不了彼此對對方神秘的吸引力。

近年來,南方總體發展水平較高,促使很多北方到南方生活和工作,然而,還有一群在北方的南方人更引起了我的興趣。

交通運送的就是這些南方人在北方的故事。我常年在外求學,是火車的常客,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火車上防備偷盜行為的高牆在互幫互助之間已經發展成了牢固的信任。

這是因為,火車上的監控成為保障;物質充足使得公民素養得到了提高;無聊的單人旅途是共情的基礎;乘車時間短暫,時間一到信任解除,說話者不用為對方知情自己的信息感到任何擔憂……因此,其實人在火車上其實更容易展示自己,也更容易信任別人。

  • 食物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一趟從上海發往大連的火車上。

講述者是一位來自湖南嶽陽的先生,這位先生此行的目的是秘方交換——美食的秘方無法用金錢衡量,他們的方法就是等秘交換——用南方食物製作的秘方交換遼寧地區“溝幫子燻雞”等美食的秘方。

一路上,這位先生介紹了許多南北方的特色小吃,包括南方的辣椒、銀魚,北方的烤鴨、海鮮等,講述一個南方人的胃如何被北方美食俘獲,他普通話雖然不不那麼標準,卻聽醉了一車廂的人。

這確實反映了首先是中國人對美食的追求引起了某種社會變遷,第二是美食作為北方的一張名片,它的魅力經久不衰。

別的不說,我在北方上大學,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口福的事情。

  • 遺產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元旦前一趟由大連發往上海的火車上。

一對耳順之年的老夫婦80年代就到了北方,他們來自江蘇南通,先後在錦州和盤錦做家當生意。如今,兒女們選擇留在北方接替他們的事業,他們此行是要回老家過年。

我很疑惑,究竟是什麼促使他們選擇去北方?

老阿姨好像也沒有答案,「反正那個時候大家都往那邊去」

大家知道,80年代流行的是去往廣東的“下海潮”,而在南通甚至更廣泛的地區,還有一股“上北潮”,這股潮流甚至影響到了現在,影響到了在北方的南方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後人。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 時代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瀋陽的地鐵上。這是一位搞建築裝修的大姐,她正換乘地鐵回家。

大姐老家在江蘇常州,她告訴我,南方的裝修領域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相對飽和了,在瀋陽工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段話完完全全地道出了這個時代的發展特徵——北方的發展機會吸引著那些曾經在南方的城市建設中貢獻過力量的人,他們的機會又來了。


如今意義上“北漂”已經不單指在北京打拼,它的概念正在不斷擴大。北漂一族們帶著各種故事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