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海軍建制僅7人,只是炫耀祖先鐵蹄橫掃歐亞大陸的面子工程

蒙古國是世界上僅次於哈薩克斯坦的第二大內陸國,它只和俄羅斯、中國兩個大國為鄰,三面同中國接壤,北面緊鄰俄羅斯。蒙古的西部、北部和中部多為山地,東部為丘陵平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其陸路通過公路、鐵路可以通達中俄,航空器進出需要與中俄溝通。這個在地理上與大海無緣的國家,卻擁有海軍建制,成為少數擁有海軍的內陸國家。


一國家海軍建制僅7人,只是炫耀祖先鐵蹄橫掃歐亞大陸的面子工程

沒有海岸線的海軍只能護湖

蒙古國的兵種分為蒙古人民軍、蒙古空軍、蒙古海軍。蒙古海軍是世界上最小規模的海軍,它隸屬於蒙古國政府,直接效忠於蒙古國總統。蒙古海軍的全部家當包括三條船、兩門炮以及一臺發動機。三艘船裡也只有裝配了發動機的“蘇赫巴托爾號”拖船可以下水作業。7名海軍水手擁有1名海軍上將,1名上尉,1名指揮官,1名中尉指揮官,1名中尉和2名少尉,只有海軍上將一人會游泳。

蒙古海軍從來沒有打過仗,無所事事,那當初為何又要建立海軍呢?起初是由蘇聯幫助建立的,船隻也是蘇聯提供的,他們的任務是在兩國的界湖庫斯古爾湖上巡邏,後來巡湖任務變成在俄羅斯與蒙古之間運輸石油。

作為軍人,儘管無法踏上出海征程,但蒙古海軍的陸上軍事訓練從未停止。蒙古雖然沒有大海,但有庫蘇古爾湖、色楞格河等內陸湖泊,蒙古海軍在那裡巡邏,也算是跟水有點關係。


一國家海軍建制僅7人,只是炫耀祖先鐵蹄橫掃歐亞大陸的面子工程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輝煌歷史翻篇

13世紀,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把俄羅斯打扒幾百年。歐洲現在還有人認為俄羅斯不是正宗歐洲人,就是因為沙俄曾在蒙古鐵蹄下,繁衍生存。蒙古擴張的時候,現在半個歐洲、東南亞太平洋大通道都是蒙古的天下,地中海就是蒙古的內海。蒙古帝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共有4,500艘船和14,000名海軍士兵。生長在草原上的蒙古人並不瞭解海性,長期征伐打殺,國力被掏空,實力被消磨殆盡。兩次征戰日本,海軍損失慘重。隨著蒙古帝國的崩潰,蒙古海軍再也無法重拾昔日"海上霸主"的榮光,只能隨著大元的消失而消失,最終失去了海洋控制權,成為了一個純粹的內陸國家,之後的600年都是蒙古海軍的"空窗期"。

蒙古現代海軍始建於1930年,蒙古之所以重新組建海

軍是為了保護石油資源安全運輸,當時擁有蘇聯贈送的第一艘小船,在蘇聯保護下,主要用來在庫蘇古爾湖上運輸石油資源。庫蘇古爾湖位於蒙古最北端,主要由色楞格河的水匯聚而成,最後匯入到下游的貝加爾湖中。1949年,蒙古國的第一支現代意義的海軍在庫蘇古爾湖成立,配有主力艦一艘,兵員7人,人稱王下七武海。

蒙古海軍雖然他們從未見過海,但是他們的理想是創造和保持一個規模雖小,但效率和專業度極高的武裝軍事力量。曾被人設計廣告語:“我們是蒙古海軍,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一國家海軍建制僅7人,只是炫耀祖先鐵蹄橫掃歐亞大陸的面子工程

海軍悠悠的日子生意興隆

自上世紀30年代蒙古重建海軍後,由於沒有任何軍事行動,逐步發展成"半軍事半商業化"的軍種。蒙古本身經濟情況不好,軍事預算有限,海軍不得不搞第二職業,如捕魚、艦上旅遊觀光、石油運輸、羊毛和皮革交易、航運等眾多副業,日子倒是插滋潤。

20世紀90年代,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結束,蒙古也經歷了社會制度的劇變。俄羅斯老大哥在經濟轉型期間遇到前所未有的的困局,尼菩薩過河自身都難保,停止了對蒙古進行經濟援助。

1997年,由於財政危機,難以為繼的蒙古政府決定對蒙古海軍推行私有化管理,讓七武海以個人身份承包整支蒙古海軍,包產到船,自籌軍費。蒙古海軍不斷“開發副業”,蘇赫巴托爾號只通過運輸當地特產的羊毛、皮革或其他貨物至俄羅斯銷售等商業行為來維持船隻的正常運作。除了運輸外,該船還負責下水作業,護送漁民等,平日裡並無任何軍事行動。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也讓軍備採購得到了充分保障。

蒙古海軍的存在,彰顯蒙古的野心和渴望

世界進入21世紀,作為蘇聯的衛星國,由於實力、人口和地理位置,蒙古逐漸被邊緣化。蒙古無論從歷史上還是現實上,與中國、俄羅斯都有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和複雜的歷史感情。夾在兩個大國之間,沒有航空線路,沒有水路,蒙古人曾經執行過“一邊倒外交”,讓蒙古的發展長期受到制約。當時蘇聯領導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不尊重經濟規律,片面強調國際分工,蒙古成為資源輸出地,產業結構畸形,經濟長期得不到全面發展。蘇聯還在蒙古部署大量軍事基地,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使蒙古成為大國對抗的前沿陣地。


一國家海軍建制僅7人,只是炫耀祖先鐵蹄橫掃歐亞大陸的面子工程


冷戰後蒙古痛定思痛,開始走平衡外交之路。除了繼續加強與中國、俄羅斯的睦鄰友好關係,構建中蒙俄經濟走廊外,蒙古提出“第三鄰國”的外交方針,和全球主要大國美國、日本、歐洲、印度全面改善發展關係,以打通被裹挾的通道,確保獨立於中國和俄羅斯之外的經濟和政治自決權。而蒙古軍隊正是執行這一政策的關鍵。

20世紀90年代末,蒙古開始重組軍隊以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並在2001年首次派兵前往非洲。2003年,蒙古成為北約夥伴關係國,開始派兵支持北約行為,為北約軍隊提供訓練中心,蒙古還加入了美國在伊拉克所領導的聯盟。通過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以及聯盟行動中推進全球準則,蒙古從蘇聯的附庸國提升成為全球社會中的一個成員。伴隨著這種地位的提升,蒙古對獨立外交政策的追求也獲得了美國、北約成員國及其他國家的支持和幫助。

所以,蒙古國的海軍只是一種象徵意義的軍種,只能讓現在的蒙古人回憶昔日的輝煌,已經失去了海軍的真正職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