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嶺南第一關

一代名相張九齡開鑿梅關古道,已經是唐開元年間的事了。

昔日繁華的古道已經被寫入歷史,年歲越長的關樓和梅樹相伴,經過風吹雨打也不失往日威武。

在往後的時間,總有人踏上這條古道,探訪追尋。


01 五嶺逶迤

如果你從北方來,大約會不習慣南嶺山水的秀氣。

這條總體由近呈東西走向的山脈組成的南嶺(五嶺),從東到西依次是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跨越了贛、粵、湘、桂四個省份,成為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天然分界線。

也因此隔絕了中原對嶺南的想象。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五嶺逶迤|圖/圖蟲·創意

大庾嶺,原來是叫臺嶺。秦時,越族人梅鋗率領一支人馬輾轉遷徙,最後選擇在臺嶺地帶定居,成為最早進入嶺南的族群之一。

梅鋗在此率族人開荒闢地,屯糧練兵,相繼參與秦末起義、楚漢爭霸,最後在征討南越國時戰死沙場,後人為了紀念他,將臺嶺改稱為“梅嶺”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梅嶺梅花綻放

漢武帝時期,為平定南越之地的叛亂,樓船將軍楊僕率十萬大軍“出豫章,下橫浦”,取梅嶺山道南下。

平亂取勝之後,楊僕派部將庾勝戍守南嶺。庾勝兄弟二人分別據守兩座山嶺,屯兵嶺下,築“庾將軍城”,後人因此將庾勝兄弟倆戍守的山嶺分別稱為“大庾嶺”,“小庾嶺”


02 梅嶺驛道

冬天,梅關古道的梅花洋洋灑灑地開滿山嶺,恍惚覺得是天上掉落的繁星。不知當年南下路過此地的人們面對滿目梅花,會作何感想。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梅花冷傲|圖/暢遊南雄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的秋天,時任中書門下省左拾遺的張九齡終於決定遠離朝堂鬥爭,告病辭歸故里,他的老家就在韶州曲江(今韶關市)。

南下回家的路途坎坷顛簸,在途經庾嶺的時候,面對滿目瘡痍的古道,車馬不能通過,運載只得依靠人力。越人百姓“夫負妻戴,勞亦久矣”。張九齡不得長嘆“人苦峻極”。(張九齡《開大庾嶺路記》)

巉絕險峻的秦時舊道長時間沒有得到修葺與維護,不知絆倒了多少來來往往的過路人。張九齡不禁想起自己多年前上京趕考路過此地的窘境,在那個泥濘的雨夜險些誤了趕考的時日。

腦海中的翻滾思緒與眼前的景象重疊,張九齡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蜿蜒的舊道消隱在山嶺之中。他駐思良久,回過頭,沒有猶豫。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梅關古道|圖/暢遊南雄

不久,張九齡上書唐玄宗,建議重修庾嶺古道,以加強嶺南嶺北的交流。

彼時的大唐,經過幾代的勵精圖治,出現了開元盛世。以廣州為代表的沿海城市,商旅如雲,他們帶著異域的奇珍異寶在廣州登陸,沿珠江溯游而上,越大庾嶺,沿京杭大運河,北上長安。然而大庾嶺的交通不便使來往的商客貿旅費了許多腳力。

張九齡上書說,開山築道,一則有利於“齒革羽毛之殷,魚鹽蜃蛤之利”,二則“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唐玄宗一聽很有道理,愉快地答應了。

於是身為項目總工程師的張九齡實地考察地點,調研情況,最終截彎取直,選取了秦時橫浦關偏東約7裡的梅嶺隘口處作為開鑿點。利用十一月冬閒時節號召百姓一起開山築路,百姓對於此等利民大事當然拍手叫好。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梅嶺古道|圖/圖蟲·創意

儘管開鑿難度大,但是眾志成城,萬眾一心,這條長約15裡的山道最終還是完成了。它南抵廣東省南雄縣梅嶺鎮的梅關村,北達江西省大餘縣梅關鎮梅山村,比秦時的梅嶺山路縮短了約15裡的路程。

自此,天塹變通途。


03 梅關古道

在庾嶺的頂點,料峭寒意吹得人越發清醒。

登高望遠,五嶺逶迤,梅嶺驛道在一片蒼茫中若隱若現,彷彿可以看見當年馱著糧食、茶鹽的車馬一路蜿蜒。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梅嶺古道

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在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上窺見一二,鱗次櫛比的商鋪,往來如梭的帆船,虹橋上熱鬧的人們,向後世緩緩鋪開一個國泰民安的盛世。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

宋太宗時期,為了加強對嶺南的軍事管控,疏通嶺南到汴京的道路,便在大庾設南安軍。

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私鹽猖獗,時任江西提刑的蔡挺在梅嶺設關樓以加強管理,同時在此課徵關稅。每到冬天,驛道旁的梅花盛放,於是關樓被稱作“梅關”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嶺南第一關,梅關關樓南門

而後,蔡挺與時任廣南東路轉運使的弟弟蔡抗商議採取分段管理辦法,並用石頭鋪砌驛道,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南北延伸三十里。

從此以後,進京趕考的士子再也不怕雨夜滑倒了。

除此之外,蔡挺、蔡抗兄弟倆還每隔數里便修建亭臺以供商旅過客休息,又在左右兩邊鑿泉引流以解人畜之渴,夾道種植白梅、青松“梅關驛道”上的車馬軲轆,舊印又添新痕。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梅關古道飲馬槽

千百年來,經由此地的,有南來北往的販夫走卒,進京趕考的嶺南學子,進貢天朝的海外異邦,被貶南下的遷客騷人,戰鬥於此的革命英雄……

民國時期,孫中山兩次督師北伐穿過此地。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北伐軍出師處

革命戰爭時期,陳毅將軍在此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游擊戰爭。1936年冬天,梅山被圍,陳毅與紅軍大部隊失去聯繫,受傷躲于山林間二十餘日,險些喪命在梅嶺之上。

當時的陳毅,連絕命詩都留下了。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陳毅《梅嶺三章》

幸而不久,又逃脫了敵人的圍困。那時候寫下的三首詩後來也刻在了梅關古道的路旁。


04 遷客騷人

梅關古道,不僅是革命聖火的紀念,也曾是中原南渡的孔道。

當年沿著梅關古道南下的中原人,身後的故鄉已經無法回望,只得一頭扎進嶺南的蠻煙瘴雨中。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梅關北門,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重建,門上之額為南雄知府蔣傑所書

唐安史之亂,引北人南遷。唐末,黃巢起義引發了長達十餘年動亂,一部分難民選擇偏隅一方的粵北。他們拖家帶口,流離失散,越過梅關古道,停留韶關南雄一帶。

北宋末年,中原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失所。千里無復雞犬,餓殍遍野,井皆積屍。北宋王朝覆滅後,康王趙構建立南宋政權,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鼓勵中原地區的百姓南遷。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隆祐太后率領部分官吏士民入江西,遭遇金兵追擊,兜兜轉轉最後只得返回臨安,然而“士民既沒有隨太后赴臨安的條件,又勢必不能北還,因而不得不更南度大庾嶺,求安身之地。”(陳樂《珠璣巷史事》,載《學術史事》1982年)

今天的珠璣古巷,便是當時中原人翻越梅關之後到達的首站。許多人選擇在這裡停留下來,後來又逐步往南遷移,定居在如今的珠三角一帶。他們好像只是暫時在珠璣巷歇了一下,又繼續往前走。

在嶺南望族的族譜上,仍然記載著他們的來處——“沙水珠璣巷”。原來,珠璣巷是廣府人的故鄉。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珠璣古巷|圖/圖蟲·創意

如今的珠璣巷雖不復當年,但充滿宋代氣息的街道市坊,仍能讓我們想象當年的熙熙攘攘。

勤懇的中原百姓逐漸安定之後,促進了城鎮的發展。鱗次櫛比的商鋪逐漸在街道兩旁鋪開,南海北味,京果雜貨,油米茶糧充盈其中。南下北上的商旅趕了幾天的路,剛好在這裡補給歇息。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珠璣古巷-宋代古巷古道|圖/《廣東名片·珠璣古巷》

直到元明時期,仍有大量的移民順著梅關古道遷移。來自江西、福建等地客家人大量遷入南雄一帶,這些客家先民在遷移的過程中形成獨特的客家民系。他們在閩、贛、粵一帶的山嶽之間落腳,毗連數千裡,蔚然成風。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珠璣古巷南遷姓氏名錄

人口的流動給閉塞的嶺南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也改變了嶺南貧瘠的文化格局。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移居嶺南的孔子四十一世孫孔昌弼在南雄創建了嶺南第一所書院。

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南安軍通判程珦之子程顥、程頤師從理學大師周敦頤,創建了周程書院,後來更名為道源書院

理學興盛,直到清代,這所書院的講學之風仍然興盛。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道源書院,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大餘縣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惠州。當他經過梅關古道,站在庾嶺的關樓上,面對前路道漫漫,不禁為自己紓解,就當是一場歷練吧,把執悟在這裡放下,把汙垢劃到關門外。

大庾嶺詩


一念失垢汙,身心洞清淨。
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
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頂,結髮授長生。


多年以後,當赦免北歸的蘇軾再次登上大庾嶺,不禁百感交集。本以為要謫戍南嶺,終老一生,卻不想還能峰迴路轉。

當初在此種下的樹已經十餘丈,多年前遇見的老翁已經頭髮花白。他長嘆一聲,揮筆寫下:

贈嶺上老人

梅骨霜髯心已灰,

青松十丈手親栽,

問翁大庾嶺上住,

曾見南遷幾個回?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傳說中的東坡樹

眾生皆苦,箇中滋味誰人知。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被貶南海之濱—徐聞的湯顯祖遷升為浙江遂昌知縣,途經大庾嶺。恰逢水路乾涸,行船不便,在大庾縣停留月餘。這段時間,湯顯祖探尋了關於南安府後花園的傳說,後來創作了“臨川四夢”之一——

《牡丹亭》


梅關古道 | 南來北往,一條花路帶你穿越到唐宋

大餘縣牡丹亭|圖/圖蟲·創意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故事一次次落下帷幕,又一次次被世人演繹。就像是熱鬧了千年的古道,隨著1936年粵漢鐵路的開通漸漸沉寂,又被尋根問祖的腳步聲敲醒。



- 互 動 話 題 -

你走過哪些歷史悠久的古道?

快來評論裡嘮一嘮吧~


- 推 薦 閱 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