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英國的割佔,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百多年間,香港島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步伐與內地迥異,它相對安定的環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在種種主觀及客觀條件下把香港建設成一個國際大都會。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揭開香港歷史新的一頁。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葡萄牙人分別於1510年和1511年佔領果阿(印度)和馬六甲(馬來西亞),並且取得了通往東印度群島的航線控制權。葡萄牙人在馬六甲遇見帶著綢緞、瓷器及珍珠以換取香料、姜及金線的中國商人,遂萌生前往中國貿易的念頭。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抵達中國,進行通商。1557年,葡人正式獲准繳納年租在澳門居住,首開歐洲人在中國租借土地居住的先例。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明、清之際,厲行海禁,廣州對外貿易一度衰落。1685年,清政府正式宣佈開放海禁,在廣州、漳州、寧波和雲臺山設置海關,以管理對外貿易。1757年,清政府為防止外人往來海防要地,獨留廣州一口通商,並訂立“防夷規程”,限定外商在廣州的活動範圍,只准他們於每年貿易季節前來進行買賣,其餘時間須離開中國或撤至澳門。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自1498年葡萄牙人東來,至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期間三個半世紀的滄桑歷史,道盡了中西之間的關係,如何在友好貿易中漸起爭端,最終大動干戈。鴉片戰爭是香港歷史的轉折點,香港被割讓,脫離中國新安縣的管制,從一個僅有零星漁村和農村之地,演變為英國的殖民地,其後更是百年人事幾番新,歷盡變遷。

由於英國人對中國出產的茶葉需求極大,而英國商品卻不受中國人歡迎,因此在早期的中英貿易中,英國常處於嚴重入超的局面。為了扭轉貿易逆差,英國乃在印度廣植鴉片,向華傾銷。由於利錢豐厚,鴉片的進口量按年遞增,由十九世紀初每年平均四千餘箱,增至1838年約三萬五千箱。中英貿易的逆差完全扭轉,中國由長期出超轉為入超,白銀大量外流。當時吸食鴉片的惡習席捲全國,菸民的人數估計達一千萬,對中國的經濟和民生造成極嚴重的損害。

林則徐於1785年在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出生,四歲開始受學於父親,二十七歲時進士及第,從此開展了仕途。此後三十多年間,林則徐逐步升遷至湖廣總督的高位。由於他為官清廉,辦事認真,被當時決心禁菸的道光皇帝委以欽差大臣的職銜,於1839年前赴廣州,果敢的全面禁絕鴉片。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經過1839年6月虎門銷煙及7月尖沙咀村民林維喜被殺等接二連三的事件,中英衝突如箭在弦。同年9月4日,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三艘船隻前往九龍欲購置食糧,但由於清廷已頒令禁止對英人供應任何糧水,義律不得要領,遂下令向清軍開炮。經過數小時的交戰,英國船隻因彈藥耗盡而撤退。此事引發了繼後的連串衝突,揭開了鴉片戰爭的序幕。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英國國會於1839年10月經過激烈辯論後,以極微多數票通過對華用武。1840年6月下旬,英國艦隊抵華,北上攻佔舟山群島的主要城市定海,8月中旬更抵白河口,逼近京城。清政府大為震驚,道光皇帝立場動搖,隨即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並派遣琦善議和。琦善和義律經多番談判後草擬了《穿鼻草約》,但不曾簽訂,終亦不為兩國政府所接受。1841年2月下旬,英軍再次舉兵進犯珠江沿岸,5月更攻陷廣州城。

清朝在鴉片戰爭中實際動員的部隊共約十萬人,與英國遠征軍最高兵力時的二萬人相比,表面上佔有絕對優勢。但若比較中英武器裝備,清軍卻是望塵莫及,其中最大的差距是船艦。英艦以航速快、機動性強馳名於世,而大型戰艦又能裝炮多至一百二十門,具備極強的戰鬥力;相反清軍戰船攻擊力弱,水師欠缺實戰經驗,加上武器不精,實難與英國海軍匹敵。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由於義律在華的交涉成果未能滿足英國政府的需索,戰事進一步升級。於1841年8月抵達廣州發動全面戰爭,隨即重奪定海,攻陷廈門、鎮海和寧波各地。至1842年6月,英兵獲增援後,沿長江北上,攻陷了鎮江,8月兵臨南京城下。清廷被迫簽訂城下之盟。

中英代表於1842年8月29日在英艦上籤訂《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島予英國,於是香港島被英國搶佔19個月後,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在《南京條約》簽訂後,英國認為清廷沒有完全履行條約所訂的各項條款,更欲進一步擴大其在華利權,新一輪軍事衝突迫在眉睫。1858年英法聯軍攻佔廣州,擄走兩廣總督葉名琛,旋即北上攻陷大沽,清廷被迫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兩年後,聯軍再陷大沽,進而佔領北京城,清廷再次簽訂城下之盟——《北京條約》。

隨著更多不平等條約的簽署,英國遂以其在華利益受威脅為理由,藉口法國租借廣州灣,向清政府提出拓展香港疆界問題。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於1898年6月9日正式簽署,英國籍此強租今日名為新界的大幅土地,為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止,標誌著香港迴歸中國的期限。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戰火於1860年10月重燃,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搶掠並縱火焚燒圓明園,同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與聯軍簽訂《北京條約》。根據條約規定,清政府須增開天津為商埠,並賠款於英、法兩國各八百萬兩。此外,清政府亦容許公使常駐北京,華民(苦力)出洋。該條約又規定割讓九龍半島今界限街以南的地方以及昂船洲給英國,鞏固了英國在香港的控制權。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英國佔領香港島後,旋即宣佈香港為自由貿易港。這項自由港政策果然奏效,它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貨物、資金、技術和人才前來開發。加上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優良海港,決定了其作為轉口貿易港的地位。隨著港口基本建設的落成,十九世紀末期,差不多一半的中國貿易都是經由香港中轉的,而其轉口貿易總額每年更高達五千萬英鎊。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香港迴歸

在1970年代末,隨著”新界“租借屆滿之期日益臨近,投資者對香港的前途與投資環境抱觀望態度。1982年,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訪華並就香港前途問題與國家領導人進行商討。屆時兩年的中英香港問題外交談判隨即展開,兩國最後達成協議,並於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簽署有關香港問題協議書。在《中英聯合聲明》中申明,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香港會保持五十年不變。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香港在歷經了155年的殖民地統治後,終於在1997年7月1日迴歸祖國,揭開香港歷史新的一頁。香港迴歸慶典之1997年6月30日晚上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新翼舉行。典禮由中英兩國代表: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及英國查理斯王子主禮。典禮完畢後,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根據《基本法》成立。董建華先生宣誓成為特區首任行政長官。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英國的割佔,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百多年間,香港島政治、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的方向和步伐與內地迥異,它相對安定的環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移民,在種種主觀及客觀條件下把香港建設成一個國際大都會。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祖國,揭開香港歷史新的一頁。

香港歷史的分水嶺:從鴉片戰爭到97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