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防疫用品出口“15天辦證”通過為什麼不靠譜?

導讀

抗疫用品廠商積極尋求出口,卻並不熟知正規的出口資質辦理流程,網絡上“15天辦證”的生意受到追捧,但即使走最簡潔的流程,沒有前期準備的企業也無法在15天內完成歐盟CE認證

特稿|防疫用品出口“15天办证”通过为什么不靠谱?

2020年4月17日,江西省瑞昌市一家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在加緊生產,趕製出口口罩訂單。

特稿|防疫用品出口“15天办证”通过为什么不靠谱?

文丨財新記者 何書靜

“最近案子太多了,真的是做都做不過來。”一家認證中介的負責人在3月底向財新表示。這家機構為廠商檢測樣品,其淘寶廣告表示“包通過、包拿證”。即使在近期需求暴增的情況下,這家機構聲稱,經它遞交的歐盟CE證書和美國FDA認證最長15個工作日就可完成辦理。

在海外需求刺激下,中國防護用品企業積極尋求出口,但市面上的出口資質魚龍混雜。一名在國企從事出口貿易的人士表示,近期向口罩商詢貨時,收到了很多在3月初到中旬簽發的CE證書,“完全難辨真假”。

現在資質本身已經不再被視作質量的保證。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通標標準服務有限公司(下稱SGS)中國區醫療器械產品負責人張秋妹告訴財新,最近很多國外買家開始要求其提供驗廠服務:“其實我們都收到了廠商的CE證書,但因為現在市場很亂,所以國外買家想讓我們去現場驗證廠商的生產能力。”

在遵循CE認證流程要求的情況下,即使最快速的口罩認證流程也不可能在15天內完成。而FDA對醫療器械認可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應急授權可加速申辦,但對完全沒有出口經驗的廠商也有一定門檻。

“CE的技術文檔至少需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準備,如果公司沒有前期準備,不可能15個工作日就完成CE認證,PPE CE認證全部流程一般需要三個月”,張秋妹告訴財新。

CE證書並非由歐盟直接發放,而是由其授權的公告機構提供,這些機構名單在歐盟官網上列出。根據中國市場監管總局梳理,目前國內僅有8家機構具有防疫用品CE認證能力。SGS是國內具有防疫用品CE認證能力的8家公告機構之一。

商務部外貿司一級巡視員江帆在4月5日表示,出口產品被指“質量不過關”或是因為中外產品的質量標準不同、使用習慣上存在差異。即便如此,國內收緊出口物資質量的大閘已經打開。(詳見《中美政府加大防護用品貿易質量把控》)

抗疫產品出口時需滿足不同地區的要求。例如,銷往歐盟時要有CE證書,銷往美國時須做FDA註冊和上市認可,否則無法在當地海關清關。在買家詢貨時,具有認證的產品也有更高的認可度。

雖然不同防疫用品遵循的CE流程有所差異,但大體需要經過三個步驟:生產質量保證體系搭建、產品技術文檔建立、公告機構審核。這意味著,僅是產品樣本通過檢測將無法獲得認證;為了保障大批量產品合規,歐盟要求廠商要從生產源頭上滿足規範。

據張秋妹介紹,CE認證的第一步,是廠商建立好質量管理體系,同時將產品樣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獲得報告之後建立技術文檔,產品按歐盟協調標準進行標識,與歐盟代表簽定歐代協議,最後就可以向公告機構提交CE認證申請。

上述流程的例外是,如果產品被歐盟醫療器械指令中明確歸類為製造商自我聲明,則不需要經由公告機構進行認證。抗疫產品中的非滅菌一次性醫用口罩就被歸為此類,這也是目前不少中國口罩廠商尋求的申請途徑。

不過,就算經由這一途徑辦理認證,製造商仍然需要建立好質量管理體系,準備包括測試報告在內的技術文件。此後,廠商再簽署歐代協議,自我聲稱已經符合歐盟要求之後,才可進入歐盟。

市面上的假CE,大多從產品測試報告和CE證書兩個環節作假。“現在獲得認證最大的瓶頸其實是測試報告,只有具備一定測試能力的實驗室才能做測試,而且有些項目所花時間較長。如果企業不熟悉測試流程,很容易被假報告迷惑”,張秋妹表示。一名防護服出口企業工作人員也告訴財新,為了解決報告,一些實驗室甚至會跳過測試,套用其他產品數據來做報告。

上述財新記者曾經從淘寶上聯繫到一家中介。該中介稱口罩和防護服樣品都較容易通過測試,如果第一次測試不合格,會出整改方案。“少數實在不想整改的企業,我們也可以出合格的報告,不過需要對方寫免責聲明,但這種情況不多”。截至4月6日,這家機構已經無法在淘寶上搜到。

如果CE證書由非歐盟授權的公告機構簽發,可直接視作假證;一些廠家還會套用其他企業的CE證書編號。一名東莞口罩廠經理向財新表示,“現在為了防止他人通過詢單獲得CE證書號碼,籤合同時都會抹去CE證書的部分標號,等付款之後才會將編號告訴對方。”

美國對醫療器械和防護用品分開監管,前者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負責,後者由疾控中心(CDC)下屬的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IOSH)負責。以FDA為例,其要求醫療器械進行註冊備案,除了繃帶等低風險產品外,絕大部分產品需要進行上市前申請,部分高風險產品甚至要提交更為嚴格的文檔。

“如果熟悉FDA的註冊,製造商一天內就可以在FDA網站註冊公司名和產品號,但並不代表產品拿到了FDA的上市認可,大部分還需要做上市前申請,也就是所謂的510 (k)文檔,這個不太可能在15天內準備好“,張秋妹表示。

FDA與歐盟監管主要不同發生在產品上市之後。產品進入美國之後,FDA會不定期地檢查位於世界各地的工廠,高風險產品或者遭投訴產品的抽檢頻次尤其高,“有的中國企業1年被抽一次,有的10年也沒有碰到”,張秋妹表示。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閱讀網站“財新網”。如有意閱讀全文,可直接訂閱。謝謝!)

廣州出現境外輸入關聯聚集性感染 重點地區加碼篩查[2020-04-18]

廣州境外輸入及本地關聯感染者接連出現。消除舊隱患,阻斷新風險,當地防疫工作不容鬆懈。“廣州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和國際交通樞紐,目前所面臨的風險,既是本土的,也是全球的。” 4月17日,廣州市副市長黎明在該市疫情發佈會上表示。

廣州市越秀區、白雲區境外疫情“倒灌”頻發,疫情風險等級已調至中等,一些公共場所再次關閉。4月16日,國內其他省份將前述兩區列為重點管控區域。例如海南省規定,來自廣州白雲和越秀區人士持當地7日內核酸檢測陰性等證明,才能入瓊。

目前,廣州市疫情以境外輸入病例及其關聯病例為主。廣州市衛健委數據顯示,自3月15日發現首例境外確診病例以來,截至4月17日24時,廣州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24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26例。該市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數佔全省總數的六成以上。

肺炎日記| 4月17日:訂正後武漢粗病亡率升至7.6%[2020-04-18]

武漢解封多日,國內疫情穩定,本土戰“疫”進入掃尾階段。4月17日,一則“武漢訂正新冠肺炎確診及死亡數據”的消息,引發關注。這場抗“疫”勝利來之不易,9萬武漢醫護人員、4萬醫療救援隊員及900萬武漢人一起拯救這座城市之時,也付出了過於慘重的代價。疫情爆發早期,眾多統計數字之外的人命懸一線,直至去世也未能確診。

“對流行性傳染病數據進行訂正也是國際通行做法。疫情早期,由於收治能力不足、少數醫療機構未能及時與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對接,醫院超負荷運轉,醫務人員忙於救治,客觀上存在一些遲報、漏報、誤報的現象。”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4月17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武漢市及時訂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逝者負責,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

武漢終於降為低風險:湖北如何一步步實現全省“飄綠” [2020-04-18]

湖北市縣風險等級地圖終於全面飄綠,不再顯示黃色或紅色。

4月18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更新市縣疫情風險等級評估,截至4月17日24時,全省低風險市縣76個,無中、高風險市縣。武漢市13個城區中,均為低風險區,無中、高風險區。與4月15日評估相比,武漢市城區整體降為低風險,全省無中、高風險市縣。

這是湖北自3月初開始發佈全省市縣疫情風險等級評估以來首次實現中、高風險市縣“清零”。

版面|劉登輝 何京蔚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郵箱:[email protected]

恰詢:[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