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廟大奚村:400個木耳大棚,致富了多少人?

王廟大奚村:400個木耳大棚,致富了多少人?

習慣了過去的農村生活,房前屋後,樹木很多,樹林子也很多。每到夏天的雨後,好多樹上或是樹樁上都會長出很多的毛木耳。我們最喜歡在雨後去採集毛木耳。拿到家裡,用自己家種的羊角辣椒一炒,又辣又香,十分解饞。

那時候就想,要是能在家裡種上毛木耳,什麼時候想吃,什麼時候就去摘,那多好呀。

物換星移,世事變幻。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在新時代推行鄉村振興的大布局下,我們魚臺縣農村開展了大面積的毛木耳種植,其中形成較大規模的是王魯鎮李集村和王廟鎮大奚村。

王廟鎮大奚村的田地裡,一望無際的塑料大棚,種植的全是毛木耳。這麼大的種植面積,早就不是為了滿足了本地老百姓對毛木耳的需求,更多的是出口創匯,賺足了外國人的票子,使大奚村人都走上了小康的道路。說起我縣的毛木耳種植,我印象最早的是王魯鎮李集村。大奚村,算是後起之秀。但大奚村的毛木耳棚規模,發展迅速,現在已經有400個毛木耳棚,佔地500畝。年產值4000多萬,帶動周邊村民1200多人就業。大奚村,已成為全縣先進村,有名的富裕村。

王廟大奚村:400個木耳大棚,致富了多少人?

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誕生和發展,都會經歷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大奚村種植毛木耳,不能不提大奚村的昌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馬漢友。

馬漢友年輕時,在福建漳州做生意失利,欠下了很多債務。他看到漳州的農民,大規模地種植毛木耳,都實現了發家致富。他就在那裡學習了很長時間,然後回家試種。最初是2002年,他用二分地,養了5700袋毛木耳,收益4100元,比大奚村傳統的稻麥連種或棉麥連種的收入翻了幾番,實種成功。

第二年他養了2萬多袋,到2013年的時候,他又養了50萬袋,12個大棚,收益非常可觀。

2005年,村民陸續地開始跟他學習種植毛木耳,到2009年的時候,成立了毛木耳種植合作社,有4、5家加入。他們之前用的是李集村李華的菌種,到2000年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自己做種子,2015年村裡的毛木耳種植戶,就發展到了20多戶,後來逐步增多,40%的村民都開始種植毛木耳。村裡流轉土地500畝,成立合作社,合作社發展到了130個大棚。合作社實行五統一,即統一購進原材料,統一生產菌包,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統一廢菌渣綜合利用。合作社的毛木耳種植大棚,免費提供給種植戶,只需要他們購買昌健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菌種即可。

王廟大奚村:400個木耳大棚,致富了多少人?

馬漢友說,下一步,他們還要進行毛木耳的深加工,對毛木耳絲、毛木耳片進行精細包裝,更便於儲存和銷售。這樣就實現了毛木耳的一條龍生產鏈條,即原材料購進、菌包集約化生產、新品種研發利用、毛木耳示範園建設、廢菌渣綜合利用、產品加工一條龍。合作社不僅把大棚免費提供給種植戶使用,而且還給他們提供技術指導,會幫他們協調最高30萬元貸款,用於投資。現在,昌健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魚臺縣最大的食用菌合作社,被評為“濟寧市市級示範社”、“魚臺縣龍頭企業”。敢想敢幹的馬漢友獲得縣委縣政府頒發的“鄉土人才”和“致富帶頭人”證書。

來這裡免費種棚的,有附近的村民,也有張黃、李閣、谷亭等鄉鎮的村民。他們說,在這裡種植毛木耳每畝地能收入3、4萬元,一年比稻麥連作十年的收入都高,比一家人背井離鄉出外打工,更是強得多。總之雖然辛苦,也值得了。

對於毛木耳種植的辛苦,我是深有體會。前幾年我冬天在毛木耳棚裡點菌種,夏天在棚裡摘毛木耳,親見他們種植戶從早忙到晚,除了秋天,一年三季沒有停歇的時候。但一般夫妻倆養上幾畝地的毛木耳,就能收入十幾萬元,也算是土地給予他們的鉅額回報了。

王廟大奚村:400個木耳大棚,致富了多少人?

大奚村以前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再普通不過的村莊,經濟落後,環境髒亂差,是多少年來給人固有的印象。這些年,村民大多通過種植毛木耳,蓋上了樓房,開起了小車,村裡環境更是煥然一新,街道整潔敞亮,綠樹紅花環繞,成了“村在園中,園在村中”的美麗鄉村。

咱們農民最大的願望,就是又能守著老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又能有勤勞致富的新路子吧。而大奚村,把“土裡刨食”變成了“土地流金”,無疑是咱新型農村的排頭兵,他們是所有農民的榜樣。而毛木耳,無疑變成了“金耳朵”、“黑金子”。對,我們要做新型農民,不能只滿足於有了新房,修了新路,還應該有新的思路,新的生產模式。

不再背井離鄉,不再兩地分居,不再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我們渴望那樣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