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宅在家里的第N天,突然开始想念自己的朋友、同事和家人了。这样的感觉其实以前很少有那时想见谁就能去见,即使没见着也不那么想念如今每个人和每个人要隔开很远,即使同城也尽量避免相见,这就让这份想念更加凸显,所以无论是有无事由,都可以写点什么,向亲朋好友送去问候。就像鸿雁传书的时代,寥寥几字的问候就够了。

如王羲之写给友人的《快雪时晴帖》在今日特别合时宜: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晴了,使人气爽舒畅,蓦然想起你,最近好吗?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陆机《平复帖》手卷纸本23.7×20.6cm北京

故宫博物院藏

约1700年前,“洛阳三俊”之一陆机念及友人近疾,遂用秃笔在麻纸上写了一封信,这就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平复帖》,信中,陆机向自己的三位朋友问候,他们分别是贺循、吴子杨、夏伯荣。

贺循,字彦先,他因为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在帖中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曾到过陆机家中,虽不受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在古代无数名帖中,《平复帖》被称为“发帖之祖”,共九行86个字,其内容平实温暖,从中可以感受到陆机对朋友的关心与担忧,即使是不相熟的友人,也挂怀心中像陆机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记挂的友人,适逢不能出门,正是问候友人的最佳时机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贴纵23cm;横14.8cr

现存此帖为唐代双钩填廓法临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写给友人的问候就很有意思,《快雪时晴帖》是他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简信,仅28个字,但内容却让历代文人学者感慨不已,这封简信翻译过来就是王羲之拜上:刚才下了一阵雪,现在天又转睛了,使人气爽舒畅,蓦然想起你,最近好吗?那件事情没能帮上忙,心里纠结至今。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么无奈。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亲启。整封信,起首用一句“羲之顿首”,结语又加上同样的敬

语,这在古人的书信中还很少见。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王珣《伯远帖》纸本25.1×17.2cm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侄子王珣曾给自己的堂兄弟王穆(字伯远)写了一封信,就是传承至今的《伯远帖》,它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称为“三希帖”,被称为行书早期的典范之作。

除了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外,书信的内容在今天看来特别的接地气,大致意思翻译过来就是“王珣顿首致礼!伯远兄年富力强,正是发展事业成大器的好时候,您是我们家族兄弟里的骄傲。我因体弱多病,志趣在于散淡悠闲,志在于优游、自在地生活。但是现在上面却要我到外地任职,可这不是我的心愿啊,真心不想去上班。你我分别的场景就像在昨天,我们之间说的话将永不忘记。如今我们远隔崇山峻岭,也不能相互走访看望。”

这样的“吐槽”是不是似曾相识?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杨凝式《韭花帖》唐末五代行书高26厘米,

宽28厘米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狞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做了大半辈子大官的五代宰相杨凝式,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作品是一封感谢信,即《韭花帖》。全帖共63字,大致记录了事情的经过,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杨凝式午睡醒来,忽生饿意,准备用下午茶膳。恰好此时,友人差家丁送来新鲜韭花,香气扑鼻。杨凝式大喜,吩咐厨房准备五月大的肥嫩羊肉,就着韭花,满饱口福。食毕,心情大悦,提笔挥毫,答谢送花友人。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天下第五行书一一《韭花帖》。

从这封信的语气看,送韭花的人地位很高,而且信尾连用三个“状”字,更说明此人是位大官,不是杨凝式的平常朋友。同时,书法精致而用心,杨凝式也因对一把韭花的感谢,名流千古。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苏轼《新岁展庆人来得书贴》纸本行书,前帖30.2×488cm,后帖29.5×45.1cm,北京故宫博物

这是件合二为一的国宝,上帖为《人来得书帖》,全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16行,共192字;下帖为《新岁展庆帖》,全帖30.2厘米,横48.8厘米,正文14行,共247字。北宋元丰四年,也就是公元1081年的大年初位朋友前来拜望文豪苏东坡,两人边饮茶边聊天,其间朋友提起了他在陈季常朋友处见到的副木制茶臼,苏东坡听后心动不已,随即就给季常写了封信,意思就是想借一下他的茶臼,让人仿造下以便欣赏,这就是他为后人留下的墨宝真迹《新岁展庆帖》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苏轼《新岁展庆帖》,1081年(元丰四年)正月二日,纸本行书,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苏轼《人来得书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季常收到苏东坡的《新岁展庆帖》后,非常高兴。作为苏东坡的“粉丝”,他十分推崇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和书法技艺,《新岁展庆帖》对他来说,不仅是老朋友之间的一封书信,更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珍品

一晃又过去了几个寒暑。这一年,陈季常的兄长去世,苏东坡听闻,心中甚为悲痛,于是给陈季常写了一封问候信,信中说道“伏惟深照死生聚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这就是另幅国宝字帖《人来得书帖》。

对于《人来得书帖》和《新岁展庆帖》,陈季常格外珍惜并将其珍藏,这两帖一直流传了几代,后来几经辗转,又被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收藏。时至今日,《新岁展庆帖》和《人来得书帖》被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由于两帖书法风格相同,创作时间相距不远,加之历代鉴藏家常将两帖相提并论,于是,故宫博物院于1964年将两帖装裱在了起,合璧成为一卷。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北宋司马光(1019-1086)《神采帖》

司马光在初入仕途之际,曾向“太师”问候其身体状况,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神采帖》,该信的开头为“昨与同列俯伏门下,未获奉望颜色”,就是司马光和同僚一起去拜访一位政界前辈,却没被接见,随后就写了这封信,其中措辞极为谦卑,字体工整,应该很受老师的喜爱。今天,如若想问候老师的话,这封信可作参考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赵孟頫《秋深帖》元纵26.9cm横53.3cm除了老师朋友,书帖中对家人的问候也很常见,“宠妻狂魔”赵孟頫曾代替妻子管道升写信给婶婶问安,他以妻子的口吻回复家书:“道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及至末尾,时忘情,未款署了自己的名,发觉后忙又改过,现在还能看到涂改的痕迹。这也是赵、管二人感情和睦、恩爱情深的代表作

如今虽然不见面,但是我们都能彼此问候

王铎《赠汤若望诗翰》

明末清初的书画家王铎曾写过册页问候汤若望,顺治二年(1645),王铎在南京降清,并随清军抵达北京,贫病交加之际,他给正在钦天监任职的汤若望写了这一册页,内容是王铎在崇祯年间赠给汤若望的七言律诗四首。表面上看这是封没有明确目的的手书,实际上,这是王铎希望这些旧作能令新贵汤氏忆起两人先前的交情,而加以周济。

在这个特殊时期,虽然我们无法面对面相见但手机里每一位相识之人都可以被问候,即使是句简单的“吃了吗”,因为问候,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