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史記》中刺客的俠義精神和人生選擇,看司馬遷的人生理想

在今天,人們對“刺客”這類人的認識可能並不陌生,認為他們是出於某種目的或是受人賄賂而去刺殺既定的目標。但是在政局四分五裂的春秋戰國時期,刺客行刺的動機很簡單,那就是誰人知我敬我,我為誰人行刺。早期的刺客將“士為知己者死”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在其刺殺行動的前前後後,表現出了諸多可貴的精神品質。

(一)刺客是如何產生的?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逐鹿,社會格局分裂,人們的思想也變得自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的人格力量得到發揚,人人渴望揚眉吐氣,實現自身的價值。各諸侯紛紛開啟“養士之風”,招賢納士,為己所用。而與此同時,作為西周貴族最底層、被壓制多年的士階層,他們尤其想建功立業,一展才華。刺客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解讀《史記》中刺客的俠義精神和人生選擇,看司馬遷的人生理想

與有著卓絕的口才和見識,倍受官宦門第垂青的縱橫家相比,刺客應屬當時社會的底層人物。他們多數沒有多麼高的文化修養,也沒有多少錢財,只能勉強維持生活。有的空有滿腔壯志熱血,卻無門施展;有的徒有一身絕技武功,可無用武之地。在彰顯自我人格的時代,他們渴望被善待尊重,更渴望能有所作為,名垂竹帛。

於是一旦有人對刺客們敬重賞識,施予恩惠,他們便會不遺餘力地為這些人效命。他們在行動的過程中表現出的俠義精神和人生理想,被司馬遷所褒揚、記入史冊。

(二)刺客的俠客形象和俠義精神

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司馬遷詳細記載了五位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他們中除曹沫之外,其他去行刺後無一人生還,他們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之歌。他們剛毅的性格,英勇的氣概,可貴的精神煥發出無窮的人格魅力,在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形象。

1.重恩:

公子光待專諸不薄,視專諸之身為己身。專諸為之感動,不懼危難,挺身而出刺殺吳王僚,以報公子光厚待之情;智伯生前對豫讓以國士之禮相待,智伯為趙襄子所滅後,豫讓嘆曰:“今智伯知我,我必為智伯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無愧矣。”於是他接二連三行刺襄子。

太子丹為荊軻殺寶馬進肝,斷美人玉手,尊荊軻為上卿。荊軻有感太子的情誠恩重,所以不顧生命危險去刺殺秦王。臨死之前的那句“以欲生劫之,必得契約以報太子也”,是荊軻重恩重義的最好證明,也折射出了俠最驚心動魄的悲壯。

2.重孝:

刺客絕非冷血之人,不顧一切為人賣命,他們很注重倫理之情。儘管嚴仲子禮賢下士,數次登門拜訪聶政,請求他刺殺俠累。聶政還是以照顧母親為由婉拒仲子。母親去世後,聶政才主動請命刺殺俠累。殺死俠累後,他摧面挖眼,剖肚露腸,不惜毀壞自己形體,為的就是讓自己的親姐姐免遭無辜連累。再如專諸在事前將自己的家人託付於公子光,才肯去行刺。

解讀《史記》中刺客的俠義精神和人生選擇,看司馬遷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在刺客心中,倫理之情永遠是第一位的。他們的行為印證了儒家思想中“父母存,不許友以死” 的觀念,深合古時的孝道精神。

3.重名:

可以說名是刺客的精神靈魂,信是刺客的崇高信仰,名與信在刺客心中甚至要重於他們的生命。曹沫公然挾持齊桓公,逼桓公歸還齊魯之戰中魯國失去的土地。這與他想以此一雪自己的敗仗失地之恥不無關聯,可見其好名。

豫讓重名最為明顯。他為智伯報仇,寧可醜苦形貌,於市乞行,也不願為了復仇委身臣事襄子;他數次刺殺未果,最終竟懇請刺襄子之衣以完成他復仇之誓,再以死明志。這都是刺客重視名譽的體現。

4.重信:

刺客有應必諾,言出必行。“三杯許然諾,五嶽倒為輕”用來形容刺客的信義,一點都不為過。豫讓立誓為智伯報仇,他從未放棄,屢次刺殺趙襄子。聶政答允為嚴仲子刺殺俠累,於是他隻身前去,不負使命。

解讀《史記》中刺客的俠義精神和人生選擇,看司馬遷的人生理想

荊軻更是如此。他承蒙太子丹的信任,答應為太子丹行刺秦王。當他為太子懷疑在拖延時間時,他在態度上的呵斥憤怒和在臨行前的義無反顧,都看得出荊軻對信譽的重視,看得出荊軻不允別人對自己的信諾質疑。刺客言出必應的態度,視死保名的行為,大顯俠客風範。

(三)刺客的人生選擇和司馬遷的人生理想

刺客們重情重恩,重名重信,渴望尊重和平等,在此基礎上去追求需求的最高境界,即實現自己的價值。表面上他們是為了報主之恩,但從更深的層面來說,他們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人生理想。這在聶政、豫讓和荊軻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雖然他們有些人失敗了,但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卻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光輝的形象和精神足以讓他們流芳百世。他們這種努力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影響後人。

除上述的幾個刺客外,《史記》中還有郭解、朱家等遊俠的記載,司馬遷之所以在《史記》中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俠義人物,頌揚他們的事蹟,謳歌他們的精神。究其原因,這與司馬遷的個人因素頗有關聯。

解讀《史記》中刺客的俠義精神和人生選擇,看司馬遷的人生理想

他寄情言志,渴望施展才華,實現自我理想,奈何沒有知音的舉薦和伯樂的賞識;他借史復仇,遭遇李陵之禍的他深感世態炎涼,渴望有正義人士相救卻苦盼無果;他為俠發聲,渴望俠扭轉世風,義貫乾坤,然而俠卻慘遭不幸。在司馬遷的筆下,俠是正義的捍衛者,是道德的守護者,是世間的拯救者。

合上《史記》這部波瀾浩瀚的歷史典籍,我們仍能感受到俠的凜然之氣。時至今天,武俠劇和武俠小說仍然為廣大人民喜愛。俠的絕世風骨和不朽精魂則化為一種永恆的力量,鼓舞著中華民族剛毅勇為,自強不息,向著理想人格去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