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遙遠,卻是永遠一讀史鐵生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即日起至 4 月 30 日,今日頭條海量小說全場免費”

並非遙遠,卻是永遠一讀史鐵生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因為文字的引見,你走近了我,我懂得了你。

瞭解陝北,是因為史鐵生;認識史鐵生,是因為“遙遠的清平灣。"

我和史鐵生素昧平生,卻在他的文字裡遇見。尤其是在他逝世後的近十年裡,我們穿越時空,對話生命,在一部部經典裡,聆聽史鐵生講述生命的故事。感受其精神上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最早知道史鐵生這個名字,還要追溯到課本里的那篇《我與地壇》。瞭解了地壇是他的精神家園,瞭解了他對生與死的探索,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奧秘。

真正地認識和理解史鐵生,也就是我患上尿毒症以後,也許是同病相憐的緣故,更熱衷於讀生命題材的作品。勿庸質疑,史鐵生多部作品直面苦難,用生命寫作,一個個動人的生命故事,成了我人生航向的燈塔,讓我的生命在病痛中成長。史鐵生成了我的精神偶像。

在我的桌前,一本本史鐵生的書,像一朵朵藝術奇葩,在我的心頭綻開,我在他的作品中,品味到了生命的創造和價值。

有句話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史鐵生在陝北當知青的生活,讓他了解了這片黃土地的壯闊自然和溫暖的人情,也使他對這個第二故鄉有著很深的感情。也就是這種難以割捨的情感水到渠成地,在1982年寫出了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史鐵生對於清平灣的解讀,不僅僅是"遙遠"一一從北京至陝北的距離,更是遙遠的陝北早已在他的心裡紮下了根,在某種意義上說,遙遠已成永遠。

現在,請跟隨史鐵生的筆觸,去看一看他的第二故鄉一一清平灣。看一看他熱戀著這片多情的土地。

清平灣地處黃土高原,溝壑縱橫,全是山岇,植被稀疏。

"我"在這裡插隊,餵過兩年牛。和"我"一起攔牛的老漢叫破(白)老漢。他有個七、八歲的孫女“留小兒"跟著他一起過。破老漢愛唱歌,一唱起來,人就快活了。

我們每人喂十頭牛。秋天在山裡攔牛是一種享受。看牛頂架也是一種有益的娛樂。

那一年的清明節,我病倒了,腰腿疼得厲害。隊長端來一碗白饃,並說:"唉,心兒家不容易,離家遠。"隊長和社員們都贊成讓破老漢帶我喂牛,"年輕後生家不敢讓腰腿作下病,好好價把咱的牛喂上!"

每天晚上,破老漢和我都要在飼養場上呆到十一、二點,一遍遍給牛添草,留小兒跟在破老漢後面,寸步不離。留小兒沒完沒了地問我北京的事,說看電影、吃肉的話題;問天安門的事。

在"我”回到北京住院治療時,鄉親們給我捎來小米,綠豆,紅棗,芝麻,玉米花。還有破老漢用十斤好小米換來的十斤陝西糧票。

十年過去了,留小兒攢夠了盤纏來到北京。告訴我,這兩年農村生活好多了。能吃飽,能吃好多回肉。說到了牛,說到了破老漢還唱歌,什麼都唱。

這,讓我再一次看到了“我的白老漢,我的牛群,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這就是清平灣,和清平灣裡的人。尤其是破老漢,雖然貧窮,和孫女相依為命,卻有著滿腔愛心,重情重義,淳樸善良。

觸摸清平灣,總會觸動溫暖的記憶。黃土地上人性的美好,質樸,善良,堅強,勇敢,激勵著人們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的苦難。黃土地上這些普通農民真誠,善良,苦中有樂,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以及他們對知青親人般的關懷,也讓知青學會了如何同命運抗爭。

喜歡讀史鐵生的作品,更多的是汲取其精神營養。每讀一篇他的作品,就像走進了他的生命和精神的世界。史鐵生是用精神塑造經典。經典的東西是有靈魂的,是不朽的!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遙遠"其實並不遙遠,它一直都在史鐵生心中,也在我們讀者的心中。經典已成永遠,永遠溫暖的黃土地,永遠善良,堅韌的農民,永遠感人的生命故事

品讀經典,讓我們記住史鐵生,記住黃土地和黃土地上的農民。

寫於2019年4月2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