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佈局工業互聯網,打造智能製造“底座”

<table> 超前佈局工業互聯網,打造智能製造“底座”

/<table><table> /<table>

日前,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被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業互聯網將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產業,疫情之下,行業迎來怎樣的發展,還面臨哪些難點,又該如何突破?日前,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工業富聯)交出了一份4000億元的營收成績單,南方日報、南方產業智庫邀請公司董事長李軍旗,談談其關於工業互聯網的看法。

方向▶▷

推動智能製造高質量發展

“新基建”不僅為疫情後中國經濟復甦打下了一針強心劑,更是未雨綢繆為未來高質量發展鋪下了一條“高速公路”。製造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所在,中國將智能製造視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在“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跨越的關鍵階段,“新基建”政策的出臺恰逢其時。

智能製造基礎建設的水平,決定了中國製造業在新一輪技術紅利的全球格局中,能否佔據全球供應鏈更有利的位置。作為智能製造發展的“底座”,工業互聯網是面向生產全環節中的人、機、物全互聯的基礎工程,提供的是共性的基礎設施和能力,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對接、供需的高度匹配,實現生產製造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為目的。

在“新基建”領域,工業互聯網屬於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是“老基建”由低端走向高端的有力踏板,同時也扮演著“新基建”底層基礎設施的角色,為大數據中心、5G、人工智能等提供“最佳跑道”,比如,在複雜多變的工業場景下,5G高連接速率和高可靠性可以更好保障工業數據實時性和安全、基於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設備故障診斷及預測性維護等。

立足現在看未來,數字經濟時代將呈現“個體集成整體、整體催生個體”的發展態勢,有望激發“新基建”價值的乘數效應。

成效▶▷

形成全球3C電子行業最短供應鏈

工業互聯網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及產業數字化的關鍵推動力,已經從可選項變成了決勝未來的剛需。工業富聯也早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搶灘”動作。自成立以來,工業富聯立足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全局,確立了“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戰略,形成了全球3C電子行業最短的供應鏈,智能化、數字化生產水平居於行業領先地位。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是用“數據+模型”為企業提供服務。對於歷史上大量工業企業生產中有價值的工業知識經驗未能沉澱下來的問題,工業富聯積極發揮行業“帶工”、品質變革的引領作用,基於Fii Cloud工業互聯網平臺自主研發12朵專業雲,向製造企業提供了針對生產製造過程中的共性問題或專業領域核心問題的解決方案,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對於單一人才的依賴帶來的制約,實現生產場域數字化監控、智能決策、無憂管理。

當前,工業富聯的Fii Cloud工業互聯網平臺效能已得到實戰的檢驗,以其深圳“柔性裝配作業智能工廠”為例,生產線智能化升級後,生產人力減少92%、提升效益2.5倍,並在2019年初成功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製造業燈塔工廠”,成為全球十六家工業4.0未來智慧工廠的一員。

與市場其他競品不同的是,工業富聯既能為企業提供工廠需要的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等硬件,也提供基於Fii Cloud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各種工業專業應用軟件,面向工業製造場景提供全集成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工業富聯提供的不止是一個“杯子”或是一顆“咖啡豆”,而是一杯可以直接飲用的“咖啡”。

工業富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有“三硬”和“三軟”,“三硬”指的是雲、網和端;“三軟”指的是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和工業軟件,以此形成“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的新生態,這是工業富聯一直在不斷探索的方向。展望未來,工業富聯不忘“賦能製造,兼善天下實業”的初心,繼續扛起數字經濟的大旗,爭做“新基建”排頭兵,為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破題▶▷

培養數字工匠克服“依賴經驗”

智能製造的一大價值點,在於製造企業可以傳承自身積澱的技術、知識、方法論,從以往“依靠人的經驗”轉變為“依靠數據的洞察”,以此應對柔性製造市場需求、老師傅辭職會帶走企業核心競爭力等現實挑戰。

這背後,離不開懂數據、精算法的“數據工匠”,來解決製造企業在轉型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的類似“我要的數據從哪裡來”“拿到的數據要怎麼用”等困惑。

人才是智能製造的關鍵,但就目前來看,既缺“對的人”,也缺“對的培育環境”,急需完善人才培育生態鏈條,包括加強科技領域學科建設、建立以專家意見為主導的項目遴選機制、實施“企業全週期研發支持工程”、技能大賽等。

在這個背景下,工業富聯基於專業領域知識、數據積累以及不可缺少的場域驗證等比較優勢,通過建立“燈塔學院”、與高校共建機器人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基地、舉辦“未來智造大講堂”等舉措,以教育培訓和訓練實習的方式,培養更多“數字工匠”,更好地服務於企業轉型。這能培育既掌握專業領域知識又懂得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能和工業軟件的複合型人才,做到傳統和創新的人才培養和保留。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