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度假區開發與管理》、《旅遊地產與度假區管理》《郵輪產業與服務管理》……在這個特殊的學期,復旦大學旅遊管理專業的同學們通過在線課堂,實現了足不出戶而在學科知識中的“雲”遨遊。


而承擔這幾門課程授課工作的旅遊學系教師王莎,此時仍在武漢。“身在武漢,但還能堅持工作,就是最大的幸運。”對王莎來說,她的戰“疫”就是持續奮鬥在教學一線。在堅持上好課的過程中,她盡力融師生互動入“雲”上平臺,以雙向答疑促教學相長。


計劃被打亂?

即使一波三折,也要堅持上好課


“儘管隨身攜帶著筆記本電腦和存有去年教學資料的U盤,但家中網絡不穩定,也無法查看辦公室裡的書籍,這些確實成為教學中遇到的困難。”1月17日,王莎從上海坐高鐵回家鄉武漢過年,突發的疫情、武漢的封鎖,打亂了她的教學計劃。


王莎明白,這些困難並不是讓課程質量“縮水”的理由她和助教一起,連著熱點查找圖書館資源,最大程度“餵飽”課程的知識體系。“《郵輪產業與服務管理》這門課在講到國際主要郵輪航線時,儘管PPT中有概述,但是每條航線的詳細信息都在辦公室的教材裡,所以必須通過網絡檢索來逐條確定航線的信息。”這讓王莎的備課時間延長為原來的兩倍。


初次錄製視頻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沒有錄屏經驗,跟著學校的操作指南,王莎和系裡其他老師共同摸索錄屏實踐,第一次將近1小時的錄屏結束後,卻忘記了保存。這讓王莎“吸取了教訓”,在之後的視頻錄製中格外注意。


考慮到線上聽課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吸收知識的效率,王莎採用分段錄製的方法,將知識點“打包”成更容易記憶的集合。


“郵輪母港是郵輪出發和返程並進行後勤補充和維修的固定地點,也是遊客的集散地。郵輪母港的效益包括刺激本地消費、賺取外匯收入、促進港口城市人員就業、提升港口服務管理水平、提升港口城市國際形象。”在講解郵輪港口的課程中,她將原本40分鐘的錄製按照知識點重組,用20分鐘講解郵輪港口的分類以及國外主要郵輪港口的發展,再用20分鐘錄國內郵輪港口的發展以及郵輪港口競爭力。


在摸索自己的網絡教學同時,王莎還需要輔導一年級的兒子上網課。兩代人的網課同時進行,遇到無法“錯峰”的時段,王莎便將使用電腦、開網頁、登錄騰訊會議的操作步驟寫在紙上給兒子示範。


疫情之初,王莎的心態經歷過了一段睜眼就盯著“手機新聞裡的疫情數據”的緊張時期。隨著各地的醫護人員馳援武漢、本地病例下降清零,王莎逐漸緩和了心態。

領導、同事們發來的關心短信更給她溫暖,學生的理解更令她感動。旅遊管理專業2017級本科生王海昕說:“在武漢的老師在艱難隔離的同時還要備課,從她身上看到了同心協力,武漢必勝的決心。”


不能面對面?

實時共享,雙向答疑,

打通知識吸收“最後一公里”


“我認為,一個優質分時度假項目的開發條件要圍繞‘資’,發展維度要環繞‘住’。”“我認為,區位和競爭條件是優質項目的根基。”……每週五下午的《度假區開發與管理》課程騰訊會議中,熱烈的討論持續進行。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王莎的授課桌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同學們利用共享屏幕進行討論和分享


“培養學習自主性”是王莎一直堅持的教學理念。課堂轉戰網絡,她便將錄屏視頻提前三天上傳超星網盤,供同學們預先學習;課上主攻答疑和文獻梳理,用師生互動打通知識吸收的“最後一公里”。


屏幕共享,方便彙報。對於有行業實習經驗的研究生而言,王莎希望擴大互動,以直播共享的彙報模式來促進知識體系的構建。而針對專業理論入門的本科生,王莎認為,在注重核心知識框架的基礎上,應該把理論講解和邏輯闡釋的主體轉換成學生。


“浮動的度假中心”“移動的微型城鎮”“無目的地的度假目的地”……為了更加形象地描述現代郵輪的主要特點,王莎列舉自己拍攝的停泊在上海吳淞口的“海洋量子號”郵輪照片,結合親身經歷進行課堂講解,“它不僅擁有包括定期和不定期停泊大型郵輪的碼頭,還具有配套設施齊全、相關產業發達、旅遊資源豐富等特點。”課上,立刻就有同學在微信群裡深究細節,提出“上海吳淞口和北外灘一港兩地的產業佈局是否會針對不同的市場錯位競爭”的疑惑。這讓王莎感受到,“本科生的討論比線下更活躍了。”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對這位身在武漢的復旦教師來說, 戰“疫”就是堅持奮鬥在教學一線

《郵輪經營管理》課程上的師生互動


“線下我不敢在課堂上發言,但是線上互動讓我更能拿出勇氣來回答問題。”在韓國留學生孫一靈看來,口頭表達稍縱即逝,而在線上留下文字討論的形式給留學生提供了課後“反芻”知識點的機會,這讓他更注重“細節”。“我會反覆回顧同學們的解答,再對比老師的答案。”


在王莎看來,旅遊管理專業屬於應用型的社會科學,不斷髮展變化的行業需要持續學習的精神。學生的集思廣益和問題都成為她獲得“補給”的來源。


在《度假區開發與管理》課程中,王莎和學生一起討論“浙江莫干山地區鄉村旅遊項目的‘點狀供地’政策”。從學生提出政策更新,到師生共同探索來龍去脈以及推廣情況,“同學一下點醒了我”,王莎認為這種

“再學習、找答案”的過程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


同樣感受到課堂捲入度提升的還有旅遊管理專業的研究生幹叢祉:“研究生課程人數較少,師生之間點對點的提問能夠讓每個人的疑問都能夠直接得到回應。”


點對點不僅體現在師生間,也體現在同學之間。科學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需要不斷和英文文獻打交道,分塊精讀材料後,學生在課堂上交流感受。讓幹叢祉印象深刻的是,在《度假區開發與管理》的課堂交流中,老師要求大家以開發者的身份去整理影響分時度假項目開發的因素。“單純整理開發維度不難,但面對同學的提問,需要注重數據的來源與科學性。以前回答問題有點‘拍腦袋’的感覺,交流卻要求你去思考切實操作的可行性。


“武漢如今已經按下重啟鍵,希望早點回到學校,和老師在課堂上見面。”幹叢祉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文 字:馬純琪


編 輯:劉東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