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漠南戰役中地名古今對照:

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代郡(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代王城);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城南);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魚河堡);朔方郡(今內蒙古杭錦旗北);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北);右賢王王庭(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南戈壁省)

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大漢通過河南之戰佔領戰略要地河南地,設置武原郡與朔方郡,使河南地成為進攻匈奴的橋頭堡。但是匈奴並不甘心失敗,勢要奪回此重地。在新任單于伊稚斜和右賢王指揮下,於第二年開始大肆襲擾大漢邊境,漢匈兩國戰火重燃。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夏,匈奴萬騎侵入代郡,殺太守恭友,掠略千餘人而去。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秋,匈奴攻入雁門,殺掠千餘人而去。

公元前125年(元朔四年)匈奴騎兵兵分三路,每路三萬騎,殺入代郡、定襄、上郡,殺掠數千人。

同年,匈奴右賢王奪回河南地的願望愈加迫切,數次進襲朔方郡,燒殺搶掠,大漢軍民損失慘重,實邊漢民的生產生活受到了極大影響。但匈奴騎兵在堅城面前無計可施,只能搶掠一番後退去。

面對匈奴咄咄逼人、處處被動的局面,漢武帝決定實施反擊匈奴的第二步戰略計劃,由於戰爭發生地集中在內蒙大漠以南,史上成為漠南之戰。戰役目的是殲滅匈奴右賢王主力,為打通河西走廊做準備;徹底解決匈奴對河南地的威脅;削弱匈奴的整體實力。

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出兵計劃,漢軍調集十萬兵馬,兵分東西兩路,以西路軍為主攻方向,由衛青直接統領三萬騎兵,從高闕秘密出兵北進,並指揮遊擊將軍蘇建、強弩將軍李沮、騎將軍公孫賀、輕車將軍李蔡等統兵數萬,從朔方出擊,直接進攻右賢王的王庭。東路軍由大行李息、將軍張次公率領,統領數萬騎兵,出右北平,進擊匈奴左賢王,牽制其兵力,策應衛青軍的進攻。這個計劃就像大漢對準匈奴的兩隻鐵拳,一虛一實相互配合,並由左拳衛青給予匈奴重重一擊。

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春,衛青率三萬大漢鐵騎出塞,秘密行軍六七百里後,乘夜悄悄包圍了右賢王的王庭。而右賢王自以為王庭距漢境遙遠,漢軍不可能短期內奔襲至此,因此未做任何防備,當夜還喝的伶仃大醉。衛青乘機指揮漢軍發起突然進攻,匈奴立刻亂作一團,右賢王從夢中醒來,大驚失色,無法組織抵抗,急忙攜愛妾,領數百精騎突圍逃走。衛青急令輕騎校尉郭成等率軍向北追擊。郭成等追趕了數百里,見無法趕上,才返回。此戰,漢軍俘獲右賢王部眾男女一萬五千人,匈奴小王十餘人,牲畜數十萬頭,大獲全勝。李息、張次公統率的東路軍也取得了勝利。

此役是衛青指揮的西路軍對騎兵突襲戰術的又一次完美運用,大漢鐵騎完全具備了長途奔襲的能力。同時,準確的情報使漢軍精準掌握了右賢王部主力所在,在茫茫草原上直接完成了對匈奴的包圍。成功的戰術欺騙使右賢王大意輕敵,在未作出有效抵抗的情況下被完成擊敗。

當漢軍凱旋迴至邊塞時,漢武帝派出的使者手捧大將軍印信趕到軍中,拜衛青為大將軍,加封食邑八千七百戶,所有將領統歸衛青指揮,衛青正式成為漢軍總司令。其餘各將也都被大加封賞。為了嘉獎衛青,漢武帝甚至封衛青3個尚在襁褓的兒子為侯,分別封為宜春侯(衛伉)、明安侯(衛不疑)、發乾侯(衛登)。衛青推辭,漢武帝堅決不準。

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秋,匈奴單于伊稚斜對於春季右賢王的失敗極不甘心,他派出1萬餘騎兵襲入代郡,並殺死代郡都尉朱英,劫掠千餘人而去。

鑑於匈奴本部給大漢邊境帶來的嚴重威脅,且漢軍經過近幾年對匈奴的戰爭後已逐漸強大,漢武帝決定發動對匈奴第三步作戰計劃。計劃內容為:調集全國資源,組成大漢最強大的野戰兵團,出定襄尋找匈奴伊稚斜單于決戰,徹底擊敗匈奴。

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二月,漢武帝令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兵,十餘萬漢軍組成了空前強大的野戰集團,諸軍協同作戰,組織嚴密。公孫敖做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做右將軍,李廣做後將軍,李沮做強弩將軍。出塞後不久遭遇匈奴主力,斬殺敵人幾千人而回,己方損失亦不小。

四月,漢軍再次從定襄出兵攻打匈奴。漢軍繼續保持了軍陣協同作戰的戰法,但這時匈奴已看出漢軍協同作戰、移動速度慢、各軍聯絡不暢的弱點,他們儘量避免與漢軍主力正面接觸,而改換群狼戰術,集中兵力打擊漢軍小股部隊。

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出塞後,衛青令前將軍趙信和右將軍蘇建兩部合併,領騎兵三千餘與大軍分開行進,結果被伊稚斜單于率領的數萬匈奴主力包圍。這時的漢軍確實是精銳之師,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意志堅定,他們的強弓硬弩對匈奴騎兵造成了很大威脅。而匈奴騎兵擔心漢軍主力來援,必須在短時間內擊敗這股漢軍,因此輪番上陣,強攻不止。在數萬匈奴鐵騎的圍攻下,漢軍堅持了一天有餘,損失慘重的同時也給了匈奴騎兵重大殺傷,但始終未能突出重圍。在緊要時刻,前將軍趙信心生動搖,他本是匈奴降將,這時已放棄了為大漢盡忠的念頭,率領剩餘八百餘漢軍投降了匈奴。右將軍蘇建乘亂在親衛捨命掩護下單騎衝出了包圍,迴歸漢軍本部。

此戰的亮點無疑是霍去病的橫空出世。霍去病作為衛青的外甥,第一次隨軍出戰,被封騎兵校尉,在大軍抓不到匈奴主力決戰的情況下,他率領八百輕騎,離開大軍,獨自出擊。在追擊匈奴的過程中,偷襲了匈奴一個營地,斬敵兩千餘人,俘獲了一大批匈奴勳貴,並全身而返。其中殺伊稚斜單于大行父,俘單于叔父羅姑及匈奴相國、當戶等高官。這無疑給了伊稚斜單于當頭一棒,這些重要俘虜也對漢朝瞭解匈奴的內部情況提供了條件。漢武帝以其功冠全軍,封為冠軍侯,賜食邑二千五百戶。霍去病的勝利給漢武帝大大地長了臉。

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元朔六年二月和四月,漢軍兩次出定襄對匈奴作戰,共殲滅匈奴騎兵一萬餘人,但自身也在人員和物資方面遭到了重大損失,作為後來者,小編將對這次為時兩年的漠南戰役進行如下總結:

1、給匈奴右賢王部造成了重大打擊,基本解決了匈奴對河南地的威脅。

2、通過大規模軍陣同匈奴騎兵打陣地戰的戰術,在大草原上已行不通。今後迂回奔襲的戰術將成為主流戰術,衛青突襲龍城、奪回河南地的戰鬥,以及霍去病的首戰無不正面了這一點。

3、趙信降匈奴後,成為伊稚斜單于的左膀右臂,他向匈奴獻策,將匈奴人畜軍隊向北遷移,誘使漢軍深入,乘其遠來極疲時,再給予打擊。伊稚斜單于見漢軍日強,便採納了這個建議,下令撤離漠南地區,向漠北遠移,同時派軍繼續襲擾漢邊。匈奴北遷,極大增加了大漢打擊匈奴的難度。

4、漢朝在兩年內連續三次發出十萬大軍攻打匈奴,給國家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元朔六年的戰役中,漢朝軍士、馬匹損失十多萬,漢朝傾盡庫藏錢和賦稅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文景之治所儲備的財富基本消耗殆盡。

5、漠南戰役,漢軍名義上取得了勝利,迫使匈奴北遷,消弱了匈奴的實力。但從長遠來看,大漢邊患並未解除,匈奴騎兵仍在邊境作祟,來去如風。漢軍不得不在邊境佈置大量兵力防守,增加軍事負擔的同時也不利於當地經濟發展。

大漢反擊匈奴第二戰——漠南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