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縣解讀】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區縣解讀】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近日,市民王渝發現,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業半個月的大足石刻景區,出現在他最愛逛的快手直播上。

  在講解員、主持人和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的引導下,他通過直播重回每年都要去拜一拜的石窟;全國網友也在這個無法旅遊的特殊時期,瞻仰到這座聞名世界的文化遺產。

  兩天內3場直播分別為“雲遊大足石刻博物館”“大足石刻——石壁上的博物館”“雲遊大足石刻”之“魔幻北山”,全網觀看人數1070萬人次,獲412萬點贊。大家看到了古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藝,也見證了文物保護者背後的努力。

  去年以來,大足區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將大足石刻保護研究利用作為“一號工程”,提出“4433”發展思路,將“文化興區”擺在首位。

  這場“雲直播”,正是大足石刻積極謀取變“危”為“機”文旅發展新機遇的一個縮影。

  大足石刻

  有了一道新“保護網”

  “雲遊”不算新興事物,但是直播與專業級講解合作變成一場文化與藝術講座,將博物館以直播的形式融入內容生態,這算是大足石刻在創新業態上的一次突破。

  “大足經驗”遠不止於此。

  2019年12月26日,大足石刻監測預警系統竣工驗收並投入使用。這標誌著大足石刻實現了由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

  走進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一塊大型LED屏上顯示著大足石刻監測預警系統前端設備所採集的數據與分析走勢圖,內容囊括大足石刻所處環境的氣象、微環境、巖體穩定性等實時監測數據及消防監測系統、移動數據採集APP等18類70項監測內容。

【區縣解讀】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千手觀音

  大足石刻研究院監測中心副主任趙崗介紹道,2012年大足石刻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文化遺產監測試點單位之一。監測系統給文保工作帶來的最直接改變,就是從以往實地勘察為主轉化為以實時數據組成的大數據為支撐,進行科學直觀分析。只要是對世界文化遺產有影響的內容都在監測範圍內,包括科研成果轉化、保護管理經費投入情況、安消防現狀、景區經營情況、旅遊開發與保護中出現的矛盾,從不同的技術評估層面影響著決策的制定。

  比如說客流量的變化——今年遊客是南方多還是北方多,為旅遊推介重點提供參考。再比如說環境的監測——洞窟內有無傾料、沉降,溫度、溼度、風向如何,通過傳感器採集數據圖像,在平臺看到實時變化,提前發現問題。

  “以前以搶救性保護為主,現在通過監測預警,我們可以實現風險可預判,險情可預控。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重,才能不讓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受損。”趙崗說。

  激光量身

  技術與智慧並重

  文物就像人,久了會生病。如果說趙崗是“報警員”,那麼陳卉麗就是“文物醫院”的“醫生”。

  作為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的陳卉麗,擔任全國石質文物保護1號工程—千手觀音保護工程石質修復組組長,帶領團隊承擔大足石刻5萬餘尊造像的保護修復工作,並總結出“望聞問切”文物病害診斷“四診法”。

【區縣解讀】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寶頂景區

  大足石刻位於西南地區,露天與潮溼多水加之年代久遠,圓覺洞、臥佛等處造像石質胎體損害較為嚴重,貼金層、彩繪層也面臨不同程度的脫落。如何更精準地發現“病灶”?2017年,大足石刻三維測繪與數字化工程啟動,測繪面覆蓋九成以上大足石刻造像。

  “三維測繪就是激光掃描,在石刻造像修復前對原始數據進行保留,為修復提供依據。”陳卉麗說,如今的三維測繪,從平面、立面、剖面1:1激光打印成模,採集海量數據真實復原,還能讓國內外專家實現遠程診療,為修復專家提供風化前的文物樣本數據。

  更關鍵的是讓“數字大足”走向世界。大型石窟的4D巡展體驗,VR、AR、全息技術都必須應用三維測繪。

  目前,陳卉麗團隊已獲取小佛灣石刻、石門山石刻、北山石刻136號龕(轉輪經藏窟)、妙高山石刻、舒成岩石刻的三維真實信息,成功製作出了大足石刻龕窟的1:1數字模型。

  大足經驗

  助力世界石質文物保護

  僅2019年一年,大足區在石刻保護、文化挖掘、傳承利用等方面出手不凡。

  4月15日,開展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大悲閣修繕工程。

  6月18日—19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2019年年會”在大足召開。

  6月29日,川渝石窟保護示範項目——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小佛灣造像保護修繕工程正式啟動。

  7月16日,大足石刻石篆山摩崖造像佛惠寺修繕工程啟動。

  7月25日,大足石刻寶頂山結界造像搶險加固保護工程啟動。

  9月4日,《大足石刻北山168窟搶救性保護工程設計方案》通過重慶市文物局批准。

  9月6日,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11卷19冊,版面文字達1200萬字,被譽為填補中國石窟考古史和出版史的《大足石刻全集》首發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

  10月10日,開展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二期)。

  12月1日,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週年紀念會開幕。

  20年來,大足石刻實施文物保護項目80餘個,向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了“中國經驗”。

  國際文旅城助力大足“中部崛起”》》

  1月3日下午,一則讓大足人振奮的消息傳來。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促進成渝地區一體化發展,將帶來眾多發展資源與機遇——人流、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聚融合。如何把握好這次戰略機遇?

  “大足正處於雙城雙圈的幾何中心,是成渝腹心的重要節點城市和重慶推進川渝協作重要的窗口和門戶,肩負成渝城市群中部崛起的重任。”大足區委書記於會文認為。

  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實現中部崛起,大足“有什麼、幹什麼、怎麼幹”?

  區位優勢

  讓大足與世界更“親近”

  大足地處成渝經濟區腹心,直接承接重慶、成都兩座特色城市的“雙核輻射”,是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渝蓉高速、銅永高速相繼通車,成渝高鐵通車運營……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的竣工,明顯改善了大足的交通區位。

【區縣解讀】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釋迦涅槃聖蹟圖(臥佛)

  去年12月29日,潼大榮(潼南—大足—榮昌)高速公路通車,潼南區和榮昌區之間的車程可由原來2小時縮短至不到1小時;大足區三驅樞紐互通解決了潼榮高速與渝蓉高速之間的轉換互通問題;潼大榮高速更是能快速連接瀘州雲龍機場和瀘州港,成了四川南充,重慶潼南、大足、榮昌以及四川瀘州(瀘縣)最快捷的對內對外通道。

  渝蓉高速進城通道今年開工建設,成渝中線高鐵經過大足並設立站點正在全力爭取,渝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快實施,將有利於人流、物流、商流加速向大足集聚。

  這一系列利好消息,意味著大足能更加“親近”地和世界對話。

  文化興區

  國際文旅城雛形初顯

  唱好“雙城記”,與世界對話,大足最為重視的“抓手”就是國際文旅城。

  大足當下的總體思路便是“4433”:四區聯動,四地協同,三個發展,三大願景。四區聯動就是文化興區、工業強區、農業穩區、生態靚區。文化興區就是以石刻為魂,厚植底蘊,五山聯動,城景融合,山水共生,醉美鄉村,加快推進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建設。

【區縣解讀】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華嚴三聖

  為此,大足區制定了“一核一線多點”為基本策劃範圍的國際文旅城策劃方案。“一核”,是指世界遺產大足石刻,“五山”是以寶頂山石刻景區為核心的可建設區域和有條件建設區域;“一線”,是指從龍水湖景區至拾萬五彩田園至寶頂景區公路沿線範圍;“多點”,是指龍水湖景區、老家·觀音巖、原鄉·荷花村、四季芳香產業園等“醉美鄉村”景點和饒國樑烈士紀念館、唐赤英故居等紅色文化等景點以及大足石刻文創園等多處可串連的公路沿線區域。

  一個以大足石刻文化為統攬,以實現景城融合為依託,有機結合文旅資源、地域風貌與建設實際的國際文旅城雛形已現。

  城景合一

  打造大景大城

  從高速公路下道口經過城區到寶頂山石刻景區的“城景融合”帶,定位為“十里景觀十里城”,打造一條文化帶、產業帶、經濟帶,力求做到大城區大景區,形成城區即景區、景區即城區的旅遊目的地。香國公園已建成投用,之後還將新建五金公園、石雕公園等景點,這些都將包含在景城融合的範疇之內。

  “國際文旅城以大足石刻為核心,但文旅城不僅僅是景區,而是一座城,一座將景與城融合在一起的城。”大足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傅雲貞說,“一核一線多點”就是要把景與城有機地融合,讓大足成為集旅遊產業、生態文明、智慧引領、創新驅動、文明和諧為一體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大力傳承

  優秀傳統文化

  去年“十一”國慶節,大足鯉魚燈舞驚豔亮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聯歡晚會現場。

  在建設以大足石刻為核心的國際文旅城中,大足大力傳承、推廣與大足石刻相關的優秀傳統文化,鯉魚燈舞就是其中之一。

【區縣解讀】大足石刻 為世界石質文物保護提供“中國經驗”

▲大足石刻博物館

  2019年初,大足區在三驅鎮設立大足石刻文創園。截至目前,一期3000畝用地佈局基本完成,引進項目12個,總投資超過60億元,正式和登記入駐企業達200餘家,引進20多位省級及以上工藝美術大師,正努力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中國西部最大石雕產業基地、成渝區域性專業石材市場。

  在石刻文化傳承方面,大足區啟動了“四百”工程——走進全球100家博物館、100個城市、100個高校及舉辦100場推介會,提高遊客對大足的認知度和認同感。

  該區還大力推進“大足學”學科建設,開設大足學課程、招收大足學研究生。

  大足國際文旅城一系列硬、軟件動作,正在讓沉睡千年的石刻文化以驚豔的形態,出現在世人眼中。

來源 重慶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