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風車的生意,其實是不存在的

順風車的生意,其實是不存在的

#觀點#@鄒叔的任性:專注於品牌營銷與用戶增長。

順風車的生意,其實是不存在的

1.又想便宜,又想應答效率高,這種生意基本不存在的,這就是順風車的困境。

2.快車的合理在於:其價格高,單量大,接單率也高,本質上是把出租車模式複製到線上。

3.順風車的困境在於:效率低,單量少,接單率低,司機和乘客需要時間地點的契合。

4.順風車的平臺必須考慮安全風險,但是在這個走路都能出意外的社會,到底如何保障絕對安全,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5.順風車司機分為幾種,一種是真順路,上下班或者同城通勤,找個乘客分攤油費,一種是假順路,但好玩的認識朋友的,一種是假順路,取消訂單,然後要求加價的。

6.順風車其實是存在市場的。以嘀嗒為例,其順風車業務已經開通了349個城市,全國順風車總數超1200萬輛,用戶總數9000萬左右,司—乘比例約為1 : 7.5,運力遠遠低於乘車需求。畢竟專職跑車,就開快車專車了,順道的接客的幾乎與做雷鋒。

7.順風車的匹配機制是:訂單發出後,平臺篩選固定時間內路線匹配度高的司乘,將路線信息給到雙方,訂單經由二者確認後形成。而現實的情況是,本就抱怨定價偏低的車主,很難載到同線路搭乘者;可以接受價格的用戶卻發現,很少能找到時間合適、行程順路的司機。雙方使用順風車平臺的意願都降低,因而導致順風車接單率極低。

8.車主需要清楚明白,你順路接載陌生乘客,行程或許會增添麻煩,費用也不會很高,但至少能分攤油費;乘客則要知曉,司機只是順路載你,不是專業運營服務,對方也無義務到門口接你。能做到包容的人,真的不多。

9.順風車和網約車的差別在於,前者的供需很難創造。市內3公里,騎單車就能解決;5公里或10公里,會考慮打車。順風車,恰好是10公里以上中長途出行,對應價格敏感、追求性價比的用戶。這些用戶可以隨時轉移到公共交通,幾塊錢的優惠又無法拉動其創造新需求。

10.在特定場景下的順風車需求有多大?僅2017年春運,滴滴順風車運送人次為843萬。2018年春運期間,滴滴跨城順風車的運力更是達到3067萬人次,相當於同一時間段民航46.7%的運力。

11.是否存在,又方便,又省錢,還順路,並且不準雙方認識(社交),服務像專車,價格像共享單車的一種“順風車”呢?

12.順風和生意,也許本身是不存在的。

13.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