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增長模型研究,建模經驗分享

COVID-19疫情增長模型研究 摘要


疫情感染形式嚴峻,目前對疫情增長的模型的研究主要都是單一的增長模型。本文從3個人為干預的重要節點進行劃分,提出了自然增長COVID-19模型、有防護的意識、人員可流動增長COVID-19模型、無人員流動增長COVID-19模型的建模思路。並對影響疫情的相關特徵進行了分析


研究背景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目前,國內疫情得到很好控制,全球累計確證241萬人,西方國家疫情形勢依舊嚴重,美國現已經累計確診79萬人

COVID-19疫情增長模型研究,建模經驗分享


作為學術圈的人,關注的就是論文了。目前知網上大批量的疫情相關論文湧現,各大期刊也在加急處理疫情相關論文,送上知網,網絡首發,這一類型論文下載量高居不下。下面是一個國內的EI級別的中文期刊。

COVID-19疫情增長模型研究,建模經驗分享


本人研究方向,主要偏向時間序列預測工作,本篇文章將從疫情預測模型角度,分享一些個人想法個人經驗。


COVID-19疫情數據相關特徵分析


影響疫情的因素(與疫情相關的特徵特徵)。


人口數:一個區域(國家)的人口數是病毒進行傳播的基準數據。

不同年齡段的人口分別情況:病毒的傳播與人的免疫能力有關,可以從年齡角度大致表徵免疫能力。

經濟情況(人均GDP等):具體與醫療現代化程度關聯,進行考慮。

宗教信仰:主要以我國為例的無神論國家、基督教類型國家、伊斯蘭教類型國家。考慮這方面的因素可以度量人員主動進行防疫的程度。

人員流動特徵:主要可以從,陸運、海運、空運的客運量考慮。

防疫資源的數量:防疫資源從防控,治療角度影響疫情數據。包括口罩日產量、防護服產量、呼吸機產量、消毒行業消費量等。


感染人數模型的分解


疫情的傳播情況不是一塵不變,其中需要根據干預手段,在不同時間節點進行切分,不同時間段的感染人數數據應該分別進行建模。


3個關鍵的時間點如下(以我國對疫情的處理為例):

1月20日確定人傳人

1月23號分閉武漢

2月8日禁止小區流動


COVID-19疫情增長模型研究,建模經驗分享


根據上述信息,我們可以將數據切分為3部分。

1月11日-1月20日:疫情的模型應該幾乎是無人為干預的模型。

1月20日-2月8日:疫情的模型應該是人員有防護的意識、可流動的模型。

2月8日-3月9日左右(可以出門了):人員流動遏制的模型,至3月9日疫情的傳播基本得到遏制,人員防護物資和人員防護意識已經完全跟上。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當人為干預作用時刻後,有1-14天的疫情發病期。也就是說干擾時刻後的14天的疫情模型應該反應的是前一個防疫級別疫情增長情況。


(1月11日-1月20日+14天)這一時間段的數據所產生的模型應歸為自然增長COVID-19模型


(1月20日-2月8日+14天)這一時間段的數據所產生的模型應歸為

有防護的意識、人員可流動增長COVID-19模型


(2月8日-3月9日+14天)這一時間段的數據所產生的模型應歸為無人員流動增長COVID-19模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