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淮北歷史上的“第一”

淮北市第一個居住小區是位於

市區主城區西北部的“五號工地”

它也是計劃經濟時代福利分房的

第一個相對集中的居民小區


20世紀70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相城地區人口增加,城市擴容,城市建設逐步向相山山坡延伸。1979年,淮北市人民政府批准了《淮北市總體規劃》,並由城建部門統一規劃和組織施工,市無線電廠以北、以西、以東區域的居民住宅建設相繼開工。人們將工地按順序取名,洪山路以北段西側、市無線電廠北側,市黨政機關職工住宅區建設工地,被稱為“五號工地”。
淮北建市之初,機關住宅按每人4平方米分配,大都是筒子樓,小戶型,臥廳不分,廚房簡易,無廁無水。“五號工地”先後建造3至4層樓房50多幢,戶型擴大,臥、廳、廚、衛分置,還建有煤球廠、糧店、商店等便民配套設施,居住環境條件顯著改善。
“五號工地”還是全市最早用上煤氣的居住小區。1984年12月16日,時任代市長方純如在“五號工地”55幢104室郜大琪家親手點燃淮北市第一個煤氣爐,淮北市民從此告別劈柴和煤球,進入日常炊飲方便、快捷、乾淨、舒適的新紀元。


尋找淮北歷史上的“第一” | 第一個居住小區


“五號工地”帶動了海宮新村、新華巷、民生南區(十號小區)等更多住宅小區建成使用,越來越多市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同時,淮北城區面貌也煥然一新,逐漸有了城市的樣子。1987年,“五號工地”易名“洪山村”,並沿用至今。此後,“五號工地”部分老住宅被相繼拆除並重新開發建設,但這個名字卻長久地留存於淮北人民的記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