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建:老農發明拋秧“神器”

鄭明建:老農發明拋秧“神器”

華容縣萬庾鎮月形村水稻機械化生產示範基地,工作人員現場演示鄭明建研發的新拋秧機。 吳巍偉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典波 通訊員 吳巍偉

突突突,突突突……4月16日,華容縣鯰魚須鎮程家嶺村農機產品試驗演示現場,一臺不斷拋出秧苗的大機器,在水田裡飛奔。不到1個小時,一丘20多畝的水田就披上了整齊的“綠裝”。

這臺拋秧“神器”,贏得來自湘鄂兩省上千名專家、種糧大戶的嘖嘖讚歎。這是一臺全地型履帶式設計,集開溝耕田、拋秧施肥等功能於一身的農機“重器”。更讓人驚歎的是,這臺多項技術領先同類產品的多功能拋秧機,竟誕生在一位年過半百的農民之手。

“這已是第三代產品,我還會繼續努力!”演示現場,貌不驚人的鄭明建語出驚人,透出新時代農民的底氣。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啟源嘉許,鄭明建發明的拋秧機每天能拋插200畝地,每畝生產成本僅50元,可為農戶節約成本100多元。

56歲的鄭明建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從小隨父母下田勞作,嚐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萌發了農機發明夢。讀完初中,他因家庭條件不好而輟學。種田之餘,他開始搗鼓農機,焊工、電工、鉗工樣樣會幹,打米機、烘乾機、拖拉機都能維護、改造。不甘平庸的他,流轉土地成了種糧大戶,購買收割機、旋耕機、插秧機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後來還開辦米廠。

4年前,鄭明建掌管的芙蓉香米業成了華容縣“中國好糧油”行動的領頭企業,幫助訂單農戶種出富硒大米。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但搶插晚稻人難請、成本高,傳統插秧機返青慢,影響產量。於是,鄭明建著手開發多功能拋秧機。2016年,他開始自行設計,畫了改、改了畫,廢寢忘食,光圖紙設計就花了7個月時間。

要將藍圖變成現實,還有更多的困難等著他。當年底,鄭明建開始手工製作,到2018年耗資上百萬元,進行了30多次闖關試驗,仍然存在拋秧不勻、苗滾需要人工協助、送秧風機力度不夠等難題。妻子責怪他浪費錢,兒子埋怨他影響生意,外面也冷嘲熱諷。

鄭明建冷靜地分析原因,發現核心部件撥苗滾屬於精密件,不能有毫釐之差。他前後找了10多家機械廠,才在湖北一家大型機械廠的幫助下,製作出與圖紙無偏差的撥苗滾。

2019年拋秧試驗時,鄭明建發明的拋秧機取得突破,除了履帶走過時溝廂稍寬稍深之外,其他一個個技術難題順利攻破,比同類型產品優勢明顯,拋秧速度是常規插秧機的3倍,且拋播均勻,力度適中,沒有返青期。

如今,鄭明建已申報3項國家專利。他仍在不斷改進機器,並與農機制造廠家洽談批量生產事宜,夢想正慢慢照進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