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越來越慌,逃不過的“焦慮”,多半來自“父母”這個身份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髮現近幾十年來中國,父母們的焦慮程度正在逐漸上升。父母們的焦慮都很現實,也很經典,經常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或者即將帶來的考試而緊張憂慮。

甚至有些父母的反應比孩子還大,從整個社會方面來看,現在父母們焦慮的內容主要是子女的學業事業,健康、成長等方面。

曾經我和我的先生也一度十分焦慮,當孩子還在幼兒園的時候,身邊已經有不少的家長給孩子報了各種興趣班。

我們每天都恐懼擔心,因為自己的失責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看到別人參加了一個什麼補習班,我們就會想著幫孩子爭取一個名額,每天受著身邊各種各樣對比的煩惱和困擾。不僅我們自己的焦慮在增多,甚至我們會把這些情緒傳染給孩子。

曾經有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的出發點原來是提醒父母們要注意從小對孩子們的教育。

但是現在卻成為了摧毀父母對孩子教育的理性的利刃,讓很多父母都陷入了焦慮的謎團。但是我們不可能讓這些焦慮一直陪伴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尋找一種合適的方式疏解我們的壓力。我們該如何面對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呢?

育兒路上越來越慌,逃不過的“焦慮”,多半來自“父母”這個身份

《身份的焦慮》——讓你瞭解焦慮的由來

《身份的焦慮》是由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寫作的一本書,這本書裡面交代了,人在社會上,因為自己每天面對不同的身份所擁有不同的焦慮情況。

其實我們焦慮的由來並不單單隻有家庭和孩子,在工作和事業上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壓力。

盧伯克曾經說過“人們因工作過度而垮下來,實際上十有八九是因為飽受擔憂和焦慮的折磨。”

而我們每一個人的焦慮都是有根源的,最深處的根源就是來源於愛的需求和肯定。

我們需求他人對自我的肯定需求,身邊的人對自己的愛,而如果現實情況與我們想象的並不相符合,我們就會感到焦慮不安和失去目標。

《身份的焦慮》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焦慮都是來之有道的,我們也應該正視焦慮這一種情緒。對於父母來說,我們對子女教育上有的嚴重焦慮,都是來源於自身與其他父母相對比所短缺的資源,比如金錢以及人際關係等等。

育兒路上越來越慌,逃不過的“焦慮”,多半來自“父母”這個身份

在電影《寄生蟲》中也有表現,不同階層的父母在家庭裡的焦慮程度是不一樣的。相對比較低產階級的窮人和富豪階層,上流社會的父母們,更是有天壤之別。

但是焦慮人人都有,有一些父母卻把焦慮做成了炸彈,最後把家庭弄的四分五裂。這說明他們並沒有找到真正排解壓力和焦慮的方法。

主持人馬東說過“中國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中很現實的講到了三個家庭的焦慮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段就是學霸喬英子患上抑鬱症,想要跳海自殺這個情節。

而我相信很多人看這部劇的時候就能夠發現喬英子的媽媽是焦慮特別嚴重的,而且把這種焦慮毫無保留的都壓在了英子的身上,最終導致了孩子走向了極端,差點釀成無法挽回的大錯。

育兒路上越來越慌,逃不過的“焦慮”,多半來自“父母”這個身份

面對焦慮,我們最應該做些什麼來自救?

第一、學會生理和心理放鬆

生理放鬆和心理放鬆,聽起來十分簡單,但是卻很少父母在焦慮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北京大學曾經發過的一個研究報告表明,中國每5箇中學生中就有一人曾考慮過自殺。

這說明在教育,你學生的焦慮並不比家長的少。那如果孩子在學校本身就處於一種高壓的狀態,回到家裡父母還把自己內心的焦慮釋放到孩子的身上,那孩子極有可能承受不住而選擇輕生。

曾國藩有言“過銳,不免失於浮淺,懷鄙時常焦慮。”

當我們感受到極為焦慮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嚐試著放鬆我們的身體。因為如果我們的身體是在一種高度運轉的情況下,我們的心裡也會隨著身體一起緊繃起來。

育兒路上越來越慌,逃不過的“焦慮”,多半來自“父母”這個身份

我們可以在網上練習肌肉放鬆和鎮定呼吸。或者去一些專業的心理診所,向心理醫生諮詢特定的放鬆方式。

當我們身體能夠鎮定下來的時候,我們就要讓心裡慢慢放鬆下來。我們不需要在很快的時間內尋找出當下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們也要暫時逃避一下目前的情況,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短時間的旅行去看一場電影,或者去一次桑拿房。

讓自己的心靈逐漸恢復寧靜,這樣才能更加理性的思考問題,而不是隻會用發洩式的方式,來將自己的問題宣洩而出。

育兒路上越來越慌,逃不過的“焦慮”,多半來自“父母”這個身份

第二、和孩子進行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浙江大學做過的家庭報告中瞭解到,很多父母表現出來的焦慮,其實和孩子並不對等。很多孩子認為父母的焦慮就是無稽之談,他們常常為了自己不需要的目標而擔心。

也就是說父母很多時候的焦慮,在孩子眼中都是沒有必要的。但是父母的焦慮卻轉化為情緒,影響著孩子,白巖松曾經說過“人們的焦慮,因為不知的安全感,卻又像傳染病一樣交叉感染,一邊不安一邊鬧騰。”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們並不知道孩子們的願望在哪裡,可能我們為他們想的太多。而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瞭解好孩子的想法沒有辦法和他們達成步履一致。

那我們的焦慮,不僅嚴重,而且還不能被他們理解。所以我們需要去知道孩子們的想法和孩子們一起想問題,而不是隻會一味的暴躁和無能狂怒。

育兒路上越來越慌,逃不過的“焦慮”,多半來自“父母”這個身份

有些父母們的焦慮問題根源其實並不是很嚴重的,只是我們對當下的教育社會存在一定的誤解,我們被很多的浮華矇蔽住了雙眼。我們被他人無足輕重的焦慮傳染,我們忘了我們最初追逐本質的東西。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人像樹木一樣要儘量的往上長去,我們不能要求每一棵樹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放下自己內心深處沒有必要的焦慮,給孩子自由的選擇,給自己自由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