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向張文宏的“髒水”消解常識和真話


潑向張文宏的“髒水”消解常識和真話

張文宏是誰?

一個專業的感染科醫生,一個在疫情時期敢言和善言的人,一個在我們慣於沉默社會中的異類,一個在疫情中默默奉獻而拙於言辭的成千上萬醫護專業人群的代言人。

他和在武漢講出無數實話的鐘南山,堪稱疫情時期最“出圈”的兩位權威專家。

在抗疫期間,張文宏的金句不斷,成為疫情期間國人的一個信息窗口。他不講豪言壯語,不曲阿於社會的偏見,贏得了人們的普遍尊重。

恰恰因為如此,我們在這個困難的時間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專業,看到了在焦灼情緒中穩定心態的中流砥柱。

可是現在,連張文宏也攤上大事了。

一個社會的輿論清明應當基於常識與知識

在過去的一個月時間裡,關於張文宏的負面信息不斷地被“釋放”出來,首先是他的收入問題,以他自己的名義披露的“年收入184萬”的傳聞,他開的車是豪車沃爾沃,以及現在,他說牛奶的營養價值高於粥,小孩要多喝牛奶和吃三明治,不許喝粥,這些都被一些輿論當做攻擊張文宏的“把柄”。

潑向張文宏的“髒水”消解常識和真話


這些對於張文宏的詆譭,放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中會顯得十分可笑。一個聞名於世的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就算他的年收入高於184萬,也屬於正常範圍,更何況他的闢謠和解釋都說明了他的收入遠遠到達不了這個數字;而牛奶的營養價值高於粥,這樣一個基於基本的科學判斷的言論,又如何能成為指控他崇洋媚外的證據。

▲張文宏講座視頻截圖。

許多為張文宏辯護的文章中,試圖為他去廓清覆蓋在他身上的汙衊,無論是收入,還是牛奶。但一個問題是,這些“潑來的髒水”有什麼必要去澄清?

一個社會的輿論清明,無非基於兩個基本共識:常識與知識。常識是現代社會的共識。例如有病該吃藥而不是燒香,牛奶和雞蛋是有營養的,水平高的醫生應該獲得更高的收入。沒有這些常識,那麼這個社會就缺乏正常運作的基礎,更談不上進步的可能。

而知識是我們這個社會向著更加文明與富足的階段發展的基石。例如建設好的公共衛生機制以防止和控制疫情的發生和發展,與國外的專家進行交流以提高和建設我們自己的醫療水平,引進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以提升我們國民的健康醫療素質。

這一切原本都無需辯解,因為現代社會的發展與福利,都建設在尊重與奉行常識與知識的基石之上。

潑向張文宏的“髒水”消解常識和真話


詆譭說真話的人,危及善意和良性表達

網絡中一些詆譭與抹黑張文宏的聲音,無非是我們這個社會輿論撕裂的表現,說明了我們這個社會中有一部分人,依然缺乏常識,貶低知識。他們慣於以落後的、過時的乃至惡意的言論,去貶低和打擊常識與知識。

而當這樣的輿論無法奏效的時候,他們就習慣性地採用了詆譭與攀扯的方法。譬如別有用心,譬如崇洋媚外。

▲微博截圖。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存在一些爭議都是正常的。而往往因為有正常的爭議、知識的辯論,社會對於整體福利與進益,在爭議之中才能不斷地呈現出多元化的面向,從而使事實更加清晰,知識更加普及。

對於張文宏的一些見解,自然是可以有不同意見的。但與張文宏自己的言論是建立在常識與知識的基礎上一樣,所有關於他的辯論,都同樣應該站在常識與知識的基礎之上。我相信張醫生同樣會不以為辱,反以為榮。

只是可惜,我們如今的輿論場所呈現出來的卻遠非如此的理性和建設性,而是常常以抹黑、打倒、搞臭一個人為目的。就是我們常常深惡痛絕的“對人不對事”。譬如一些人不與張醫生爭辯牛奶是否比粥更加有營養,而是指斥張醫生崇洋媚外不愛國。

從批評張文宏的輿論脈絡中不難發現,一些表達不是為了尋找共同福祉,而是尋找敵人;評論不是朝向共識,而是朝向分裂;批評不是為了進益,而是為了打倒某人。

現代社會的核心是多元化。改革開放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實事求是,利於公共福利,利於民族民生的言論和行為,成為這個國家共同進發的方向。

所幸,迄今為止,張文宏依舊能夠按照他的專業與思想公正地表達,而無需理會這些荒唐的無稽之談。然而我們卻必須為此保持足夠的警覺:當惡意與扭曲的造謠和誅心可以不被限制地氾濫的時候,三人成虎的輿論慣性終將會傷害整體社會的言論健康。

面對一些惡意詆譭,如果張醫生被迫必須進行自證清白的時候,那就可能到了輿論的一個驚險時刻:縱容惡意和誅心的攻擊,終將消滅掉所有的善意和良性的表達,從而只留下一種聲音:攻擊與抹黑。

在現代社會中,正常的表達從來都不是依賴清者自清,而是需要社會與公共秩序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